清晨,天蒙蒙亮,一艘小船已经行驶在太湖的水文测点。船身上的水文标志在晨雾中格外醒目。
张泉荣——无锡水文分局局长,正在船上和分局水质科的小伙子一起准备着测水质的各项设备。这是记者第三次见到张局长,原本黑瘦的脸颊,更黑了。
自从2007年5月太湖局部爆发蓝藻引发供水危机以来,无锡水文分局的担子重了许多。尤其是4月到10月期间,每天清晨出发去湖上各巡测点取水样,下午赶回出分析报告。
张泉荣告诉记者,“无锡水文局承担着梅梁湖、贡湖272平方公里水面的巡查任务,每天要在闷热的小船上颠簸100多公里,很多人半年来都没休息过几天。需要加测时,一天两次,甚至三次,大家常常忙到深夜。现在每年监测的水样是过去样品数的5倍,超过1万个,脑子里全是数据。” 记者看到,在他随身携带的包里,装满了太湖水系图和各种水文分析数据。
水文是我一生的爱
从太湖边走来的水文人,张泉荣,在太湖水的滋润中感受母亲湖的恩泽,怀着对“水”的深深眷念之情。从学校毕业,就一直从事水文工作,把自己的生命与“水”紧紧拴在一起。
“水文”是水利的一项基础工作,人们用耳目、尖兵来描述它的重要性。水文也是个辛苦工作,经常需要野外作业,无论春夏秋冬,都要深入水质监测点取水样,比较水量水质,夏天顶烈日,冬天迎朔风;化验室里水样化验、分析,常常要忙碌到深夜。水文还是个严谨的活计,因为每一个数据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
“说实话,以前水文工作条件比较差,水文人的苦和累,一般人难以想象,刚做水文那会,动摇过。也找过人,想调换到好点轻松点的部门。后来也有机会,可最终还是选择没去。”张泉荣点燃一支烟,陷入往事的回忆。
为什么不去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局长憨厚而又坚定的笑笑:“我这人个性要强,就是干事情,干工作,要干就要干好!我想我可以通过我的努力,来改善水文的工作条件,而不应该选择逃避。而且水文是我的专业,我对它有感情!”朴实的话语,透剔出一个水文人的理想境界。
水文是典型的业务部门,如何拓展水文业务,提升水文地位,改善办公条件,调动工作积极性,提升职工收入,这成为张泉荣努力的目标。张泉荣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带领职工认真钻研业务,做测量、做监理,为有关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出评估报告。每天的工作,他都排的满满的,夜深之时,他还坚持看几页书,他说“这是为了充实自己”。
在太湖治理起始阶段,无锡水利局要求,首先从治理五里湖开始,从而积累生态治理太湖的经验。那个时候张泉荣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参与。着手做评估分析,和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院联手做“863”项目,研究太湖生态清淤与水生物修复,通过参与做这样的课题,张泉荣感慨学到不少东西,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也“武装”了基层设备和检测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于整个队伍的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通过拓展业务,积极主动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无锡水文的家底子逐渐厚了起来。张泉荣说,“过去无锡水文监测设备很简单、粗糙,没有独立的化验室,现在基本实现现代化。”
太湖水边,一座新近落成的无锡水环境监测中心已投入使用。远远望去,具有无锡水文化特色的建筑与周边的水环境、水景观融为一体,更彰显生态与文化在水的媒介之中的人文魅力。走进化验室,这里配备了国内一流检测仪器,身穿白衣、挂着胸牌的检测人员穿梭其间,紧张而有序工作着。这些为提高水文服务能力、发展水文事业打下了更加坚实得基础。谈起监测中心建成的点点滴滴,张泉荣显的有些激动,他告诉记者,中心的建成,不仅是水文局全体职工的努力,更离不开各级组织的支持和关心。走向现代水文已成为上下的共识。
一个师傅一把尺子
无锡水文局承担的项目类别逐渐增多,目前在手上的大概有一千万元左右。张泉荣说,一个师傅一把尺子,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职工都看着你,你的工作方向、工作态度,对职工对单位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张泉荣的工作思路很明确,除了带领大家做好常规工作,他还要求单位每年做一到两个创新点,起步比较早的是测量,后来承接工程监理,底泥监测,并要求每一位职工都要有自己的目标,每年集中精力要做好一两件事情。
在下属的眼里,张泉荣对工作要求特别严格。在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各种规章制度简洁明了,几乎是半军事化管理。职工随喊随到,责任明确,汛期防涝、晴天防藻,几乎已成了一种习惯。在太湖蓝藻爆发后,张泉荣坚持每天亲自审查太湖水质报告,分析水文资料,再晚也要看一看,望虞河在无锡境内有40多个进出口门,哪些口门关、哪些开着,每一个口门的监测数据都全部搞清楚,记在脑子里。
“无锡水文职工是一支随时拉的出打的响,善打硬仗的队伍。”省水文局党委书记朱昌福总是这样评价他的下属。“其实,张泉荣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常州水文分局李家振局长,患有心动过速,怀里总是揣着药,但他和其他同志一道坚守在自己岗位,整天泡在太湖边,有时一天来回数百公里;苏州水文分局张晓波局长,每天风雨无阻,值守在太湖边,风吹日晒脸变得黝黑,人称‘湖边打渔人’,还有三个分局的水质科长……”朱昌福如数家珍般地说了一大堆水文人的故事。
敬业是责任的回报。从2007年5月到现在,无锡水文出具的水质监测报告从未出现差错。
平时严格管理,关键时刻才能不掉链子。2007年温家宝总理视察太湖,水文局凌晨6点接到任务,要求上午8点半拿出太湖多年水位变化、水质水流分析、梅梁湖犊山闸的进出水量,以及对太湖蓝藻影响等分析报告,一接到任务,张泉荣迅速带领有关人员调集资料,汇总分析,按时拿出准确的数据和水文资料。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
“工作上要勇于接受挑战”。这也是张泉荣一直和下属共勉的良方。2007 年6月锡东南泉水厂蓝藻聚集严重,无锡政府要求立即实施清淤工程,需要测算淤泥量,时间要求特别急,要求一个礼拜就完成。能完成吗,张泉荣说能。一个礼拜中,他带领职工,起早贪黑,全力以赴,测一部分交一部分,同时与外单位做好协调工作,最后提前半天完成12平方公里的测量任务。
工作上严格,生活上多关心。这是张泉荣对待下属的原则。新来的大学生结婚买房,资金紧张,他热心帮忙与开发商商量能否再优惠些,职工家里有了难事,只要他知道了,他都热情相帮。
小家当然要服从大家
干上水文这一行,就跟“忙碌”结下不解之缘。这几年又增加了太湖巡查、水质监测等任务,张泉荣更忙了。他告诉记者,现在无锡水文常年监测水质点有71处,护水控藻点45处,一年要拿出水样数据12000多个,是往年的4到5倍。因此,每一为职工都必须以大家为重,小家服从大家。
2007年5月底,连续2个多月,每天张泉荣都要看资料、做分析报告,忙到10点多才回家。2008年、2009年基本上形成常态,4月到10月每天测水质、巡湖泛,他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泡在了“太湖”。
2008年儿子高考,作为父亲,他一直没有空关心孩子人生大事,从来没有请过假的他,直到高考当天下午4点多钟才匆匆向省局领导请假,去安慰一下儿子。令他感到欣慰的事,妻子和儿子都很理解他,支持他,半夜里接到工作电话,他是说走就走,妻子从无怨言。
“工作要干就要干出个样,工作就是一份责任,为了母亲湖,我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张泉荣是这样向记者倾诉他对母亲湖的一往情深。
说这话时,他坚毅的眼神透出一份柔情。
对于太湖,我们无须更多赞美,她对太湖儿女的哺育之情,已深深植入每个太湖儿女的心中。他们回报母亲湖的唯有那颗赤子之心,为了恢复母亲湖的健康生态,他们坚持不懈,努力着,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