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姚汉源:情系水利秉笔春秋

2010-12-09

    人们不应该忘记历史,有一位老人用他深邃的目光锁定前人留下的足迹。他穷其一生研究历史,在中国水利史研究轨迹上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就是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创始人、中国第一个培养水利史研究生的导师、中国水利史研究的领军人物———姚汉源。

与水结缘无悔选择

    1913年,姚汉源生于山东省巨野县一个农民家庭,15岁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在校时就喜读古书,对历史研究的兴趣颇浓。生长于黄河边,自然也就与水结缘了。幼时黄河、洙水的连年水灾使他记忆深刻,立志治水的朴素想法慢慢在心中形成。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黄河发大水,两岸的百姓深受水患之害,都痛恨洪水,这也是我为什么后来学习水利的原因,就是想治水。当时,老乡们对付水的办法就是堵,其实这种办法很不正确。如果我们遵循洪水的规律,给它留出一个出路,就是现在所说的给洪水以出路,就不至于泛滥成灾。”

    对治水的钟情,他一刻也没有改变。21岁那年,他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因为当时的大学没有单独设置水利专业,多数列入土木工程系科之中。进入大学后,姚汉源开始对中国水利史进行研究。除工程功课外,他阅读了大量历史方面的书籍。1936年,他发表了自己第一篇水利史文章《黄河旧账的翻检》。

    “中外学者虽有些水利史著作,但多半是附带研究,很少把它当作一门学科。特别是把一个国家的水利发展史当作一门学科进行专门研究。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水利大国。历代治河防洪积累了大量经验,还有许多水利专著,这些都为中国水利史的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我国历史持续数千年,将来万年永昌,水利事业与之共长久,所以不能忽视对水利史的研究。”

    姚汉源个性耿直,对待事情有一份自己的坚持和客观的看法。当时由前苏联专家设计的三门峡水库,由于生搬硬套前苏联河流的规划方案,忽视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以致水库建成后,泥沙淤积引发致命问题。1963年中国水利学会在北京召开学术讨论会。姚汉源提交了《中国古代的农田淤灌及放淤问题》的论文,引起水利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并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当时长江水利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同志,曾特意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这篇文章。

    “我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北宋时王沿说:‘夫漳水一石其泥数斗。古人以为利,今人以为害,系乎用于不用者尔!’王沿的意思是:漳水虽多泥沙,利用它就可以兴利,不利用就是害。多沙河流的水是资源,我国历史上把泥沙也看作资源。水沙应同样重视,各有利有害,不是一利一害。古代劳动人民通过生产实践,掌握了关于泥沙的有利的一面,用它来兴利。黄河两岸肥沃的土地就是泥沙淤积的结果。”

    姚汉源今年已是93岁高龄,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经历了“文革”时期,但从来没有放弃或停止过对学术的研究。“文革”时期还因研究水利史的需要,进一步钻研了历史、地理及文字学。至今,读书研史仍是他的唯一爱好。

往事难忘桃李天下

    姚汉源对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的成立倾注了心血。在他的推动下,1982年,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齐聚一堂,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隶属中国水利学会。姚汉源担任了第一任和第二任会长。从此,水利史研究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成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中国水利史是一门小学科,当时还没有得到重视。很多研究的开展很困难。而在日本,早在1965年大阪市立大学教授佐藤武敏等人,就成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20年的时间,他们出版了《宋代黄河史研究》《清代水利史研究》等十几部专著,深受学术界重视。我认为,发掘祖国宝贵的历史遗产,我们应该是责无旁贷的。如果我们对中国水利史的研究还不如外国人,则上何以对祖宗,下何以对子孙!后来有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同仁们终于有了交流和探讨业务的舞台。”

    除了是一名学者,姚汉源还是一名教师。他开中国水利史研究生培养之先河,1962年便开始培养水利史研究生,但是由于当时刻板条件的限制,他一直没有带过博士研究生。

    “我从来没有带过博士生,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因为当时国外没有水利史专业,没有相应的学科设置作参考,所以博士点就一直没有批下来。还好后来周魁一申请了下来,算是做了一点小小的弥补。”

    他治学态度严谨,对学生的论文要求严格。据说,有次有位学生的论文都修改了五六遍了,可还是通不过,急得都要哭了,最后还是在姚老师的亲自指点下才得以完成。

    “我对学生在学术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就是要求他们好好地查资料,下工夫。治史就要不断地查资料、泡图书馆,和其他学科相比,是枯燥了点。那时候,学生为了写好论文,一两个月内每天都来一趟,后来我就手把手地帮他们改,现在拿出来,当时他们写的文章现在都可以做专著了。当时有个学生研究北京水利史,现在已经是研究北京水利史的专家了。我教学生实际上是教学生一种方法,一种研究的方法。”

钟情汗青矢志长存

    姚汉源精神很好,近两个小时采访过去了,依然兴致勃勃。如今的老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看书。太阳好的时候,老人喜欢坐在那间书房兼卧室的小屋里,畅游在书海史籍中。对于七大流域的水利史研究,他还有诸多建议。

    “中国七大流域的水利史研究,客观地说,都还很薄弱,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现在研究水利史的人还比较少,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来研究水利史。实际上中国搞水利的历史在世界上是最长的,工程上成功的例子也是最多的,最有可借鉴意义的。可是现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反而比较少。中国水利史仍然是一门小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不够。我的一些学生或者去学习西方的水利工程去了或者转行不搞水利了。可是我仍然坚持中国水利史研究,我仍然关注我的本行。”

    就在我们要结束采访的时候,得知姚汉源的力作《中国水利史纲要》(1987年版)已再版。但遗憾的是,该书是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专题史系列丛书》的一部出版的,并且已改名为《中国水利发展史》。尽管如此,姚汉源仍然十分欣慰。他告诉我们:“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能有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来关注中国水利史的研究,宣传中国水利史的研究,有更多的接班人。”

    对于中国水利史研究的执著,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痕迹,也印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可是对于中国水利史,他痴情不改。他的一生,就好像是一部中国水利史。

档案

1913年生,山东省巨野县人。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开拓者,组织创立中国水利史研究会。1937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南昌农专教授兼水利科主任、校务委员会主任,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北京水利水电学院教务长、副院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教授。1982年起,担任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会长,1988年改任名誉会长。从1962年起先后培养了13名硕士研究生。

主要著作有:《中国水利史纲要》(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京杭运河史》、《黄河水利史研究》等。水利史方面的论文数十篇约60万~70万字,均已发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编委及水利史部分的编审,并为《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撰写了共6万余字的条目。同时作为主审人审核了《中国水利史稿》及黄河、长江、太湖、珠江等各大流域水利史专著。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