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3月,他从河东开发区管委会副总经理的职位上,调任到吉安市青原区水务局任局长一职,从一个抓经济的领导转向抓水利的领导,一切从零开始。
扎实工作创建科学治水思路
吉安市青原区管辖8个乡镇街道,农业人口17.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81.3%,耕地面积20.4万亩;有大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51座,小塘1384座、中型灌区2座、千亩以上堤防5条、渡槽29座、电灌站76座(处)等。既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水利大区,还是一个易涝易旱地区。
建局之初,机关仅有1名领导、4名工作人员和2000元开办经费,既无办公场所,又无公务用车,条件相当艰苦。为了尽快掌握水利情况,他克服重重困难,走村串户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实地调研水利基本设施等情况。一次,他在富田镇水利调研,只身一人来到花岩村找支书、主任了解水利情况。当时,村支书、主任望着这个农民模样人,满脸疑惑,但又不敢言明,只好一边汇报,一边偷偷派人向镇政府报告。镇政府获悉后,立刻派分管领导赶赴花岩村,结果双方见面大笑不止。又一次,他用三天时间,徒步121公里走完了白云山水库总干渠和支干渠。
对时间安排,他恨不得一掰成二用。节假日,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工作时间,一个人或在办公室,或下乡调研。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他走遍了全区107个行政村所有水利设施,在此基础上,撰写出《青原区水利建设现状与未来的思考》、《农田水利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思考》等一系列调研报告。这些调研报告,对区委、区政府的水利决策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还直接影响到省市主管部门的政策决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三年决战、四项改革、“五动”筹资。
一系列治水经验和做法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连续6年列全市水务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前三名,荣获2004年度和2007年度江西省人民政府“鄱湖杯”奖、2007-2008年度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等奖项。
工作严谨实现了大灾之年“两不减”目标
2002年6月13-16日,赣江超警戒线1.06米,孤江超警戒线2.44米,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突袭青原,值夏镇水淹告急,东固乡山体滑坡告急,堤防告急,水库告急……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他迅速启动防汛预案,在一线指挥协调,连续70多个小时没合一下眼,依靠党委政府、依靠干部群众、依靠部队官兵,夺取了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2007年8月19日20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台风“圣帕”气势汹汹袭击东固乡,9个小时强降雨266毫米,瞬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圩镇、学校、工厂和庄园淹没,数千名群众面临危险。20日零时,他心急如焚率领工作组赶赴东固,会同当地政府启动“一对一”安全转移群众包干机制,派出千名干部群众鸣锣预警、挨户敲门,紧急转移群众3000余人,创造了人员零伤亡的奇迹!
抗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2003年,青原久旱未雨,河床断流,水库干涸,田地龟裂,水比油贵。为了农田灌溉用水,老百姓常是一家老小齐上阵、披星戴月去抢水,水事纠纷此起彼落。富滩镇两个自然村群众因抢水起争执,很快聚集数百人对峙,械斗一触即发。他闻讯后驱车飞奔现场,一下车立刻被情绪失控的群众围住了,他没有退却,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嘶着嗓子反复做工作,争取群众支持,一天一夜的苦口婆心,终于把这场械斗遏制在萌芽中。2007年6月至8月,青原区平均降雨量仅87.25毫米,比正常年份偏少68%,蓄水总量不足常年的20%,因旱受灾面积11万亩。面对灾情,他建议区委、区政府全面启动“千百十”抗旱服务机制,组织千名干部下村蹲点抗旱、107个工作组挂点抗旱、10方面技术队服务抗旱,并商同财政等部门筹措资金538万元,人工增雨5次,开挖抗旱井260眼、修复工程52处(座)、添置抽水机380套等,保证了二晚栽插面积16.08万亩,占总计划的98%,临时解决1.89万人群众饮水困难,实现了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的目标,全区未发生一起水事纠纷或群众上访事件。
经受考验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水多水少水脏无一小事,尽心尽责尽力全为大局”这一句朴实无华的誓言,竟成了他不懈追求和奋斗目标。
2004年11月24日,对河东街道赣江滩头村和值夏镇毛家村群众来讲,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这一天,两村群众自发在家门口张贴类同“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对联,抒发自己的水务局的感激之情,并响起了只有过年时才会想起的鞭炮声,群众们相互道贺自来水流到家,终于结束了喝苦水、喝咸水、喝泥巴水的历史,从此喝上了安全卫生水。今年3月12日,富田镇花岩村新石坑自然村群众代表来到水务局,把一块“勤政为民”匾牌送到了他手中,反反复复地说:“感谢区水务局、感谢政府。”原来1965年花岩水库修建后,新石坑自然村是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一逢雨季就被雨水淹没,群众出行艰难,小孩上学更难,为了小孩上学安全,家长不得放下手中的活,一天二趟接送孩子。对此,当地群众怨声载道,但资金匮乏,问题一拖再拖。直到2008年底,一座“连心桥”,一条“连心路”,才彻底解决了新石坑自然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水利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要彻底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必须先治根本,必须从严管理。八年来,他始终把水利工程建设摆到首位,多方筹资资金,新建山塘水库92座,除险加固水库27座、圩堤5条,新建维修渡槽11座,更新改造机电泵站31座,新增抗旱井805眼,改造中低产田4.3万亩,建设园田化1.7万亩。在众多项目建设中,他没有介绍过一名亲朋好友和身边人员参与进来,主动放弃工程建设项目部主任,无数次拒绝了同学和熟人“关照一下,给点工程做”的托情。同时,为防患于未然,他一方面每年主动邀请纪检、检察等有关部门专家上警示教育课,并结合形势需要,针对性开展主题教育,解决自己以及所属人员的思想问题,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另一方面主动将项目安排、招标投标、施工建设、质量管理、资金使用等情况公布于众,公开运行权力。2004年,他率先制订“总投资20万元以上的项目,必须通过市招标投标中心”的规定;2008年,他又创建了“农田水利建设四级签证制”,即区农建委、乡镇政府、基层站所、受益村组四级责任主体,将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立项、招标、设计、施工、验收和资金管理等逐级分解、逐级落实,建立行政首长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保证了责任和任务“双到位”,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现在,水利事业是他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造就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岁月:先后荣获全区十佳领导干部、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多次省市防汛抗旱先进个人、2008年全国防汛抗旱模范等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