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吃水”的故事

2010-12-08

    我出生在南京市郊县,这里江河交汇,山水相依。现在想来,童年记忆中,与水有关的话题,印象最深的,恐怕要数每天早晨的“挑吃水”了。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产队里地少人多,父亲在附近的乡办企业里干体力活,尽管白天很辛苦,可他不管一年四季的寒热酷暑,每天都要早早起床,一趟一趟地去挑水,直到厨房里的那口水缸盛满为止。在离村子约百米处,有个叫河湾的地方,一溪山泉从远处的山谷里一路蜿蜒叮咚而来,在这里汇成了小河。水面宽约丈许,深可及肩,河水四季清澈见底,时见银白色小鱼往来游乐。村子里每天早晨晨光初现的时候,“咿咿呀呀”的开门声,打破了四周的静谧,各家各户的男人匆匆走出家门,开始去河湾挑吃水了。这挑吃水的,家家都讲究一个“早”字,担心去迟了,水埠被哪个冒失鬼打湿,弄脏了河水。

    挑吃水的一般都是男人,而且是家里的顶梁柱。男人力气大,站在河边,两手抓住桶梁,蹲下身来,侧着桶在水里轻轻一按,再用力向上一提,一担水就上肩了。于是,肩膀上弯弯的扁担,和着脚步的一起一落,发出“吱呀吱呀”的欢快叫声,坑洼不平的小路上,留下了两条浅浅的、弯弯曲曲的水痕。挑水的扁担和水桶,都是专用的,扁担的两头固定着桶钩,桶钩在桶梁上磨得雪光锃亮的,桶梁上也留下了深深的沟痕。每次挑过水后,都要把桶倒过来立着,控干水,防止潮湿沤坏,而且,每年都要买来桐油,把水桶内外反反复复刷上几遍。秋冬时节有时河水浅,我就拿着水瓢跟在父亲后面,好让他往桶里舀水。后来,父亲挑水的时候,在桶里加了两块小木片,木片漂浮在水上,这样水就不会溅出来了。现在想来,那时的水真干净呀,往桶里舀的时候,那透亮的水就像一条条白练,上下翻动飞舞。只有在夏季山洪到来,发水的季节水变浑了,才需要用明矾沉淀。平日里,村上许多人家都不烧开水,不管上学的,还是干活的,回到家里,渴了就去舀一瓢水,站在那里一口气咕咚咕咚喝下去,甜丝丝的,也从没听说谁喝了不舒服。

    渐渐地,到了七十年代末,小河里的水不再那么干净了。有人在那里洗衣服、淘米洗菜,夏天还有人把耕牛栓在河边。有时,上游的泉水也时断时续,有时也莫名地变得浑浊。大家慢慢地对这条小河失望了,都不从那里挑吃水了。村上有个别人家开始打井。说是井,其实也就五、六米深,最多也不过十来米,找上三、四个劳力,连挖带砌的,只需要花上三、四天时间。这种井虽小,却很方便,就打在自家门口或院子里,三、二户人家的吃水、用水都不成问题。于是,家家户户都开始用这种井,相反,倒是很少有人再到河塘边淘米洗衣了。

    八十年代末,走出校门后,我在水利系统参加了工作。接触了解的情况多了,对水的重要性逐步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农村安全饮水方面。虽然南京地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傍着江河的人都有水喝,还有许多山区和远离河库的人饱受缺水之苦。浦口区多丘陵山地,一年之中的降雨主要集中在6至9月份的汛期,水库的库容也大多在100万方上下,冬春时节蓄水不足,许多山区的村镇都没有稳定的水源。在政府大力倡导新建农村饮水工程的过程中,有一个山区村为了解决吃水困难,邀请南京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翻山越岭寻找水脉,动用机械花费了半年多时间,打出一口150米深井,仍没有一点渗水的迹象,白白浪费了十几万元。九四、九五两年南京地区连续出现夏旱,丘陵山区的许多塘坝干涸见底,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都非常紧张,政府每天组织消防车辆,分片区为山区农村群众集中送水。烈日下的村头路边,等水的群众早早地争着抢着排成长队,眼巴巴地等待着送水车的到来,各家各户把能盛水的都用上了,各种各样的盆、桶、锅,一个一个挨着挤着,叮咛哐当地伸出去很远。

    还有这样一件事。也是一年夏天,有位老师骑着自行车,边走边问,赶了很远的路,把学生的录取通知书给送到家里。学生家长见了自是十分高兴,买来了矿泉水,可是看着满脸灰汗的老师又犯了愁。学生的父亲和周围的几户人家一一招呼解释,然后才从不远处的池塘里拎了半桶水来。原来,那口池塘早已干了,村子里的几户人家商议,共同在塘底又挖了一口“井”,供他们几家吃水,为保证供应,他们规定了每户每天的取水量,定时集中取水。老师暑天里吃了这么多的辛苦亲自上门,学生家长不忍心用那浑浊的泥浆水给老师洗脸,于是,只好提前“透支”自己家的吃水。

    那时,在上级政府的扶持下,一些缺水的乡镇开始规划建设水厂。但由于水源不稳定,供水水质和水量也不正常,而且到了夏天高温干旱的时候时常停水,有时打开水龙头,还要放出老半天的浑水,等得人心急。而且水费较高,每个月用不用都要交一定的基本费用,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许多人家都不愿用这样的自来水。我们家也是如此,老父亲依旧守着那口井,只是家里又多了一口不大的水缸,每隔两三天拎满一缸水。要是遇到一、二个月天不下雨,井里的水只有大半桶深,父亲打水就很吃力了,每次都打不满,桶底经常沾着泥巴,满一缸水要来回跑上多少趟,打上来的水还要淀上好一会才能吃用。夏天回到家里,总是听到父亲在喊着要节约用水,洗锅碗的水用来喂猪,洗脸、洗菜的水用来浇树、浇菜,每次我们从缸里舀水,他都要站在一旁看着,深怕又浪费了。

    解决好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是落实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根本,也成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迫切愿望。到了2004年,为了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条件,浦口区委、区政府决定下大力气,投资一个多亿,依托长江水源,新建一座现代化水厂,彻底解决全区20万农村人口多年来的安全饮水困难。当我通过电话将这消息告诉老父亲时,他在那头嘿嘿地笑出了声,说这下再也不用为没水吃发愁了,这日子是越过越有奔头了。水厂建成运行后正式供水的那几天,我陪同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报道,足迹踏遍了山区和偏远地区的许多村庄,随着清泉一样的自来水的哗哗流出,我看见了一张张欣喜兴奋、和着泪水的幸福笑脸,听到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质朴话语,在拍下一个个让人难忘的激动场面的同时,也亲眼见证了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变化,内心一次次受到震撼。

    作为一个基层水利工作者,我亲眼目睹了这些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给农村安全饮水带来的显著变化,也透过这些年来农村饮用水条件的改善,切身体会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陈友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