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解读平安与丰收的水利密码
——2009年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综述

2010-01-15

 

国家防总加密会商,全力做好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贾君洋 摄)

 

 

测洪报汛 (资料图片)

 

 

通过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发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 (资料图片)

 

 

浙江沿海群众在安置点内,安心地躲避“莫拉克”台风 (欧阳光 摄)

 

 

打井抗旱 (杨勤 摄)

 

    “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为最大”。在与水相生相伴的历史进程中,洪旱灾害给人们留下了太多悲壮的回忆。回首刚刚过去的2009年,虽然我国气候异常,水旱灾害频发、多发,但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让我们感受更多的却是面对洪旱时的从容,以及应对灾害斩获平安与丰收的胜利。

  2009年,我国总体呈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旱涝并发的态势,一些地区降雨之多、台风之频、风力之强、气温之高、旱情之重历史罕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防总、水利部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及时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响应22次,有关各地奋力抗灾减灾,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洪涝干旱台风灾害损失,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取得全面胜利,洪涝灾害死亡人数较常年减少近八成,降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

  决胜千里——智在运筹帷幄

  有这样几组数据,或许是对2009年防汛抗旱防台风取得全面胜利最好的注解。

  胡锦涛总书记先后3次对防汛抗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对防汛抗旱工作批示共达150多件。

  国家防总、水利部在防汛抗旱和抢险救灾的紧要关头,组织召开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参加的异地视频会商会13次,启动防汛抗旱应急响应22次,其中首次启动国家防总抗旱Ⅰ级响应,2次启动Ⅱ级响应,发出紧急通知和调度指令180多份,派出150多个工作组、专家组赶赴受灾一线。

  各地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有序地开展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全年累计派出工作组或专家组12701个,地方各级财政累计下拨防汛抗旱资金188亿多元,调拨价值2.75亿元的防汛抢险物资。

  …………

  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背后,是紧张忙碌的防汛抗旱工作,是高效运转的指挥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高度重视并始终坚持把关乎民生的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中央领导多次亲赴防汛抗旱一线检查指导工作,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水利工作者和灾区人民战胜水旱台风灾害的信心和决心。

  国家防总、水利部任重致远,没有丝毫懈怠。汛前,国家防总就会同相关部门通报了全国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和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进一步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对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次次远程视频会商,一个个科学果断的决策,一次次抗灾一线的指挥,始终把防汛抗旱工作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协助。2009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全面告捷,离不开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据统计,汛期防汛防台工作各地共转移危险地区群众766.92万人,有效减轻了人员伤亡。在重旱区,各地积极组织解放军、武警部队、工矿企业和抗旱服务队为群众拉水、送水,解决了1840多万群众的临时饮水困难,保障了旱区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保障有效——力在软硬结合

  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洪水,同样是频繁登陆的台风,过去千军万马齐上阵的紧张场面如今已经鲜见。面对洪旱,我们更加从容,人们更具信心。

  从容和信心来自不断完善的工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江河治理,兴修水利,如今我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60年前涝则汪洋一片、旱则赤地千里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除险加固后的水库,整治一新的堤防,一个个建成的水利工程成为科学防控的重要物质基础。’98大水后加固的长江堤防,如铜墙铁壁般有效抵御了今年汛期汹涌而来的洪水;小浪底水库的科学调度,为下游抗旱送去了“救命之水”;基本全面完成的治太骨干工程,让沿湖群众面对洪水,发出“百年洪围仍从容,安澜帷幄中”的感慨……

  从容和信心来自防汛抗旱理念的转变。历经实践,水利人不断深化对防汛抗旱减灾工作规律的认识,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积极推进防汛抗旱工作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

  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科学的理念转化为成功的实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防汛中科学调度,科学防控。为应对太湖流域近十年来最大洪水,国家防总、太湖防总和浙江、江苏两省防指加强会商,采取上游水库拦洪、中游滞洪、下游全力排洪的综合措施,累计拦洪2.82亿立方米,泄水43.6亿立方米,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管理,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大水小灾,并合理兼顾了雨洪资源的利用。

  在抗旱工作中,国家防总、水利部强化了对全国江河湖库水量的统一配置。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继续实施,首次对长江上游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实施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进一步加强湘赣两省水库调度;继续做好引黄济津、济淀调水工作,实施从河北向北京应急供水,加强珠江枯水期水量统一调度……科学调度,不仅确保了天津、澳门、珠海等地的抗旱用水需求,而且改善了白洋淀、黄河河口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兼顾到江河航运、发电等兴利需求。

  从容和信心来自防汛抗旱非工程体系建设的加强。

  以法为大。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抗旱工作的行政法规,为解决抗旱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意味着防汛抗旱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以水法、防洪法为母本,防汛条例、抗旱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相配套的防汛抗旱法律法规体系愈加清晰,法律的刚性约束力成为推进防汛抗旱工作的坚强动力。国务院原则同意《淮河流域防洪规划》,这意味着全国七大流域防洪规划均获国务院批复。作为我国防洪减灾工作的重要战略性、指导性、基础性文件,七大流域防洪规划清晰地描绘出我国的防洪蓝图。

  纲举目张。太湖防总正式挂牌成立,松花江、淮河防总重组为防汛抗旱统管的流域指挥机构,七大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全部建成。2009年,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省近万名水库安全监管责任人和巡查人员全部上岗到位,24小时驻库巡查。四川省组建了8支由厅领导任组长的抗洪抢险工作小组,配备抢险车辆和相应物资,轮流值班,随时出动。从国家到地方,从流域机构到各相关单位,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逐步走向完善,成为反应灵敏、指令通畅的中枢神经。

  预案先行。全国有防汛抗旱任务的县级以上政府都制定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大江大河普遍完善了防御洪水方案,大中型水库水电站都制定了防汛应急预案和调度运用计划,所有蓄滞洪区都制定了运用方案,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县市都制定了防御山洪预案。预案,成为防汛抗旱快速反应的行动指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点点滴滴的实践勾画出中国防汛抗旱事业的前行轨迹,印证了防汛抗旱理念的转变与升华。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配合,防汛抗旱工作沿着正规化、现代化、法制化的道路阔步前行。

  除害兴利——心系国计民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防汛抗旱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防汛抗旱防台风工作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生命至上,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年初的抗击冬旱拉开序幕,到以全面胜利画上圆满句号,从大旱中把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放在首位,到台风来临时强化避险转移,2009年的防汛抗旱,再次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作出了生动诠释。

  平安与丰收来之不易。我们不会忘记2009年那些接踵而至的灾害,更要庆祝除害兴利的成果对国计民生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我们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旱情。北方八省冬麦区发生50年一遇的大旱,随之而来的是夏伏旱,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严重的伏秋旱。就在这个大旱之年,全国完成抗旱浇地面积4.5亿亩,减少粮食损失499亿公斤,解决了1979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为全国粮食连续6年丰收和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

  ——我们平息了此起彼伏的江河洪浪。全国210余条江河发生超过警戒水位或保证水位洪水,长江上游干流发生200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太湖出现1999年以来最高洪水位,同时,还遭遇严重的暴雨、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等多重考验。历经洪水考验,全年重要堤防无一决口,水库无一垮坝,重要城市和重要保护目标无一受淹,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较常年减少近四成,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

  ——我们成功应对了频频登陆的台风。“莫拉克”等9个台风或热带风暴在我国沿海登陆,但台风灾害损失大大降低,其中在防御“浪卡”“苏迪罗”“莫拉菲”“彩虹”台风中实现了零死亡,有效保障了台风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

  “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成绩见证过去,未来仍需加力。虽然防汛抗旱能力近年有了很大提高,但防汛抗旱的基础依然薄弱,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让气候变化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局部暴雨、山洪、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灾害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

  同时,防汛抗旱一些薄弱环节尚存。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及大多数支流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部分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较低。全国还有数以万计的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也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心腹大患。偏远落后地区的抗旱能力尚存在明显不足,社会化保障水平仍旧偏低。人民群众的水忧患意识偏弱,防灾避险知识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正视问题,我们更加警醒:“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

  2009年平安过去,2010年的防汛抗旱工作已经在防凌中悄然展开。我们期待,这是又一个丰收年,也是一个平安年。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1月15日

作者:陈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