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湖北省通山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工作汇报

2011-01-05

湖北省通山县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工作汇报
(2010年8月25日)

  4月22日,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在北京召开后,我县水利普查试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水利普查机构的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克难攻坚,按期完成了各项普查任务。
  一、基本县情
  通山县位于鄂东南边远山区,幕阜山脉中段北麓,长江中游南岸一级支流富水河上游,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老区、库区、穷山区,享受国家西部政策比照待遇,是湖北省12个特别困贫县之一和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全县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辖8镇4乡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186个行政村、1740个村(居)民小组,其中2乡4镇分布在富水库区,规划有内陆第一座核电站—湖北大畈核电站。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 46.05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9.91万人,常用耕地面积22.16万亩,农业总产值11.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41元。
  通山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湖北省的暴雨中心之一,全年平均气温16.3℃, 多年平均蒸发量1368.3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632.8mm,常有暴雨、连阴雨、干旱、冰雪和低温等自然灾害发生。境内地形复杂,全县中、低山区占总面积的60.6%;丘陵区占38.9%;平畈区仅占0.5%。结合地形条件,我县水利建设形成了以小型为主、中型为骨干、中小型相结合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县建有中小型水库87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小(1)型水库16座,小(2)型水库67座,山塘河堰2863座,小水电站53座,泵站149座,水闸33座,各类渠道68条长970km,渡槽16座长1310m,隧洞11处长2882m,建成石雨塘重点中型灌区1个,寺口、源头和汲港等3个一般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0.81万亩,实灌6.5万亩,小型灌区107个,有力推动了山区县的工、农业经济发展。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组建专班。北京“两训”结束,县委、县政府以通政办发[2010]22号文迅速成立了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吴柏林同志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水利局局长、统计局局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乡镇分管同志为成员,水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水利局,局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1名副局长和1名防办副主任任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局组建了水利普查工作专班,并在自身办公条件落后、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租房办公,落实了普查办公场所和普查专车,添制了8台计算机、3台打印机、2台复印机、2台GPS定位仪、8套办公桌椅、1张看图专用桌、1台空调、3台电扇、3套档案柜、1台饮水机等相应的办公设施,设立了食堂和休息床位,保证了专人、专事。在专班组建上做到了老、中、青结合,聘用了情况熟悉、经验丰富的两名已退休局长,抽调了4名水利局机关业务骨干,借用了4名县水利勘测设计院近年招骋的大学毕业生,同时针对基层实际,还适时请统计、环保等部门曾从事过经普、环普的骨干协助开展普查。
  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普查领导小组,组建了由乡镇水利服务中心、统计站、农业助理员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专班。
  2、强力宣传,培训“两员”。 5月13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水利普查工作动员大会,县直各部门、各乡镇和水管单位负责人参会,揭开了水利普查工作序幕。分管副县长在通山电视台发表了电视讲话,《通山周刊》、《通山政务网》等媒体对普查进行了专版报道。县水利局召开了水利系统水利普查动员会,各乡镇召开了各村支书、主任、文书和镇直单位负责人大会,并利用横幅、标语、宣传单等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县范围内实行了水利普查宣传全覆盖,做到了人人知晓普查,人人关注普查,人人参与普查。
  为了普查的顺利开展,我们认真选骋、培训了普查员和调查员300多人。普查员在乡镇水利、统计、农业和选调生队伍中确定,由乡镇普查领导小组负责人带队,在县城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全县集中培训。调查员由乡镇在村文书、学校教师中选骋情况熟悉、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担任,分乡镇培训,县普查办派员指导。
  3、研究方案,认真组织。我们通山县是一个山丘区,山沟垅叉小畈多,四处分布的是小水库、小塘坝、小河堰、小泵站、小灌区等,这些体现“小”特点的水利工程在全县防汛抗旱和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在开展普查时,将河堰、泉眼等国家普查没有的工程也列入了普查对象,专门设置了普查表格。在普查方案制定后,依据方案进行了经费测算,县水利局不等不靠先垫资金40余万元启动普查工作,后县财政安排普查经费50万元,每乡镇预拨了5000元普查启动经费,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启动普查工作时,县普查工作专班全体人员先集中到黄沙铺镇进行水利普查工作试点,探索普查工作重点、数据采集途径、普查工作方法等,提出了在清查的同时,将台帐表和普查表一并印发到位,便于全面掌握普查任务,结合实际采集数据,但严格按分段成果上交审核,从而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4、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为了保证数据填报的质量,我们按乡镇进行普查分区,乡镇水利服务中心负责人定为该区普查技术负责人,负责组织该区数据填报审核,县普查办实行分区负责审查制和会审制,先由各分区责任人审查乡镇上交的成果,再组织会审,通过后的数据才能录入上报,实行层层把关。同时对清查、台帐、普查三个环节,每环节成果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督促整改,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在普查过程中,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咸宁市水务局领导、专家先后亲临我县检查指导,释疑解惑,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水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问题
  1、普查培训时间匆促,学时较短,而要掌握的知识量又大,在工作中边普查边消化,影响工作效率;
  2、普查组织上下联动不够,部门配合欠默契,给普查工作合力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普查方案各节点时间太紧,且时间段又处在汛期,因而乡镇村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完成任务感到时间紧、压力大;
  4、本次普查对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利工程考虑不够,普查项目的规模划分较大,不能体现丘陵山区水利的小库、小塘、小堰、小泵站、小水闸、小灌区等 “小”特点,且动态指标台帐建设定在5月和6月,未考虑县级小型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部分企业存在停产、季节性生产、短期集中生产状态;
  5、普查软件欠完善,部分指标与方案有出入,录入设置不够科学,只能逐个录入,且数据保存后易丢失,易形成反复,分类汇总功能差,影响成果质量和进度;
  6、工作底图较模糊,比例尺太小,增加了空间标注难度。
  四、几点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普查投入。水利普查涉及全社会各层面,工作量极大、难度极大、操作复杂,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组织、一笔充分保证的经费、一支专业过硬埋头苦干的队伍、一套先进的设备设施作保证,为此必须加大领导投入、经费投入、人员投入、技术设备投入等,保证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普查队伍应整合部门人员力量,尤其是统计、国土、环保、经济、农业等部门,抽调他们参加过经普、土普、农普和污染源普查的技术人员参与水利普查,借助其工作方法和资源,加强水利普查工作;
  3、加强普查培训,加大技术投入。一定要分层次培训到位,保证培训时间,建议培训后组织实地普查演习,保证培训效果,同时加大先进技术和设备应用及培训,保证普查数据的“含金量”;
  4、普查对象和规模划分应考虑南方丘陵山区的“小”水利特点,如小泵站、小水闸、小塘坝及河堰等在南方山丘区相当普遍,在农业灌溉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增加河堰、万方以上塘坝工程普查和降低泵站、水闸、渠道规模划分标准;
  5、普查过程中加强技术指导,实行专业对接,普查软件要优化,应将项目按拼音排序改为以乡镇、村分类排序,数据审核时将普查对象单个审核改为分类生成电子表格集中审核,便于质量控制,工作底图应发1:1万比例尺的电子图到县,保证复核与标注准确;
  6、抢抓普查机遇,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增强全社会对水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充分展示水利人的风采,提升水利地位和形象。
    来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网站 2010年9月10日

作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