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网站讯 (记者 史志强 翟平国 通讯员 聂中成)废墟上两台巨大的反铲将楼板、房梁高高地挖起,废墟旁漫天的灰尘中他的身影就象一尊铁塔,“向左、向下、下放!”在他的指挥下,一座5000多立方的废墟,只用了短短的5个小时就被清理干净。在水电官兵玉树抗震救灾的战场上,从生命营救,到道路抢通,再到供电抢修,这个身高1米8的蒙古汉子,已经连续战斗了6个日夜,他就是水电五支队参谋长程强。
本该是播种的春天,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州发生7.1级大地震,就如一场大雪降临在春天之外,让全国人民的心都感到了阵阵寒意。当天下午2点,正在河南鹤壁南水北调工地指挥施工的程强,突然接到支队命令:速赴玉树抗震救灾!而此前他已得知自己被确定转业。
没有一丝顾虑,没有一点犹豫。只带了一身换洗衣服,程强依然踏上了几千公里之外的抗震救灾之路。飞机、火车、汽车,几次辗转,河南-甘肃-陕西-青海一路疾行。离灾区越来越近,海拔也越来越高,当汽车翻越4800多米的巴颜喀拉山口时,他的心一阵阵的绞痛,大滴的汗水湿透了衣背。他悄悄吞下几粒在西宁上路前预备的红景天胶囊,硬是挺了过来。谁也不知道,这个看似壮实的蒙古汉子,其实在10年前做过一次心脏手术,而4000多米的高原地区也是他第一次来。
街头满目废墟,废墟前无助的眼神和哭泣的声音。4月16日晚,经过48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的程强,站在满目苍痍的玉树街头,恨自己来得太晚了,但耳边温总理的那句“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倍努力”的话语,使他无瑕顾及自己头疼预裂、身体发飘的严重高原反应。
“快点,快点!”站在玉树军分区后山的一处废墟前,听两个藏族妇女哭着说,她们家里还有人在地震时没有跑出来。程强立刻带领战士们第一个冲上了废墟。没有大型设备,楼板、木块、砖石交杂在一起,只能用双手一块块清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进入废墟下面的狭小通道,一阵余震袭来,废墟一阵颤抖,但程强还是毫不犹疑地钻了进去,但遗憾的是里面的人已经失去了生命。
在生命营救的最后时刻,从受灾最严重的军分区后山到赛马场之间的几十处废墟中,程强带领官兵们整整找寻了20多个小时,第一顿饭只吃了几块饼干,第二顿吃了一桶方便面,两天了也没吃上一口热饭。尽管翻遍了几十处废墟,也没有找到一名生还者,但程强那张布满灰尘的脸庞和那布满的血丝眼睛中,折射出的是他对灾区人民那份不抛弃、不放弃的忠诚卫士情怀。
程强瘦了,玉树街头堆积如山的废墟却越来越少了。部队从青海羊曲水电站工地抽调的14台大型机械开进灾区后,迅速转入了废墟清理和震损道路抢通。那几天,玉树的天气阴晴无常,时而雨雪冰雹,时而满天狂沙,但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高原反应多么难受,程强头顶安全帽,身穿作训服,足蹬作训鞋,肩挎军用水壶的身影时刻不停奔波在玉树县城牦牛广场、白寺塔、格萨尔广场和民主路等方圆10多公里的6个作业面上,现场协调,组织指挥。一个作业面清理完,马上受领新的任务,奔赴下一个战场。高强度的工作和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他几次晕倒在废墟旁,随队医生劝他立即停止工作,吸氧输液,但他却说:“我是现场指挥员,我走了战士就没了主心骨。”喝一口冰凉的矿泉水,吞下几片抗缺氧药片,又投入了战斗。
几天时间里,程强带领官兵在废墟中挖出遇难者遗体5具,先后清理废墟2万多方,从废墟中抢挖出30万元的现金、银行卡和价值16万元的贵重商品,并抢通城区到乡村道路两条,总长34公里,为抢险队伍第一时间进村入户展开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在灾区7天,程强每天都是连轴转,要么在组织生命救援,要么在清理废墟、抢修道路一线指挥,要么在协调部队开展其它应急抢险任务。20日上午,水电部队接到抢修玉树最后一条10千伏线路结3线(结古镇至甘达乡)的供电任务。该线路是玉树城区向乡村供电的一条主要线路,线路全长36公里,地震发生后,16基塔杆倒塌,100多基塔杆倾斜,线路蹦断,磁瓶破碎,抢修难度极大。30多名官兵在泥泞的沼泽地中开始了艰难的施工,6级大风中一根根倒塔重新组立、雨雪冰雹中一米米导线向前延伸。晚上8时,度过了7个烛光摇曳夜晚的800多户灾民准时收看到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晚会。至此,水电部队已在灾区恢复、抢修7条供电线路,用电范围覆盖灾区主要受灾人员安置点、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和边远乡村。
玉树亮了,给灾区人民送去了温暖。但程强的心里却充满了愧疚,到灾区7天,他只给家里发了一条报平安的短信,而手机里妻子发来的20多条担心、埋怨和不解的短信,一条也没回。不是他无情,而是营救生命每一秒都不能懈怠,抗震救灾的战场责任如山,对家人的爱他只能深埋在心中。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