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玉树前,我想象到了抗震一线的艰苦,但是没想到有这么艰苦。
连夜的赶路加之高原反应,青海给了我第一个下马威。剧烈的头痛、狂跳的心脏,发软的双腿,一度让我有了退缩的念头。我不想说自己高尚,但是,打退堂鼓真的只是一刹那的念头,我想到更多的是报社的重托,领导同事的信任。我想,任何一个同事来到一线,都会和我想法一样。因为这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
到达玉树,是16日的凌晨4点半,经过短暂的休整,7点50分,我开始了采访工作。当时30个小时没休息的大脑,让我有点难于应付。但是,当看到同样因为高原反应而没得到休息的水利部抗震救灾工作组的专家们已经开始讨论震损的水电站应急抢险方案时,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因为工作组里的专家,有的年龄已近60岁,有的患有高血压,他们14日深夜就赶赴西宁,已经连续工作2天了。
紧张忙碌的震区采访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我看到自来水厂恢复通水,受灾群众在应急供水点看到水龙头的喜悦;我经历了工作组专家不眠不休查勘现场制定方案,当水电站水库大坝应急除险恢复重建工程开工时的欣慰……
我见证了水利人在玉树抗震救灾中的点点滴滴。虽然呈现给大家的都是成绩,但是在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困难和艰辛。
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就这样继续着,在困难中稳步前行。我也依然怀着份忐忑的心情,努力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
这些虽然艰苦,但是值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