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治山治水 旧貌换新颜
梁平县“长治”工程20年建设成效

2010-10-19

    【摘要】梁平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辽阔,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实施“长治”工程建设中,梁平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围绕全县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以绿化荒山,改土治水,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为宗旨;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实现稳定发展粮食,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理与开发并重,近期与远期并重”的原则,推行物质投入与技术投入相结合的技术路子,以及“技、干、群”三结合的工作路子,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治理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建设成效

    梁平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四川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区,三峡库区西沿。东邻万州区,南接忠县、垫江,西连四川省大竹县,北倚四川省达州、开江县。全县幅员面积189000公顷。东西长65.35千米,南北宽52.1千米。梁平县属溪河发源的高台地。无客水过境。高滩河、波漩河、新盛河(明月江支流)、普里河、汝溪河和黄金河遍布全境,分别从东南、西北流入长江。

    全县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宽,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梁平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1989年以来,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梁平河山披上了绿装,基本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长治”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概况

    1.1总体布局 顺利地推进了“长治”工程的实施

    我县幅员面积辽阔,河流众多。为了顺利推进“长治”工程的实施,我们对全县的生态环境、河流流域以及水土流失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然后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项目布局,再分期实施。

    我县先后开展了“长治”一期小流域、“长治”二期小流域、“长治”三期小流域、“长治”五期小流域、“长治”七期小流域的实施. 主要分布在我县的柏家、复平、云龙、和林、梁山镇等21个镇乡,工程项目涉及柏家镇、复平河、同心河、和林河、九道等35条小流域,规划实施年限1989-2006年,规划区幅员面积1329.23km2,水土流失面积844.58km2,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4.58km2。

    1.2任务落实 有力地强化了“长治”工程的实施

    我县“长治”1-7期工程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9.6km2,计划投资4266.41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资1229.95万元,农发资金706.95万元,地方配套1048.37万元,群众投资1281.14万元。

    20年来,我们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全办干部职工和广大治理镇(乡)、村干部及群众的共同努力, 我县“长治”1-7期工程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59.84 km2,完成投资4293.57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资1228.72万元,农发资金663.94万元,地方配套461.05万元,群众投资1939.86万元。由于任务落实,资金到位,有力地推进了“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1.3领导重视 推进了“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2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们进一步理清和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县水土保持工作的总体思路:以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以预防监督执法和建设示范区为重点,克服“三种倾向”,即克服搞形象工程、花架子,不注重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倾向;克服走向反面,把资金项目全部投入到深山老林,忽视对城镇、交通要道、主要流域辐射和投入的倾向;克服只讲地方的客观实际,不吸取别人的经验,固步自封的倾向。处理好“三个关系”,即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国家投入与农民投工投劳的关系;土地流转与农民利益的关系。搞好“三个创新”,即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水保科技的创新。实现好“三个转变”,一是保护好水土资源,促进土地增值,推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为业主开发和产业化提供条件;二是发挥政策性资金的启动作用、聚合作用,整合民间资金保护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三是以中介组织或公司为载体,充分调动水土保持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积极性,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由于领导重视,各部门齐心共管。我们先后完成了《“长治”一期规划报告》,《“长治”二期规划报告》,《“长治”三期规划报告》,《“长治”五期小流域实施规划报告》,《“长治”五期6条小流域实施规划说明书》,《梁平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长治”七期可行性研究报告》,《“长治”七期十条小流域初步设计》 ,《重庆市梁平县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龙溪河项目区(2006-201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梁平县2007年、2008年、2008年新增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实施方案》,《重庆市梁平县水土保持项目仁合、礼新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庆市梁平县龙溪河、仁合、礼新项目区16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完成了《“长治”一期小流域综合治理验收成果》,《“长治”二期小流域综合治理验收成果》,《“长治”三期小流域综合治理验收成果》,《“长治”五期小流域综合治理验收资料》。在此期间,我们还积极配合重庆市水利局完成了重庆市水土流失监测等工作。

    2.“长治”工程建设成效

    20年来,“长治”工程从整体上扭转了全县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梁平特色的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广大治理区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为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水土保持实现了由部门单打独斗到政府统筹协调、治理措施由重视人工治理到注重自然修复、重点治理由试验示范到大样板大示范的历史性转变。

    2.1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

    全县共建波漩河、龙溪河等精品小流域5条,全县以双桂湖、明月湖为中心,点、线、面结合,城镇水保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共建设示范工程8片,累计治理面积达1200亩。

    20年来,“长治”一期、“长治”三期、“长治”五期顺利通过长委组织的专家组的检查验收,“长治”一期工程获长委领导的好评,“长治”五期工程的顺利验收为“长治”七期工程上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长治”七期可研及初设通过长办组织的专家组的评估。《重庆市梁平县中央预算内水土保持项目龙溪河项目区(2006-201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顺利通过市发改委、水利局组织的专家组的评审,石莲河小流域荣获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荣誉称号。

    2.2培育了持续发展的水保产业

    “长治”工程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治理开发已逐步趋向成熟。运用市场机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经营为目标,通过有特色、有规模、有批量的经济开发带、开发片、开发区的治理开发,实行业主开发、大户承包等新的投入与管理机制,发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水土保持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治理、区域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新格局。以波漩河流域的蚕桑、虎蜜柚,大米、袁驿豆干;以龙溪河流域的干蔗、蚕桑、白酒、张鸭子、旅游的两大“长治”工程区成为当地最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了销售、加工、储运、旅游等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雏形性水保产业链。虎城、袁驿、金带、大观、梁山镇等项目区建成的多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先后筹办了梁平佛光双桂旅游节、龙溪河旅游节、观音竹海旅游节等。

    2.3提高了水土保持科技含量

    随着“长治”科研工作的突破与推广应用,“长治”工程水平不断提高,增强了工程生命力,效益显著。2004年以来,通过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培训、指导、咨询服务、效益监测、水土流失监测以及水土流失最优的防治模式、防治工程设计、综合防治措施、新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探索,进一步提高了水土保持科技含量、治理质量、工作效率和技术服务水平,为“科学预测、科学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服务。在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中,培养了一批水土保持科研人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我县“长治”始终以坡改梯为突破口,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并配套坡面水系排、引、灌水利工程设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粮食亩产稳步提高,使坡改梯成为高产、稳产的当家田,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奠定了基础。

    防治区内兴修的大量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拦蓄了大量泥沙,使农田抗旱、防洪能力大大增强,有效地提高了抗灾减灾能力。经过20年综合治理,改造的坡耕地亩产比原坡耕地每亩增产75公斤,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大量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得到解放,投身于多种经营,激活了地方经济,活跃了市场,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2.4规范了工程建设管理

    “建是基础,管是关键”。20年来,“长治”工程始终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管理。年治理区普遍推行了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3种负有竞争机制的管理形式,形成了联工程、联心、联权、联责、联利的“五联”管理责任制,实现了工程有人建、有人管、有效益、有发展的良性循环,尤以承包合作管理取得的成绩最为明显。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形势的变化,各地认真研究和大胆探索水保工作新的管理机制,探索了预决算制、招投标制、业主经营管理制、公示制、投工承诺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等等新机制,切实加强了项目管理。

    2.5树立了“长治”工程品牌形象

    通过20年的深入宣传,“长治”工程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全县累计共出动水土保持宣传车162辆次,电视、广播宣传318次,报刊发表文章48篇,出简报、板报103期,印发《水土保持法》单行本12000本,《水土保持法规汇编》5180册,做永固性标语5648幅,,拍专题片8部,累计投入宣传经费5812.85元。为了使“长治”工程深入人心,代代相传,我们还在金带镇建立了梁平县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技教育基地。还分别在佛教圣地双桂堂、旅游胜地小峨眉建立了水保林示范片。

    2.6彰显了水土保持三大效益

    一是改善了生态环境。二十年来,经过连续治理、规模治理、科学治理,各项目区初步建成了综合防治体系。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始终是我县“长治”工程的基本目标。通过综合治理,基本农田增加了5479.33hm2,林地面积增加了26797.26hm2,草地面积增加了3427hm2,对尚未改造的坡耕地采取了保土耕作措施;对荒山荒坡采取种草、植树、封育等措施。

    据验收资料统计,1989-2006年我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49.84km2,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侵蚀模数由4086t/km2.n下降至1928t/km2.n。

    二十年内共营造水土保持林18837.7hm2,经果林7959.56hm2,并对疏幼林和覆盖度较低的有林地实施封禁治理,全县治理区森林植被覆盖度从治理前的22.9%增加到39.8%,比治理前提高16.9个百分点。

    全县水土流失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态环境开始转入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减少上游泥沙的输入。使其来水量拦蓄在长江支流内,平衡进入长江山峡工程。减少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对中下游的危害。许多治理区的山泉重新又长流水,野生动物得以繁衍。

    二是增加了群众收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使之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县“长治”工程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目标。各小流域在治理中,充分利用各自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市场需要的多种经济林果。几年来重点治理小流域内共栽植经果林8079.2hm2,人均经果林面积由治理前的0.05亩上升到0.28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治理区人均粮食由治理前410公斤增加到553公斤,增加 34.9 %;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568元增加到1269元。增长123.4%。

    20年来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使治理区内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品趋向商品化,农业总产值大幅度提高,较治理前增长45%。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开发,已经为我县山区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波漩河流域的波漩村,实现了人均有0.5亩旱涝保收田,户均有1亩“生财”地,户均有1个骨干致富项目,户均有1口200立方米的蓄水池,这个小流域内的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580元达到了1200元以上。

    三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长治”工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坚持服务农民顺民意、服务农村顺民情、服务农业顺民心的工作方针。二十年来,我县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实行了生态农业经济建设为突破口,狠抓经济效益的治理方针,群众从治理中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治理中坚持把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入手,大力开展生态农业经济建设,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扶持水土保持产业。在实施过的小流域内,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使工程区内群众经济收入有大幅度提高,在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的同时,人口环境容量趋于平衡。据收集资料统计,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75元,人均产粮526公斤。通过“长治”工程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利于群众安居乐业。 据“十五”期间统计,解决温饱5275户12058人,促进脱贫10596户34168人,保障了农民粮食生产和农村稳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农业后劲,治理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长治”工程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3.1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推动“长治”建设。

    要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新局面,领导是关键。“长治”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系统工程,没有领导重视和严密的组织措施是无法完成该项工程建设的。

    我县列入全国“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以来,为确保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顺利实施,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年度治理任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首先成立了由县政府县长任主任委员,分管副县长、水务局局长任副主任委员,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农委、建委、国土局、林业局、气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梁平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水保办主任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水土保持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了梁平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成立了以书记或乡(镇)长为指挥长的实施机构,县政府办行文任命各乡(镇)1—2名水土保持监督员,水利局行文任命各乡(镇)村水土保持管护员,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治”工程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工程动工前,县政府召开乡(镇)领导工作会议,要求各治理乡(镇)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作为中心任务来抓上,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定任务、定奖惩,把任务落实到人,坚持工作成效与工资奖金挂钩。此外,还采取双向承包形式进行实施管理,即行政部负责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技术部门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把好工程质量关。由于各级领导重视,管理措施得力,机构健全,确保了我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长治”工程的顺利进行。

    3.2思想明确,责任落实,强化“长治”治理。

    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县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县之一,历届县委、县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认识思路清晰,指导思想明确,把水土保持作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围绕我县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以绿化荒山,改土治水,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实现稳定发展粮食,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为重点,坚持“生态与经济并重,治理与开发并重,近期与远期并重”的原则,推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物质投入与技术投入相结合的技术路子,以及“技、干、群三结合”的工作路子,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把水土流失控制在量低限度,建设一个生态宜居和谐的新梁平。

    3.3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加强技术指导。

    为保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长治”工程上水平,成示范,在规划和治理中,打破户界(或乡(镇)村、组界),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统一完工时间。对坡改梯,要求交通方便,集中连片,土地肥沃,坡度缓的地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石坎线要等高水平,做到大弯随弯、小弯取直、地面平整,配套排灌沟渠、沉沙凼、蓄水池和耕作道路。对水保林要求乔、灌、草结合、增加履盖,对经果林要求大穴种植,并施足底肥,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和耕作道路,所有植物措施,要求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整地种植。小流域的规划设计,坚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使土不下山,水不乱流、蓄水、灌溉、排洪结合,形成综合治理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3.4加大投入,严格管理,发挥治理效益。

    3.4.1资金的拨款方式及渠道

    中央投资和县财政配套由县财政局拨入县水务局,再由县水务局拨入县水保站专帐上,最后由县水保站根据资金计划和治理施工进度,实行县级“报帐制”。3.4.2资金使用情况
按项目计划预算资金。我们严格按上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按工程概算安排并使用资金,做到了“四不超”,即不超标准、不超规模、不超预算、不超项目,保证了工程质量和进度。
按实际验收的工程量核算资金。工程竣工后,由承包方提出申请,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主持,邀请水务局有关工程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质量监督人员、业主“四到场”进行验收,根据实际验收的工程量开出工程验收单核算工程资金,再按施工合同单价、施工计划和实际验收的工程量结算资金。

    结算审批方式。项目建设单位所发生的一切项目建设支出,均实行项目建设单位负责人一支笔审批报销制度。

    3.5完善程序,明确职责,规范工程管理。

    县水保站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定》,落实和完善了项目建设管理程序,按照“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企业保证,政府职能部门监督”的要求,建立了“项目法人责任制、质量监督制、项目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公示制”六大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管理。工程实施中,我们始至终都有派驻工地的技术人员参与施工、进行质量监督以及技术指导。对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坚决不予验收,并责令返工,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施工队伍自行负责,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治理效益。

    3.6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推行承包机制。

    流域治理走水保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需,也是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此,我县在流域治理中进行大胆改革,突出抓好三个结合,一是和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相结合;二是和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三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因地制宜,适应市场经济,建设一批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优质高效小流域,使其成为有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如我县安宁河小流域,通过实施水土保持项目工程,山上戴帽子(水保林),山腰拴带子(经果林),山脚种谷子(建设基本农田),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广沼气、发展养猪业),每年到柚子、枇杷、柑桔成熟季节,远销梁平,重庆等地,既促进农民增收,又带动了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农业和水保产业化的发展。

    我县在项目实施中,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与业主开发的有效利用,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业主开发经营。在过去水保部门与业主共同治理开发模式的基础上,2001年又产生了“引租带动模式”。如安宁河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片,通过水保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梯土成片,沟、凼、池、渠、路配套,使县科委副主任(原县果品办主任)郭培元看中,租赁这一片土地270亩,作为特色经果种植基地,发展优质桃子、李子、梨子、杏子、枇杷等品种,建成了县内闻名的“颐园果庄”,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成为新型农家乐的典范,目前果树已进入盛产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各业总收入在100万元以上。金带河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片,被业主周礼成、梁波看中,租赁土地480亩,建成了集苗圃和虎蜜柚、枇杷、梨子等经果林为一体的苗圃经果基地。同时请用被租土地农民在基地上除草、施肥等务工,农民得到双倍收入(土地租赁费、务工收入),从而加快了脱贫步伐。这种引租带动模式,目前已成为我县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以一带百,逐步带领小流域广大农户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3.7落实责任,加强管护,提高治理效益。

    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治理难,治理打基础,管护出成效。我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通过上级验收合格交付项目区群众投入使用,工程运行正常,效益发挥良好。为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工程的三大效益,我县经常组织监督执法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已竣工的小流域进行调查,发现有损坏的,及时组织人员抢修,对成片的经果林和水保林,落实管护人员,明确职责、义务和报酬,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对成活率低的地块及时解决所需苗木的补植。同时在作物耕作措施上,积极引导群众改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自然免耕和聚龙耕作。目前,重点防治区的各乡(镇)都设立了工程后续管护组织,严格执行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由村委确定专人管护,落实相关管护责任,巩固了治理成果,提高了治理效益,确保工程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

    3.8多措并举,强化执法,巩固治理成果。

    为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我县在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狠抓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一是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法规体系,加强了预防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出台了梁平县人民政府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梁平县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梁平县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试行)、《梁平县水土保持案件查处办法》(试行)等;二是进行了“三区”划分,确定了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的范围,并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向全县印发了“三区公告”,为全县开展预防监督执法指明了重点和方向;三是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先后制定了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制度和水土保持防治收费标准,通过抓好审批权、监督权、收费权等“三权”建设,对一些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重点监督和检查,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要求,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确保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实现资源开发,基本建设与水保措施同步进行;四是抓违法案件的查处,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反水土保持法的行为,促进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和的开展;五是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领导小组,建立了梁平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全县配备了专职水保监督员、兼职监督员,并结合各乡(镇)的推荐,任命了水土保持管护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预防监督执法网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大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利用每年的“6.29”宣传日,组织宣传车到乡(镇)宣传《水土保持法》,同时经常利用电视滚动字幕宣传,从而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七是狠抓部门配合。加强与环保、国土、交通、电力、林业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对于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管理工作取得了共识,形成了共同促进水土保持的合力。

    综上所述,“长治”工程建设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我们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巩固“长治”工程20年来的防治成果,充分发挥“长治”工程的“龙头”作用,为彻底治理我县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兴梁,为建设生态、宜居、健康、平安、畅通新梁平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治”五期工程小流域竣工验收会

和林河小流域坡改梯工程 

    

 石柱河小流域坡改堤工程

九道小流域整治后的塘堰

石柱河小流域新建的蓄水池

安宁河小流域栽植的黄花梨

双桂湖生态园区(颐园果庄)

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成果展览

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成果展览

向中、小学生宣传水土保持知识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公示

作者:朱高富 杨祖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