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治”工程促进和加快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2010-10-18

    摘要:在分析四川基本情况和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危害的基础上,通过调查“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认为“长治”工程的实施促进和加快了四川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主题词:“长治”工程 农村经济 持续发展

    1 基本情况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总土地面积达48.89万km2,其中丘陵、山地面积占90%以上。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总人口8300多万,居全国第三位。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7%。四川虽然拥有十分丰富的水力、矿产、森林、农业、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是一个有强大后劲的待开发区,但农业基础条件差,人口压力大。据全省1996年对全省国土资源详查得知:1996年底,全省土地总面积488884.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89.16万亩(659.3万公顷)。据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做的《长江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与治理对策》研究成果中:四川坡耕地面积265.82万hm2,占长江上游坡耕地总面积35.46%;,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面积50.7万hm2,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42.3%和7.33%。由于山丘区面积大,坡耕地多,历史造成的乱砍滥伐、乱耕乱种和不合理的经济性活动,以及降水量大,多暴雨,年季降雨分配不均等人为、自然的因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八十年代运用遥感技术调查测算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9.98万km2,占总面积的42%,年土壤侵蚀量8.9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水土资源破坏,耕地减少,土层变薄,生产力下级,群众生活困难,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同时也危害三峡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治久安。

    2 水土流失制约四川山丘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2.1 水土流失,破坏了地表的水、土、肥资源

    水土资源是农业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没有水土,就没有农业和人类。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文明盛衰常常与支持文明的水土资源条件有着密切关系。水和土的丧失是人类最大的损失,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水土流失结农村经济展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特别是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山丘区面积占绝大部分,水土流失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水土流失使土壤不断被侵蚀,使地表水、土、肥大量流失,造成山丘地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植被稀少,土壤日益瘠薄,甚至沙化石化,失去利用价值。据有关部门统计,四川省石质化土地面积达26910.93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55%。泸洲市石化面积1170.15km2,占总面积的9.56%,甘孜州石化面积达11955.36万km2,占总土地面积8.13%。并且土地石化每年仍以占总土地面积0.001-0.01%的速度增加,。水土流失破坏了土地资源,土层变薄,地力衰退。丘区不少地方耕地土层越种越薄、越种越瘦,有的己失去农业利用价值,耕地面积逐渐缩小。据古蔺县统计,53300hm2,坡耕地有10067hm2已石化,只能在石林窝窝中间种植, 有1787hm2田地因土壤流失,已成裸岩,失去农用价值;122840hm2宜林地,过去102730hm2能栽种用材林,现缩小为90000hm2,减少12.3%。开江县有一半以上耕地,土层厚度在30cm以下,据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958年的2-5%,下降到1.3%,靠化肥补充,仅1979年全县购买化肥总金额达1212万元。这样,一方面增大农业投资,加重农民负担,又造成土层板结。又据四川省国土部门对全省土地资源详查(1996年):未利用地52530万hm2,,占总面积的10.74%,其中裸土裸岩石砾地21880hm2,占未利用地的41.65%.丹巴县冰川、积雪面积除外,裸土裸岩石砾地面积占总面积的23.0%;裸土裸岩石砾地面积占总面积的15.0%。

    2.2 水土流失加剧旱、洪、冰雹、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水土流失使土层变薄,石化面积增大,森林植被稀少,失去涵养水源职能。据测算分析,七、八十年代以来,四川各主要支流洪枯流量变化明显,雨季洪灾加剧,春夏旱灾频繁。据近20年的统计资料全省自然灾害频繁,十年九旱,旱洪交替、以旱为主是其基本特征,春旱、夏旱、伏旱发生的分别高达58%、76%、67%,且多以春夏、夏伏、春夏伏连旱的形式出现;全省6.53万hm2,耕地(详查)的有效灌溉面积仅占53.2%,保证灌溉面积36.9%。古蔺县统计,1970—1989年,共发古生干旱55次,年均2.8次,同时该县八十年代18年间发生洪灾18次,年均2次造成塘、库埝、淤积。影响工程效益。南充地区有大小水利工程7174处,其中严重淤积的已占水利工程总数22.2%,有75处工程因泥沙淤积而报废还耕。据古蔺县气象部门1958年至此1996年统计,全县发生旱灾88次,年均2.4次;洪灾38次,年均1次;1989年4月,一场大风冰雹袭击,全县14个乡镇受灾,经济损失1.1亿元。2001年,四川全省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气象资料表明这是5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水源枯竭的潜在危险威协农业、工业,也威协生活用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枯水期流量70年代比60年减少28m3/s。八十年代又比七十年代减少20 m3/s。1981年发生特大洪灾时,四川省100多个县、市受灾,损失25亿元人民币。根据四川省政府救灾办统计,1998年全省有168个县受洪灾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78.6亿元。2001年主汛期结束后的9月19日,川西北发生区域性洪水,特别是绵阳时段雨量达到400多mm,造成城市内涝,仅长虹厂损失8亿元以上。又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山地所调查统计,全省有泥石流沟的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20%,仅攀西地区就有1548条,泥石流对山区城镇、铁路和公路等交通干线,对农村居民和农田造成严重危害,每年由于泥石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有上万亩良田被淹没、被冲毁。水土流失严重是造成干旱和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

    2.3 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产力水平下降

    水土流失,破坏生态平衡,恶化农业生态环境,加剧旱、洪(涝)灾害的发展,危及铁路、公路交通安全。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大面积坡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失调,同时在泥沙碎石的搬运过程中,又沿途干扰破坏原本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最后沉积下来导致河床抬高、泄洪能力减弱,水库湖泊蓄水容积缩小。从四川的实际情况分析,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山丘区经济发展的最大灾难,不仅影响了当地小气候和制约农业稳定发展,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交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如岳池县因土壤侵蚀,泥沙、入田,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翘角田达4200hm2,,其中严重淤积的达1533hm2。四川省建国初期有91条通航河流,航程1.6万km,到1983年年通航河流仅56条,航程0.8万km,航程减少一半。赤水河干流合江段河床较50年代抬高1.5—3.0m。由于泥沙淤积水利工程,全省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蓄水工程到八十年代末有效损失库容较六十年代减少1亿m3以上,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大型水库。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生产力下降,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很大一部分山丘为了解决温饱,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恶性循环的被动局面,群众生活长期处于贫困境地。1998年前四川省有63个贫困县,562.5万贫困人口,而这些县都是水土流失重灾县,都居住在水土流失区。四川省的广元、巴中、凉山、宜宾、达川等地分析,确实可以说:凡是水土流失严重地方,都是经济比较落后和不发达地区,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

    3 四川实施“长治”工程二十年,效果显著

    1989年开始,四川先后在嘉陵江、金沙江下游、赤水河、岷江等流域区的80多个县(市、区)实施了“长治”(即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二十多年来,项目区,一方面以预防为主,抓预防保护、监督执法;另一方面以在“长治”工程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水土流失区坚持以坡改梯为主,以发展经济林果为重点,以配套坡面水系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据统计,从1989年开始到2009年的21年,“长治”工程区已有500余条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完成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2.7万km2。其中:坡耕地为梯田(地)20.87万hm2,种植水土保持林62.7万hm2,营造经济林(果)26.7万hm2,修建蓄水池(水窖)23.39万个、排灌沟区3.6万km、谷坊5740处、拦沙坝775座、沉沙(消力)凼205万个、耕作道路7.49万km、整治山平塘(堰)1.2万处。同时治理区疏林(疏草)、幼林进行补植和封育管理,对种植农作物的坡耕地为推行保土保水耕作措施。通过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一是减少和减轻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使治理区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循环;二是合理和有效利用了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增加了环境容量;三是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后劲,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促进和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推动了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3.1 “长治”工程的实施,减少和减轻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生态环境逐步趋于良循环

    二十多年来,四川“长治”工程区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7万余km2。在治理中,由于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抓住坡耕地改造,突出坡面水系工程建设,开展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初步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区发生了显著变化。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坡耕地减少,基本农田增加,林地草地增加,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增加,基本做到泥不下山,水不乱流。典型调查表明“长治”工程建设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60~70%,土壤侵蚀量下降60%左右,林草覆盖率增加20~40%,许多治理区的山泉重新有长流水,野生动物得以繁衍。“长治”工程实施面积比较多的广安、达川、南充、巴中、遂宁前后对比,流失面积比例减少30 %左右,且总的流失趋势是强度、极强度和巨烈面积减少,中度、轻度过难关面积相应增大。治理区不仅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强度降低,坡耕地、荒山荒坡面积减少,基本农田、林地面积增加,地增产,群众增收,而且使河流泥沙、水利工程淤积减少,旱洪等自然灾害频率降低,生态系统趋于平衡。1998年长江流域及四川遭受暴雨洪涝灾害,据四川省政府救灾办统计,当年入汛以来,全省有168个县(市、区)受灾,暴雨涝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8.6亿元。当年各地洪灾后调查表明经过重点治理与非重点治理差距很大。据凉山州对全州洪灾调查,受灾最重的地方均是严重的水土流失区,而“长治”工程区灾轻或基本无灾。从以下两表可以充分说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越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就越强,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越小。

    凉山州部分县98洪灾与水土保持效果分析比较表

 

 

土地面积

km2

水土流失

治理程度(%

直接经济损失

(万元)

平均损失

(万元 /km2

西 昌

2655.0

0

27800

10.47

德 昌

2288.3

0

12800

5.59

会 东

3215.7

8.2

10900

3.39

会 理

4521.5

27.6

10400

2.30

雷 波

2929.1

50.5

2359

0.81

宁 南

1670.1

69.5

1102

0.66

   

    金阳县“长治”工程区与非治理区98受灾比较表

 

 

 

村数()

受灾组数

()

农作物受灾面积()

冲毁耕地(亩)

春 江(治理区)

5

14

350

70

对 坪 (非治理)

5

39

3032

231

    再有地处金沙江河谷山地区的雷波县孙家沟小流域,有7个村民小组,422户,1556人,“长治”工程实施前依靠种粮求生存,粮食亩产243公斤,人均纯收入仅为184元调,是典型的缺粮又缺钱、吃粮靠反销、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的贫苦村,1989年以后几,修通了引水渠,建成20.5公里灌排沟渠、461个蓄水池、503个沉沙凼,同时改造了坡耕地。有水利、水系工程做保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地增产 、人增收,2005年该小流域人均纯收入2600元,翻了14倍,是全县平均水平的1.5倍,预计到了2010年人均纯收入可增加到6500元。

    另有地处嘉陵江流域、川陕革命老区的巴中市,是四川乃至全国的贫苦地区,但通过多年“长治”工程的建设,到2005年,贫困人口减少到15.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80元,据该市水土保持部门对治理成效推算,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增加的各类经济收入占2005年当年GDP总值的5.2%。

    嘉陵江流域的宣汉县“长治“工程区的黄金槽小流域在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集中成片、适度规模、快速高效”的治理原则,走出了一条“立足城郊、服务城市、致富农村、富裕农村”的城效型水保发展之路。经过综合治理,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295元增加到2000年的2535元,增长了7倍多,呈现出林茂粮丰、经济发展的新农村景象。

    大量的实践证明“长治”的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后劲,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4“长治”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长治”工程的实施,不仅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和减轻自然灾害,促进和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改善了农村能源、交通、卫生条件,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位于金沙江下游的会理县矮郎沟铜矿村过去是有名的彝汉杂居穷困村,他们靠“长治”工程治理坡耕地、建设坡面水系工程、栽种石榴,2005年为400多万kg,石榴产值1059万元,人均石榴收入近万元。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仅水土资源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并且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如今的铜矿村已淹没在层层叠叠的石榴树丛中,村社公路在石榴树丛中蜿蜒,到石榴园劳动的农民,上学的学生骑着摩托车在果树间时隐时现,沟谷低矮处被蓄满水的一座座蓄水工程所覆盖,像一片片镜子锒嵌在大地上。果树林中的砖混结构房屋已取代了夕日的茅草房,农户房屋里有了电话和29英寸的彩电,有的还有了农用汽车、拖拉机、小车。铜矿村新修了村委会办公室,新建了村民小学。

    嘉陵江流域的平昌县在“长治”工程小流域治理中推行三种模式(越温型、脱贫型、小康型)。越温型以治水改土调整结构为中心,以改善居住环境为基础,以造梯田、兴修配套坡面水利水保工程、栽种经济林果树为突破口,以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池园经济为重点,增强造血功能,解决群众温饱,使所有农户用上卫生水,80%以上农户用上自来水,户均掌握2~3门实用技术,人均1亩高产稳产田,人均0.5亩“生财”地,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脱贫型以经果林、池园经济、地埂经济为主攻方向,着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除达到基本标准外,彻底消灭荒山荒坡,户均有一个科技“明白”人,培植2~3个稳定的致富项目,户户通电,建成入户文明路,有条件的地方建好沼气池,人均池园地埂经济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小康型主要规划在城镇周围,立足发展旅游业,科学规划,立体开发,高起点治理,全面发展,突出特色。在较高标准基础上,彻底消灭坡耕地,实现科技田园化,灌溉水系化,旅游产业化,秀美山川初具雏形,村社通公路,户通文明路,村通电话和闭路电视,各种措施配套,种养加运结合,人均池园地埂经济收入达3000元以上,办学办医条件也有了改善。

    平昌县所在的巴中市开展庭院水土保持的农户有17.8万户,房前屋后栽植经济林果18.1万亩,改造治理坡耕地35.6万亩,修建蓄水池12.5万个、耕作道路4100km。同时还建沼气池、该节柴灶,改善农村卫生状况。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昔日“鸡鸭到处跑,猪圈臭烘烘,住在垃圾中,袋子两空空“的水土流失区,普遍变成了山顶绿树带帽,沟壑林草覆盖,沟、池、渠、堰相通,农田春有麦浪滚滚秋有稻谷闪金光,庭院花果飘香, 机耕到达村社,文明路连院户,电视电话到农家,家家白粉墙,户户自来水,俨然一幅幅大巴山深处的生态乐园,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

    4 存在问题和建议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水土流失不仅制约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严重影响交通、运输、公矿、城乡建设和水利水电等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电站效益的发挥。但目前投入严重不足,综合治理速度慢。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长治”工程的长期稳定投入,扩大重点防治范围提高防治标准。全流域每年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面积可增大到4-5万km2,同时目前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国家补助标准太低,建议将补助标准标准从现在的10万元/km2提高到30万元/km2。

    参考文献:

    1、张信宝、王丽槐等《金沙江下游片区“长治”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调研报告》2006年

    2、樊太岳,《“长治”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助推器》,《四川农村》20006.3

[    作者简介]:王丽槐(1952—),女,四川省水土保持局退休职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规划、科研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管理工作多年。

    邮箱:redflag@mail.sc.cninfo.net
             ( 2010年4月)

 

作者: 王丽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