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长治” 20年 成效斐然
南充市顺庆区“长治”成效与经验

2010-10-18

    [关键词] “长治” 成效 经验 顺庆区

    [摘 要] 顺庆区 “长治”工程重点实施20来以来,不断地积极思考探索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以坡改梯经果林建设为重点,以沟凼池路为骨干,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建设思路,全面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区在1989-2008年期间,被列为“长治”工程重点防治区以来,到2009年三月底,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五期、第七期水土保持项目,共治理小流域12条,完成治理面积291.05平方公里。在“长治”工程20年建设中,我区根据“长治”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五期、第七期工程小流域可研及初设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对各条小流域进行了全面调查、踏勘,规划、设计、施工,按照水土保持治理规范要求,圆满完成了各期各条小流域规划以及治理工作任务。

    1、工程建设成效

    1.1项目治理成果

    历时20年,经过“长治”一期、二期、三期、五期、七期的综合治理,共完成了12条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共完成治理面积291.05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901.13公顷,水保林5558.67公顷,经果林2950.20公顷,保土耕作11037.73公顷,封禁治理6392.60公顷,种草264.67公顷;排灌沟渠297.66公里,沉沙凼20592个,蓄水池685口,便民路7.94公里,塘堰整治91座;修建沼气池15口,省柴灶15口,总投工848.27万个,开挖土石方1219.58万方,完成总投资10817.73万元;共处理水保违法案件105件,督促申报水土保持方案49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49个,征收水保两费48万元。

    通过“长治”重点项目的实施,我们总结出了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营造水保林、栽植经果林为突破口,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沟、凼、池、渠合理配套,“水保林戴帽、经果林缠腰、农耕措施铺毯”的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土坎石梯、上窄下宽、分层夯实、水系配套”的适合丘陵地区特点的土坎修筑法;走出了一条“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三大效益,建设生态农业”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目前,治理区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昔日“山上剥了皮,田里沙压泥,河床平了堤,库塘被淤积”的现象不复存在,而今在小流域内出现了“层层梯田披绿装,果满枝头花飘香,粮食满仓鱼满塘,水碧山青好风光”的新农村景象。通过生态修复、封禁管护、坡面水系综合措施的实施,对于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措施配置,奠定了良好基础,水土资源得到集约化充分利用,使治理区逐步走上生产持续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之路。仅水保工程一项,实施乡、村、社人均可望增收上百元;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夯实了基础,为周边地区起好了带头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民群众的水保意识也大为增强。

    1.2治理效益

    1.2.1控制了水土流失

    治理区的资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基本杜绝,植被覆盖逐年转好,耕作制度日趋完善,各种水工程逐渐配套,降低了土壤侵蚀能力,增强了防风固沙、蓄水保土的能力,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经调查,通过20年的治理,土壤侵蚀量由原来的195.85万吨/年,降低到现在的53.54万吨/年,年拦蓄泥沙142.31万吨。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318.38平方公里下降到195.06平方公里,减少38.7%,轻度流失面积由66.87平方公里增加到115.51平方公里,增加72.7%,无明显流失面积由253.32平方公里增加到376.64平方公里;治理区通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年侵蚀模数逐年降低,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1.2.2、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通过对治理区的治理,大部分林木已郁闭成林,植被状况明显好转,降低了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增强了土壤涵养水能力,固土保水作用显著。由于水土流失的减少,土壤肥力提高,经调查测定在各项措施的综合作用下,有机质含量比治理前提高了3.0个百分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得到了净化和美化,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

    1.2.3、提高了林草覆盖度,增强了蓄水保土能力

    治理区通过治理,林地面积由原来的79.23平方公里增加到163.29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14.28%增加到29.42%;减缓了地表径流,降低了暴雨对地面的侵蚀程度,增强了植物根系的固沙保土能力,改变了微地形。各种水工程的配套和完善,改善了排水蓄水条件,改良了土壤性质,滞缓了地表径流,起到了削峰滞洪,拦蓄泥沙的作用。

    1.2.4、提高了流域抗灾能力

    20年来,本着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各项措施的配置,对提高治理区防灾减灾能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历年的洪灾和大暴雨中,治理区各项措施作用明显,发挥了整体的拦蓄功能,减少了滑坡、垮塌等地质灾害,为减少灾害损失作出了贡献。

    1.3、“长治”工程各类治理项目的经济效益

    20年来坚持以综合治理为中心,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配套为重点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后劲。通过建设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彻底改造了坡耕地,土地生产潜力得到了发挥,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荒山荒坡面积减少,退耕还林步伐加快,林地面积大大增加;林粮间作等保土耕作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拦蓄力,减少了水土流失;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土地结构的调整,相应地使人力投入和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结构由原来的单纯粮食生产向农、林、牧、副、工全面发展,经济结构趋于良性循环。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流域优势,发展龙头产品,建设具有特色的流域经济。根据各流域的具体情况,找准发展流域经济的突破口和措施,建立起生态型、经济型小流域。滑滩河流域张关垭村,治理各项经济指标处于全流域中等水平,规划时,考虑到该村紧靠城市,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的特点,围绕青龙山开发和文明新村建设,依托城市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瓜果、花卉、药材等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将其建成有鲜明水土保持特色的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基地;并根据自身的区位、交通和资源优势,带动旅游、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治理,全村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农业结构全面优化,第三产业迅猛发展;2004年验收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800多元增加至5300多元,成为全市闻名的小康文明新村。以该村6社为例,利用治理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基础设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食用菌、水产品、花卉等特色产品和假日休闲观光农业,开办农家乐42户,每户年均净收入近2万元,仅此一项,全年便可增收80多万元,群众生活逐步走上了文明、富裕、小康之路。

    长远够流域是我区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该流域的新复乡在治理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发展以丰水梨、黄花梨为龙头的特色产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并利用数千亩梨花所形成的生态景观,开展生态观光旅游,为当地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2004年春,该乡2000多亩梨花竞相绽放,坦山铺至乡政府近7公里沿线繁花似锦,吸引八方游人争先观看,使偏僻山村呈现少有的热闹景观。为宣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提高该乡的知名度,由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60余名摄影爱好者,于当年3月10日至15日,在该乡举办“梨花杯”摄影大赛,使该乡的“长治”工程建设形象得到了初步展示。如今,随着苗木逐步郁闭成林和盛果期的到来,该流域的综合治理效益和群众生活水平较治理前成倍增长。这些示范区的建成,形成了我区的水保产业和各具特色的流域经济,加快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4、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通过“长治”工程建设,各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20亩,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通过对治理区的综合治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如今治理区兴建的公路、石板路、便民道改善了农村的交通状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新修的沟、凼、池、渠、方便了群众的用水和灌溉,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治理,治理区的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经济收入逐年提高,生态环境逐渐改善,减缓了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促进了社会进步。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小康建设进程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见到实效。

    2、工程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

    2.1、项目组织领导方面的主要经验。

    在项目的实施中,我们坚持把实施好 “长治”水保项目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发展的大事来抓。区委、区政府专门组建了水保委员会,由区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副组长,区水利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交通局、国土局、水保办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水保项目实施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检查督促工作,并成立了南充市顺庆区水土保持办公室,作为专门的办事机构,项目区乡镇、村都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村支书和村主任挂帅,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实施工作。区委、区政府还把水保项目的实施纳入目标管理,与区水利局等部门和项目区乡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区人大、区政协分别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水保工地,促进了项目的实施;区、镇、村各级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确保工程顺利推进。

    2.2、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方面的主要经验。

    坚持各方配合,共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总体战,区级有关部门和项目的乡镇、村、社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区水利局、水保办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技术培训、质量把关和检查验收,成立了由局长挂帅,主管水保的水保办主任、水保办副主任,计财股长和水保专业技术人员、财会人员组成的工作班子,深入项目区实地精心选点、细致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宣传发动;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区财政部门千方百计筹措项目资金,落实项目配套资金,保证项目建设需要;区审计、监察部门从项目的招投标到施工过程到竣工验收,全过程参与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保证项目投资专款专用;项目区乡镇负责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栽植营造水保林,配合封禁治理措施的落实和实施保土耕作措施的到位。

    2.3、健全、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主要经验。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六条措施。一是坚持项目法人制,明确区水利局为水保项目的责任主体和法人,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二是严格招投标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招投标法》和四川省政府2006年颁布的第197号令进行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三是实行县级报账制,设立专帐,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工程的一切开支必须由水利局长审签,否则财务拒绝支付,有效地避免了财务混乱现象;对工程款的拔付必须经过施工人员、工地负责人按工程进度的比例签字,领导审签方可拔款并封闭运行,减少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保证水保资金足额用在水保工程上,杜绝了挪用挤占,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四是坚持项目实施监理制,经过认真比较,我们委托了四川蜀水生态环境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为工程的监督单位,该站不仅聘请有资质的技术人员常年进住工地监督质量,还经常派总监参加各工序的检查验收工作。五是工程技术责任负责制,区水保办派出技术骨干常驻工地,跟班作业,现场监管,严把技术、质量关,要求施工队伍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对不合格工程,坚决责令返工;若施工人员不尽职尽责,将负技术和质量上的全部责任,确保监管到位,不留质量死角。六是坚持苗木政府采购制,一方面苗木由政府统一采购;二方面苗木的品种及质量由林业或农业的果树专家把关,并实行终身负责制;三方面苗木供应商负责现场指导栽培技术,提供种植技术服务,在款项的兑付上预留10%的资金作为成活保证金,以保证苗木的成活率。

    在项目建设资金的投入上,建立了立足顺庆区情的“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三位一体”水保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国家投入的长治项目资金全部投入水保工程,二是吸纳集体资金的注入;三是吸纳大户治理,实行“谁承包、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鼓励支持个人投资、联户投资、业主开发治理水保等治理方式。四是加强对水保资金的管理,实行县级报账制,设立专帐,专户存储,专款专用。有效地防止了挤占挪用现象,保证了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到位。

    2.4、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主要经验。

    在水保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区针对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的新形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树立了“产权换资金,滚动发展,共同致富”的观念,积极推进大户治理,以大户带小户,通过推动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卖或先买后治等办法,逐步探索出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明晰”的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渠道和全社会共办水保的新格局。如南充大百合科技园区由业主自主投资6000多万元,承包弯柏树村3000余亩坡耕地,发展种养殖生态农业园,产权明确后,该公司自行投资雇用周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梯式整地及栽植优质果树,针对该园区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水利水保部门及时地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一是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通过有效拦截地表径流,较好地解决了该处经果林灌溉用水.二是建集中供水站,以供人畜饮水之用。该科技园区每年肥猪出栏约2000余头,养羊1000多只,种植果树3000余亩,还间种部分其它经济作物,年产值860万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土地闲置现象得到节约化充分利用。

    2.5、治理成果管护方面的主要经验。

    设质量上高标准、严要求,在工程管护上,我们也始终坚持“以管理促建设、以效益求发展”的方针,贯彻“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一是水保工程竣工验收后,明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积极推行工程承包制、租赁制和使用权拍卖,做到建一处、成一处、管好一处,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二是发布管护通告,制定乡规民约,明确管护范围,设立标志,标明界址,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水保设施。三是项目责任单位与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落实管护制度的协议书,明确责任,逗硬奖惩。四是搞好监测,运用对比观测、定点监测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及时掌握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范围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理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各项治理措施的管理使用、发展状况及其功能变化情况。四是及时总结管护经验,并推广应用,以增强管护工作的科学性,促进管护工作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水土保持设施的效益。

    2.6、监督执法、宣传等其他方面的经验。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严格执法,做到了监督机构、监督人员、规章制度、监督行为四落实。一是各级都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部门责任制,配备了专职、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和管护员,全区上下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水土保持监督体系。二是加大水保工程监管力度,区人大、政协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对区域内的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和砖瓦厂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督促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编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实的,督促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打击“边治理,边破坏”的不良行为,遏制人为水土流失,巩固治理成果,避免新的流失产生。三是区政府发布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监督区、重点保护区的公告和依法征收水土保持“两费”的通告以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办法,狠抓了“三权”(监督权、审批权、收费权)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落实。四是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典型案件。

    在宣传方面,我们利用召开乡村干部会、党员会、群众会,举办有线电视和广播专题宣传,组织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和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意义,明确实施水土保持项目的政策原则和具体要求,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区群众对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水土保持治理的自觉性和自动性。

作者:冯劲;刘怡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