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宣威市“长治”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及成效总结

2010-10-18

    [摘 要] 宣威市在“长治”工程实施中,对治理思路不断总结和调整转变,根据项目区各流域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治理成效明显,水土保持工作成绩突出。

    [关键词] “长治”;水土流失;防治思路;成效;总结

    1 项目区概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东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3?35′30″——104?40′50″,北纬25?53′30″——26?44′50″,全市土地总面积6053.2 km2。属云南高原向贵州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以高原中、低山剥蚀地貌类型为主。境内海拔920米——2868米,相对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别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团影响,形成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多种气候带并存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集中,干湿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4℃,多年平均降水量986.1毫米。当地农作物主要有玉米、稻谷、薯类、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为主。

    宣威市境内大致以326国道为界,东部所有乡(镇、街道)和西部的落水、板桥两镇属珠江流域区,其余属长江流域区,其中“长治”工程项目区涉及5个乡(镇、街道),土地总面积1606.27km2。

    2 水土流失情况及成因分析

    2.1 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云南省2004年遥感调查结果,宣威市“长治”工程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06.27km2,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740.31 km2,占总面积46.1%。其中轻度侵蚀489.57 km2,占侵蚀面积的66.1%;中度侵蚀181.37km2,占侵蚀面积的24.5%;强度侵蚀58.12km2,占侵蚀面积的7.9%;极强度侵蚀11.26km2,占侵蚀面积的1.5%。项目区内年水土流失量296.35万t,土壤侵蚀模数1845t/km2.a。

    由于特殊的地质、土壤条件,项目区水土流失较强的区域主要是坡耕地、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流失类型主要以面蚀为主,有面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深沟切割——破沟的形成过程,每逢暴雨过后,沟道两侧崩塌严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河道淤积,河床抬高。

    当地水土流失特点:一是量大面广,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740.31km2,占整个项目区的46.1%,即使总体植被条件较好的疏林地,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二是面蚀为主,局部地区存在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是季节性强,项目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雨季,降雨强度越大,土壤侵蚀强度也越大,雨季(5——10月)降雨占全年的83%,最大日降水94.7毫米,短时暴雨突出,表土侵蚀严重;四是破坏性大,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土地石化严重,削弱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加重生态灾害发生,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统计,项目区内水旱灾害由五十年代初五年一旱,到八十年代变为三年两旱,洪灾从9~10年一次,缩短到5~6年一次。由于干旱造成粮食减产的情况也十分突出,特别是近年来,几乎年年出现,只是轻重不同。

    2.2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2.2.1地形、地貌因素复杂。项目区以山区为主,受牛栏江、小江及其支流切割,地形破碎,沟深坡陡,河流迂回曲折,地形、地貌因素复杂多样,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

    2.2.2气候、土壤条件特殊。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86.1毫米,其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匀,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陆性气团控制,光照足、蒸发大、降水少,其间降水为164.3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6.7%,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降水猛增,其间平均降水量821.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3.3%,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毫米,强降雨集中,容易形成突发性山洪,对地表冲刷严重。项目区土壤以石灰岩红壤为主,土质疏松,抗蚀性差。加之当地春旱突出,土壤在持续干旱和阳光暴晒下,风化严重,一遇暴雨,表土呈层状剥蚀,伴随滑坡、崩塌等重力性侵蚀,危害严重。

    2.2.3人口、资源矛盾突出。宣威市属云南省人口大市,全市辖26个乡(镇、街道),总人口144.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9.94万人。由于人口过多,对资源环境压力大,为解决温饱问题,陡坡开荒、过度砍伐等情况屡禁不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开发建设项目日益增多,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情况严重。

    3 防治思路及对策措施

    3.1 防治思路

    宣威市从1998年开始,先后实施了 “长治” 四期、六期、七期工程,先后对22条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工作,其间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治理思路也在不断调整转变。 “长治” 四期工程中,宣威市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采取工程、生物、农业等措施,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目的。 “长治” 六期工程,由单纯治理水土流失转向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穷致富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一起抓,突出经济效益作用。 “长治” 七期工程,响应党中央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水土流失治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机结合,建成一批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好,群众欢迎的民生水保工程。

    项目区总体防治思路:一是贯彻生态优先的水土流失治理原则。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水土流失防治的最根本目的是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项目区治理中,始终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治理的基本目标,措施配置以此为先决条件。二是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宣威市共有人口144.25万,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0.1%,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农村大多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耕地比重大,分布零散。整合耕地资源,实施坡改梯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提高耕地产出率,是遏制随意开垦,实现“双保”(保粮、保土)的重要措施。三是突出以水为主线的治理方略。宣威市地处滇东北,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高水低,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水旱灾害既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罪魁祸首,也是农业发展的瓶颈。治理水、运用水是提高治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四是坚持以开发促治理的防治模式。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激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宣威市“长治”工程始终把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经济林、果,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有效促进了治理区农民增收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带动了项目区群众开展治理的积极性。五是将水土流失治理和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有机结合。目前,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群众投入还较大,脱离群众水土保持工作将事倍功半,甚至无法实施。宣威市在“长治”工程规划设计中,认真听取项目区群众意见,着力解决群众比较关心的生态问题,并将治理与改善当地基础条件有机结合,激发了群众投劳积极性,真正形成了“要我干”变成“我要干”的良好局面。特别是 “长治” 七期治理工程中,将地间便道和村间道路结合、坡面水系和人畜饮水结合、溪沟治理和排涝沟渠结合,经果林和地方产业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得到了项目区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

    3.2 对策措施

    根据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所在乡(镇、街道)和各流域地理位置、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各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的对策措施也各有侧重:

    3.2.1项目区南部和东部利用区位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经果林,以规模化、基地化为发展方向,发展生态型农业,帮助群众奔小康。

    3.2.2项目区中部及周边区域以抢救耕地资源,维护群众基本的生存条件为主,重点实施坡耕地治理工程,加强水系配套,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由于本区土地石化严重,耕地资源有限,土层瘠薄,为抢救土地资源,防止土地石化,对小块坡地进行改造整合,将25°以下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配置坡面蓄水池、截(排)水沟、排(灌)渠等小型蓄、引、灌、排工程,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3.2.3项目区北部,重点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积极推行项目整合,大力改造退耕坡地和荒山荒坡,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质量。

    3.2.4项目区西部加强沟道治理,防止沟头前进、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

    4 成效

    宣威市自1998年始先后实施了“长治”四期、六期、七期工程,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2.8 km2,其中:坡改梯1866.0 hm2,水保林5662.5 hm2,经果林2678.0 hm2,植物篱12.0 hm2,实施封禁治理16725 hm2,保土耕作4337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塘堰整治21座,建蓄水池(窖)1830个,沟渠、引水管路276.5 km,沉沙池94个,谷坊1452座,拦沙坝75座;辅助措施沼气池120个,省柴灶40口,修地间道路29.7 km。全部工程完成土石方725.4万m3,群众投工301.8万工日。共投入资金2462.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892.3万元,地方配套570.1万元。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宣威市“长治”工程项目区在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

    4.1生态效益充分体现:通过“长治”工程的实施,开展治理的小流域基本上都建立了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蓄水保土效果明显,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项目区林草植被面积较治理前增加了51.1km2,对地表保护作用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新增的治理措施平均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近63.7万t,增加拦蓄径流3231.4万m3,有效减轻了下游防洪治淤压力。此外,由于坡面水系、沟道治理工程拦、引、蓄坡面来水,削减洪水流量,对坡面土壤的保护作用明显增强,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

    4.2社会效益卓有成效:“长治”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区内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区土地利用更趋合理,耕地产出率提高,缓解了人地矛盾。通过引导农民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内经济实力,有效减少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治理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增强了人们的现代农业意识和环保意识,使传统封闭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化,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流域的开发型治理,带动宣威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不断向前发展。“长治”七期工程的马龙沟小流域治理,针对当地土地石化严重、村间道路不通、人畜饮水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坚苦等实际,坚持治理与改善当地基础条件结合,利用当地石料方便的特点,建成石硬梯地50.5hm2,修地间便道3.8km,建水池4个,安装引水管路、修排水沟共18.1公里,溪沟整治0.5km。使当地实现了“三通”(水通、电通、路通),“二增”(增产、增收),“二改”(改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宣威市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以建精品小流域为目标,创建出了一批典型示范样板工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受治理工作的带动,项目所在西宁街道加大投入,筹集资金41万元,大力改善流域内道路、沟道治理工程,与治理工作形成合力,使小流域治理程度高、质量好,得到推广,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宣传辐射作用。从 “长治” 四期工程开始,宣威市对坡改梯、经果林地间配水技术不断总结,摸索出灌桩取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投资省、占地少、运用方便,很快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推广运用,社会影响十分广泛。

    4.3经济效益逐步凸显:宣威市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共修建坡改梯1866hm2,修建排灌沟渠、安装引水管道276.5km,“长治”工程项目区基本农田增加,项目区内均实现农业人均基本农田0.067 hm2以上,耕地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基本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据统计,宣威市通过实施“长治”工程,每年可增产粮食1739.1万t,实现农业人均增粮每年149kg。共发展经果林2678hm2,而且随着水保林、封禁治理的实施,木材产量也逐年增加,林业产值实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的良好局面,项目区内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测算,宣威市“长治”工程平均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41.8万元,农业总产值由治理前19565万元增加到24791万元,年均增幅26.7%;在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人均纯收入从治理前897元上升到2541元,平均增加1644元;项目区贫困人口从治理前1.32万人减少到0.52万人,脱贫人口0.8万人。随着道路、水系配套、溪沟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实施,耕地、村庄得到保护,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方便了群众耕作,节约劳力,群众投入第三产业的时间增多,间接效益明显。宣威市在治理中,积极推行开发性治理,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依托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走出经济发展之路。如 “长治” 四期工程的得卡小流域治理,扶持当地大户承包荒山200余亩,发展经果林,种植板栗,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10万余元。 “长治” 六期工程中杨梅山小流域,引导、扶持大户参与治理,承包荒山500余亩发展经果林及养殖业,栽植优质桃、李、梨、板栗500亩,加上养殖业及发展农家乐,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40余万元。

    4.3监督管理逐步规范:自实施“长治”工程以来,宣威市把建立完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作为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队伍的建设力度,有力保障和推动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先后出台了《宣威市贯彻<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宣威市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审批制度及程序的通知》、《关于贯彻实施<云南省水土流失防治费及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标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划分并公告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三区”。2007年宣威市委、政府批准成立了水政、水保执法大队,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有声势、有力度、有影响、有实效。通过加大对在建工程的执法检查力度,增强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法律义务的自觉性,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有效遏制了开发建设过程中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提高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法律意识,为《水土保持法》的全面贯彻和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宣威市实施“长治”工程13以来,在治理水土流失工作中不断总结,积极摸索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防治思路,总结出不少成功的防治经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云南省水土保持先进集体”、“云南省水土持工作先进县”等荣誉。2000年,宣威市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西宁街道的得卡河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土保持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宣威市水土流失状况依然严峻,地方财政困难,投入力度与防治水土流失的艰巨任务不相适应,全民水土保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沈祥斌 邱学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