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宜昌市夷陵区 “长治”工程成效初报

2010-10-18

    “长治”工程已走过20个春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水利部、长委、省水利厅等业务主管部门的亲切关怀支持下,通过全区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治理区人民的积极参与,我区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综合防治任务,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良好的效益。

    1、工程进展情况

    1.1、 项目布局情况
我区于1989年纳入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一、二、三、五、七、八期工程,项目区涉及11个乡镇(街办),共有50条小流域开展了综合治理。

    1.2、 防治任务和投资完成情况
1989年到2008年国家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7.3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4800.9公顷,水土保持林28103.53公顷,经果林6790.27公顷,种草230.33公顷,植物护硬267.9千米, 封禁治理32554.87公顷,保土耕作3251.02公顷,堰塘整治74座,蓄水池3665口,排灌沟渠497千米,溪沟整治0.3千米,沉沙池7875口,谷坊2130座,拦沙坝315座,沼气池828口,道路73.19千米。完成工程量2559.19万立方米,投工1919.19万个。计划总投资13985.57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资1778.57万元,农发资金854.79万元,地方配套1124.7万元,群众投资10227万元。

    截止2008年12月,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3.51平方公里,占计划的99.5%。其中坡改梯3437.89公顷,水土保持林27946.21公顷,经果林6539.42公顷,种草12.67公顷,植物护硬267.9千米, 封禁治理33994.81公顷,保土耕作3420.63公顷,堰塘整治80座,蓄水池4079口,排灌沟渠640千米,溪沟整治0.8千米,沉沙池11415口,谷坊2298座,拦沙坝292座,沼气池454口,道路65.97千米。完成工程量2352.88万立方米,投工1832.31万个。总投资16064.5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投资1778.57万元,农发资金854.79万元,地方配套978.74万元,群众投资12452.4万元。

    2、防治工作成效

    2.1、项目达标情况

    在我区已治理的小流域中,有21条小流域通过了国家验收,其中太平溪、大坪、官庄3条小流域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我区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

    2.2、经济效益

    “长治”工程实施以来,有效推动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桔都茶乡”更负盛名。柑桔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产量达22万吨,位列全省第一。茶叶年产量达2500吨,二项产品年产值近3亿元。基本形成了以干果、水果、茶叶、药材、桑蚕、奶牛等六大水土保持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形成,可每年增加区级财政收入3800万元,治理区人民年人均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2.3、生态效益

    在综合防治过程中,通过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发展经果林,实行封禁治理,全区的林草面积达到了2390平方公里,林草覆盖率达到69.9%。据测算。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生物种群和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已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变,部分地区已实现了山川秀美的目标。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我区的“三峡画廊”西陵峡、黄牛岩风景区、百里荒等景区都是在生态环境呈现良性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起来的新型旅游产业。

    2.4、社会效益

    水土保持的社会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普遍提高,由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的共同作用,流域涵养水源的能力提高,径流系数下降,延缓了洪峰汇流时间,削减了洪峰流量,使以暴雨、洪灾为主造成的农业生产的成灾频率、成灾损失逐年下降,仅太平溪一条26平方公里小流域,多年平均洪灾降损达60万元。二是全面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以柑桔、茶叶、药材、畜牧、加工果蔬五大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三是通过兴办水土保持产业基地,发展独具夷陵特色的林果业,逐步提高了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由于拥有充足优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原料,先后引进了浙江均瑶、北京汇源、杭州娃哈哈、四川际天时等国内驰名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了稻花香酒业、萧氏茶叶、昌伟农贸、天宝柑桔等地方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建立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就业,确保了农村稳定。四是由于城乡绿地面积大量增加,人居环境的显著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五是由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的改善,营造了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我区先后与全国8省12个市的145个单位,建立了对口支援与经济协作关系,累计引进项目256个,海尔、鲁能、澳柯玛、恒安、八峰、宝丰线缆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我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3、主要做法与体会

    3.1、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密切配合

    区委、区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始终把“长治”工程做为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以区长任主任的水土保持委员会不随干部的变动而弱化,而是及时调整补充领导力量,将水土保持工作真正作为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20年来,政府召开全区水土保持工作会22次、专题办公会31次、现场会16次,专门研究、落实水保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及时解决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为做好全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行区级领导联系小流域办点制度,既加快了重点小流域的综合防治进程,也促进了精品工程、骨干流域的建设步伐。我区的太平溪、大坪、官庄、十字沟、大沟等流域分别作为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主要领导联系的重点小流域,四大家主要领导深入流域亲自办点,进行引导和示范,有力促进了治理措施的实施和治理任务的全面完成。三是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区人大、区政协先后8次组织视察、评议水土保持工作,检查《水土保持法》的贯彻实施情况,通过看现场、听汇报,全面了解全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情况,并对各重点工程、重点小流域提出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定期形成专题调查报告和评议报告。四是积极推行政府、部门工作责任制,区政府每年都与乡镇政府、区水保局签订行政、技术双向责任状,明确项目所在乡镇政府与区直相关部门的责任,明确任务与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考核、评先、奖惩挂钩的条件。以水土保持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建设,是区政府制定的六个“一票否决”中的一票,从而强化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确保了全区水土流失治理进程。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单靠水土保持职能部门是难以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因此,加强区直各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尤为重要。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农业综合开发、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田水利、生态修复等项目主动规划到“长治”工程治理区,实行统一规划,分项目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综合防治水平,促进了综合治理工作的进程。每个年度区政府都组织水保委成员单位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增强了部门间协调与配合,与城建、计划、环保、财政、国土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了6部门文件。1999年在机构改革的新形势下,区政府重点加强了对水土保持机构的建设,将水保办更名为水保局,并在编办、人事、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将水保局纳入了财政全额预算,使水土保持工作人员能全身心投入水保工作。

    3.2、加强水保宣传,强化国策意识

    多年来,我们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是在主要流域、主要交通要道和工矿区建立大型彩喷公益广告、流域碑、封禁碑、宣传碑、标语等600余处。二是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现代传媒工具进行重点宣传,多次接待了各级媒体的采访报道。仅2002年中央二套、四套、七套节目先后四次播出了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专题新闻。我们与区电视台合作,制作播出了以水土保持为内容的《焦点述评》7期、《乡土新视野》4期,结合人大、政协视察和重点项目的实施,播出水保专题新闻175篇。三是利用报刊、杂志、简报广泛宣传,在《中国水利报》、《人民长江报》、《长江水土保持》、《湖北日报》、《宜昌日报》、《三峡晚报》、区委《情况简报》、区政府《政务信息》、水利部、长委、省水利厅、市水电局、三峡夷陵网等网站上发表、刊登各类稿件180余篇,编发了《夷陵水保》简报122期。四是在省内率先开通了县(区)级水土保持互联网站,设立了夷陵概况、水保治理、监督执法等7个版块,并与省厅网站、三峡夷陵网实现了友情链接,及时发送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相关信息,通过互联网,让夷陵水保通过网络走向了世界。五是编辑了图文并茂的夷陵水保成果汇报册300本,制作了高标准的彩色写真宣传展板12块。六是把每年6月作为宣传月,6月的最后一周作为宣传周, “6?29”水保法颁布纪念日为宣传日,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进行重点宣传。通过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夷陵水保”的品牌效应已初步显现,水土保持工作的知晓率和支持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3.3、加强项目管理,实现机制创新

    3.3.1、立足区情,作好规划,确实做到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按照《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和全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编制了全区水土流失治理长期、中期和分年实施规划。划分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重点保护区。设定了精品工程片、生态旅游片和生态修复片等三大功能片。在科学规划指导下,不断完善治理措施,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设防。在大坪、官庄、三岔河、杨水河等重点小流域相继建成了40个精品片,达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拦、截、蓄、灌、排合理配置,房、能、景、体、续相得益彰的目标。

    3.3.2、转变观念,明确思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替代能源建设,提高封禁治理效果。一是区政府印发了《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开展生态家园示范户活动方案》,大力兴建沼气池、省柴灶、太阳能、煤代柴,对达标农户颁发“水土保持生态家园示范户”命名牌,并给予奖励,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千家万户参加替代能源建设的积极性。三九药业集团董事邹志义得知其老家下堡坪乡政府组织群众开展生态家园示范户活动,当即捐资4万元,鼓励家乡父老积极建设沼气池。目前全区沼气池用户已达5.5万户,普及率达43.4%,仅此一项每年节约薪柴6800万公斤。二是对全区的200个茶叶加工厂分期分批改造,推广以煤代柴,以电代柴,每年可减少薪柴消耗量1200万公斤。三是结合农网改造,改善供电质量,降低农村电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有力地促进了以电代柴,全区实行以电代柴的农户已达30%以上。四是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将全区每年的木材采伐量由过去的3.7万方降至现在的1.5万方,木材加工企业全部转产或停办,其企业人员进行森林保护,较好的保证了封禁治理措施的推行,促进了植被的自我快速恢复。

    3.3.3、抓住重点,突出精品,扎实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活动

    为了全面完成各年度“长治”工程建设任务,又能建成大规模、高质量的精品工程,我们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活动并在治理规模、治理质量、治理效益、治理科技等4个方面制定了创建标准,通过开展三个层次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活动,找到了“点”与“面”的结合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一是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如小溪塔街办的长岭岗柑桔场投资200万元在官庄流域兴建了千亩优质碰柑示范园;稻花香酒厂投资200万元在珠宝流域建立了千亩蜜桔示范园;晓溪塔、黄花、分乡建立了3个千亩加工桃示范园。二是重点扶持村组,相继建成了彭家河、放马山千亩板栗示范园,雷家畈、黄家河千亩弥猴桃示范园,龙泉柳家300亩樟树苗圃园。三是重点扶持大户,如磷矿销售商卢发信投资100万元在官庄流域租赁荒山300亩进行开发性治理,建成了集生产、科研、推广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全区首家民营落叶果研究所;稻花香酒厂推销员颜卫投资100万元在三岔河流域建立了集种植、养殖、旅游、度假、餐饮为一体的城郊生态示范园;建筑商谢自军投资80万元在简凼河流域定植意杨150亩,经果林50亩,配套建设堰塘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0处,建设了生态林示范园。建筑商王家寿投资50万元在杨家院建立了200亩无核碰柑精品水果公司。通过多种形式的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我区综合防治规模、质量、效益的提高。

    3.3.4、规范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四制”项目管理机制

    按照部颁规范要求,结合夷陵实际,我们探讨和制定了规范有效的管理模式。一是区水保委制定和完善了《宜昌市夷陵区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系统地规范了水保工程项目的立项、审批、设计、施工、验收、决算、管护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和办法,使工程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二是区财政局、水保局联合制定了《夷陵区水土保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水保专项资金报帐制管理办法》,规范了专项资金管理。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质量监理制、竣工验收制的项目管理模式。还结合项目实际推行流域验收分年签署鉴定书,据此办理财务决算书,资金拨付实行逐级会签制,增加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

    3.3.5、适应形势,添新措施,坚持了“六个结合”的治理方法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和水利部治水思路调整的新形势,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区水保工作,我们一是将精品骨干工程治理与面上大规模治理相结合,保证了年度任务的全面完成。确定了3条流域作为精品流域进行精心治理,现已分别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划分7条重点流域进行重点治理,划分10条面上流域进行认真治理。每条流域都有重点骨干工程,已建成的40个精品片分布在规划范围内的16条流域。二是将人为治理与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相结合,充分尊重了自然规律。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把涉及千家万户的农村替代能源建设与封禁管护措施作为“长治”工程的重点治理措施之一进行重点安排,很好地解决了群众生活用能问题,大大降低了对植被的砍伐,使自然生态有了修养生息的能力,促进了植被的快速恢复,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三是政府组织项目区群众治理与政府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开发性治理相结合。结合“长治”工程的实施,全区新增百亩以上的经果林基地76个,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化进程。四是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长治”工程的实施,成了治理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生力军。如我区在发展奶牛生产中群众在撩荒地、坡耕地上种植紫花苜蓿、黄竹草等优选牧草,形成了增加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群众说:你喂奶牛我种草,收入不会比你少。五是在治理方法上采用机械与人工、专业队与统调施工、常年施工与季节性突击相结合。十字沟小流域位于分乡页岩强度流失区,流域内劳动力较少,为了让荒山尽快变绿,当地群众坚定“一根钎,一把镐,一年四季把林造”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六是把工程、生物、农耕三大措施与加强管理、有效保护、依法监督相结合,做到了治理一片,保护一片,受益一片。普溪河源头的百里荒通过大力兴建水土保持人工草场强化封禁管护实施围栏圈养,不仅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处独具特色和魅力的草原风光旅游风景区,成为三峡旅游新亮点。

    3.3.6、多方联合,重点攻关,创新了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一是瞄准水保先进技术,掌握运用“3S”技术。掌握运用“3S”技术,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有着十分积极作用。我们在实施乐天溪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中,大胆采用“3S”技术,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野外调查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结合地形图,确定23个植物种群与盖度的调查样方的位置。运用先进的遥感(RS)技术,获得了乐天溪流域400平方公里TM影像,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及IDRISI32软件解译分析TM影像,数据准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二是寻求多方合作,提高了水保科研课题研究质量。与美国俄勒冈州草种协会、长委、南京农业大学合作,研究美国优质牧草在三峡库区的适应性以及蓄水减沙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已进行了3期试验,试验效果十分理想,前二期有了阶段性成果,为我区大力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提供了依据。第三期工程也进展顺利;与华中农业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合作,研究运用“3S”技术分析生态修复实施前后的土壤侵蚀强度、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变化,提高水土流失普查质量和效率,与省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土地资源永续利用课题研究项目正在进行。三是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费省效宏的治理模式和治理技术,针对我区分乡页岩强侵蚀区治理难度大的实际,我们进行了快速恢复植被措施探索研究,选择出适宜页岩强侵蚀区生长的乔、灌、草种类,以及造林效果最佳的整地和种植方式进行研究,筛选最佳品种和种植方式,加以推广应用。

    在造林品种选择上我们推广了不知火、天草、桔橙七号杂柑,乳桔、无核碰柑、日本甜柿和常绿杨等23个新品种。在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的防渗处理上我们全面推广了U型渠、土工膜、双曲薄壳水池、田间水窖等技术。在石坎坡改梯工程中,推广了半坎反坡水平梯田技术。在页岩地区造林整地技术中,推广了大断面、宽间距、等高竹节式整地技术。在谷坊建设中探索出了石谷坊、生物谷坊、预制装配谷坊、槟格网材谷坊技术,先后有五项成果获得了区政府奖励。

    4、加强监督执法,巩固治理成果

    执法与治理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双翼,对两方面的工作我们一样重视。

    4.1、健全机构、完善网络,明确了执法主体资格

    以水保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加强了执法队伍的建设,区编委行文成立了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中队,区政府重新任命了38名水土保持监督员,颁发了《中国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证》,各乡镇也任命了477名管护员,这样区、乡、村三级监督管护网络基本形成。并明确了区水保局执法主体资格,并在《宜昌日报》对外公示。

    4.2、严格程序,规范管理,改善了监督执法环境

    一是狠抓队伍建设,执法人员着装规范,依法办案,文明执法,并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二是狠抓水土保持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根据《水保法》及其《实施细则》,区政府相继出台了《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三区公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监督执法工作的开展;三是专门设立办证大厅,将水保方案申报程序、行政执法程序、收费项目及标准等对外公示,增加执法工作的透明度。

    4.3、集中精力,重点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执法效果

    一是坚持定期召开案情分析会,对重大案件进行模拟执法,确保了办案质量;二是在全区范围开展监督执法“争先创优”活动,对各乡镇在领导机构、法规宣传、监督执法等方面进行百分考核,评为优秀者给予0.5至1万元奖励,有力地推动了执法工作的开展和“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的落实;三是针对个别单位和个人重经济发展,轻管理保护,法律意识仍很淡薄的实际,我们认真普查摸底,制定查处计划,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查处,起到十分明显的效果。如对樟殷矿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执法。在执法过程中,做到“四个到位”,即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到位,普查摸底到位,服务到位,一个月办理方案14件,征收规费4万元,做到了既服务矿山生产又推动水保执法。2000年以来,我区共办理水保方案121件,审批121件,收取水保规费210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落实水保方案投资达1300万元,规范了生产建设行为,遏止了人为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九年四月十五日

作者:朱德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