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坡改梯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2010-10-14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坡改梯   经济发展 地位 作用

  [摘 要] 坡改梯工程作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u1] 主要建设内容,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增加群众收入方面,起着积极[u2] 重要作用。本文就坡改梯工程在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及农业经济发展中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认识,[u3] 以引起对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坡改梯工程的进一步关注与支持[u4] 重视。

  1  坡改梯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1 坡改梯工程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

  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人类扰动频繁的坡耕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以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土地资源状况、提高土地产出率为前提开展的坡改梯工程,是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坡改梯工程通过改变坡面长度、分段拦截水流,增加土壤的入渗时间、减缓地表径流的流速,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刷能力,还可[u5] 把拦蓄的水分由坡面水转为深层土壤水或地下水,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1]通过配套建设沟、池、窖、渠、路等坡面水系工程,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减少坡面冲刷和水土流失,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为“三保田”,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水、土生态环境,是实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是防治止[u6] 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环境容量、维持水土资源可持续合理[u7] 开发利用和发展[u8] 的重要措施。

  1.2 坡改梯工程是土石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u9]

 

  [作者简介]尚桢,男,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局长,工程师,长期从事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

  土石山区由于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加之山地多、平地少、旱地多、水地少

  的耕地状况,而坡地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匮乏,生产力低下,致使土地产出率低,一直以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坡改梯工程的实施,一方面改善了土壤条件,增加了土壤养分、肥力,同时由于配套了坡面蓄水工程,保证了灌溉、促进了旱地改水地的转变[u10] ;一方面实现了[u11] 土地资源[u12] 耕地的平整优化,促进了农业先进机械和农业先进耕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耕作技术[u13] 水平,因而进一步[u14] 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和地方经济收入,因此,[3]坡改梯工程是土山山区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u15] 是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u16] 的平台。

  2 坡改梯工程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提高了[u17] 粮食产量,保障了[u18]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的关键是生产供应所有人口所需要的粮食,而要确保生产和供应足够的粮食,最根本的是要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而粮食生产能力主要由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这两个因素决定。 而[u19] 水土流失既[u20] 不仅减少耕地数量,又[u21] 而且降低耕地质量,从而影响区域粮食安全。[u22] 同时,水土流失使区域水不平衡状况加剧,使水利设施失效,增加粮食生产成本,直接和间接影响区域粮食安全。坡耕地改造为梯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土壤中N、P、K和有机质的流失,梯地比坡耕地减少土壤流失量97%,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6.6%,全氮提高21.4%,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输入,劣质的侵蚀地逐渐改造为优质的土地。[3]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改造坡耕地为突破口,配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兴建了大批高质量的基本农田。[u23] ,大[u24] 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在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情况下,治理区基本达到人均一亩[u25] 0.07hm2基本农田的目标,不仅解决了温饱,而且由吃粗粮改为吃细粮,同时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根据对25个坡改梯监测点增产数据分析调查:坡改梯粮食单产与同等条件下的坡耕地相比,坡改梯每亩[u26] hm2平均增产90[u27] 1350kg,平均增产幅度为35%,特别是1994~1996年连续三年干旱,降水量仅为多年平均值的55%,坡改梯比坡耕地单产每亩[u28] hm2净增30[u29] 450kg,增产幅度达到45%,增产效益十分明显。[1]秦州区长治一、二期工程区新修坡改梯工程70388亩[u30] 4693hm2,按照正常年份,净增粮食达到633.49万kg,甘肃省“长治”区新修坡改梯工程193万亩[u31] 12.9万hm2,使项目区农业人均坡改梯[u32] 累计达到1.3亩[u33] 0.09 hm2以上,与坡耕地相比净增粮食1.73万公斤[u34] kg。 [2]2008年,陇南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亿公斤[u35] kg,比治理前1988年的4.9亿公斤[u36] kg净增加了5.1亿公斤[u37] kg,农民人均产粮333公斤[u38] kg,比1988年增长了46%。农业发展基础的稳固,确保了治理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治理区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63kg提高到510kg。

  2.2促进了[u39] 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u40] 农业后经[u41] 劲

  农业生产发展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生产资料的短缺和不足,特别是缺粮少吃的状况形成了大农业建设的思想,[u42] 土石山区由于耕地产出率不高,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加之由于贫困,投入低下,瘠薄的土地处于一种严重的只种不养,水肥俱缺的“入不敷出” 状况,农业占地面积大,生产资料不高,[u43] 群众为保吃饭,在本来贫瘠的土地上广种薄收,掠夺式经营,使得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不到改善,产业结构不合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农业生产力不仅很低,而且还[u44] 极不稳定。坡改体[u45] 梯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土地资源状况,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按照耕地和粮食的需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部分生产用地,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解放出的部分耕地可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名、特、优、新牧草养殖和经济林果等基地,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旅游业,改变了单一大农业生产发展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1]秦州区郭锣沟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在注重坡改梯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果林,营造水保林,绿化“四荒地”,合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林、牧、荒、其他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48.3%、17.9%、3.8%、14.8%、15.2%调整为39.5%、35.8%、15.4%、0.92%,8.3%;土地利用率由70%提高到83.6%。随着土地资源合理开发,治理区大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开始向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迈进,。[u46] 综合治理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产值比例由治理前的83.3% 、2%、8%、6.7%变为61.3%、14.3%、8.4%、16%,通过治理,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利用率由治理前的57.56提高到84.04,产出率由治理前的每平方公里5.1万元提高到10.58万元。

  2.3提高了[u47] 机械化程度,解放了[u48] 劳动生产力

  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同时通过田间道路和蓄水工程的合理配置,地平考虑上水,路通考虑机械化作业,极大的提升了土地耕作科技含量和劳动效率,为集约化经营和高效开发打下了基础。在目前农机补贴政策驱动下,大部分农户都购置了小型农业机械,如小型收割机、小型播种机、小型耙犁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解决了大[u49] 刀耕火种、生产运输手段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耕牛养殖减少,而一头耕牛一年就解放一个劳动力,加之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极大的解放了劳动生产力,促使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和生产。据典型调查,每亩[u50] 公顷坡改梯[u51] 梯地比坡耕地年减少投劳12~17[u52] 180~255个工日,治理区新增的198万亩[u53] 13.2万hm2坡改梯工程,按照每公顷年减少14[u54] 投劳210个工日计算,每年可减少投劳2772万个工日。全省长江流域年外出务工人员近70~80万人,年创收10~20亿元。[u55]

  2.4 促进了[u56] 特色产业开发,为群众增收开辟了[u57] 新的途径

  坡地改造为梯地后,一是充分利用占地面积10%左右的梯地埂栽植花椒、桑、杜仲、核桃、紫花苜蓿等,发展特色的地埂经济;二是耕地梯田化后,促进了一些农业高附加值的新型特色产业实施和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因地制宜的发展了苹果产业、银杏产业、茶叶产业、蚕桑产业、核桃产业、花椒产业、畜牧产业、药材产业、油柑榄产业,初步形成了多业并举的、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三是坡地改造成梯田[u58] 地后,增强了农业后经[u59] 劲,极大的[u60] 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发展,[u61] 。武都区充分依靠“长治”工程建设,坚持把花椒产业作为富民兴区的支柱产业来抓,实现了由零星栽植向规模开发、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出售原料向深度加工、产品优势向商品优势的转变, 2009年,全区花椒产量达到1020万公斤,实现产值2.5亿元,每公顷亩[u62] 净增收入达870[u63] 13050元。同时利用坡改梯为发展平台,同时[u64] 发展苹果222.37万亩[u65] 14.8万hm2,核桃11.4万亩[u66] 0.8万hm2,板栗1万多亩[u67] 667 hm2,油橄榄1.85万亩[u68] 1233 hm2,全区经济林果产量达到近10亿t,产值达2万[u69] 亿元,经济林果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2.5 有效拦蓄泥沙、调节地表径流,保护了下游水利设施安全[u70]

  [3]坡耕地是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又是水土流失区农民生存的基地,将肥力低下的侵蚀坡地改造为肥力高的优质土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改变微地貌,控制水土流失是这个渐进过程的主要环节。[1]甘肃省所属[u71] 长江流域原有坡耕地61.45万公顷[u72] hm2,每年流失表土6300万吨[u73] t以上,通过对“长治”所修梯田效益的调查监测,坡耕地改成梯地后可减少水土流失量95%以上,旱作梯地可拦蓄一次降水70~100mm的地表径流,一般可以减少坡地泥沙流失量90%以上,拦蓄的肥沃表土可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的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梯田每年可拦蓄径流80%以上、拦截泥沙90%以上;20年“长治”区新修的12.8万公顷[u74] hm2的梯田[u75] 地,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2.4亿立方[u76] m3,相当于一个超[u77] 大型水库的蓄水量。[1]武都区通过“长治”工程建设,使区域内水土流失强度明显降低,据测算,各项措施年可减少进入白龙江河道泥沙585.97万t、西汉水河道泥沙97.62万t、广坪河河道泥沙102.42万t,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6670吨[u78] t/km2下降到4215吨[u79] t /km2,减蚀率达到36.83%;通过[u80] 治理后的小流域,水土流失强度下降了1~2个等级,每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

  3  结论

  从[u81] 以上坡改梯工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坡改梯工程是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最基础工程,是实现农业机械化、保障粮食稳产高产的基础,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夺取农业丰收[u82] 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前提,因此,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土石山区区域[u83] 大力兴修[u84] 实施坡改梯工程,才能[u85] 是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业生产的[u86] 基础条件、提高可持续发展的[u87] 能力建设[u88] ,才能[u89] 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u90] 的根本措施。同时通过以坡改梯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人地矛盾,从而有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支持第二和第三产业;促进[u91] 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效栋,贾敏等.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白四明.抓好长治工程 推动陇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长江,2006(12)54-55

  [3]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土石山区解决温饱建设小康的基础工程。人民长江,2006(12)24-27

作者:尚桢 白四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