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坚持不懈抓长治 绿染荆楚福万民

2010-10-14

  摘要:湖北省自1989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实施了六期,项目建设范围涉及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大别山南麓诸水系三个类型区,包括宜昌、黄冈、十堰、恩施四个市(州)的15个县(市、区)。20年来共对46个项目区、411条小流域进行了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708km2。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同时,在实施“长治”工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丰富经验与作法,为今后更好地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长治工程   建设   成效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素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但由于山丘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0%,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在党和国家重视下,在水利部、长江委的支持下,在项目区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18万km2,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0.66亿t,增加蓄水能力11亿m3,累计增产粮食4.1亿kg,增产果品3.6亿kg,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现了巨大的成效。

  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1注重工程质量,建设成效突出。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自以来,全省共实施长治工程六期,累计对四个市(州)15个县(市、区)的46个项目区、411条小流域进行了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708km2,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了87%,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各项目县(市、区)在建设过程中以精品示范小流域为样板,突出了工程建设质量,二十年来,兴山、利川两县(市)被命名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秭归、夷陵两县(区)被命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太平溪、蛤蟆口、马蹄水、盐店河、栗子坪等2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称号。

  1.2控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88年湖北省第一次遥感数据显示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8483km2,2006年第三次遥感数据显示为55873km2,近二十年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2610km2。宏观监测结果显示“长治”工程在治理水土流失,减轻流失强度,蓄水拦沙等方面效果明显,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兴山县通过累计5期综合治理,共治理小流域50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兴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78km2,比20年前下降56%。恩施州利川市马蹄水小流域治理后河道、塘库泥沙淤积量比治理前减少70%以上,森林覆盖率比治理前提高30%,地表水源涵养能力增强,许多人畜饮水水源断流时间比原来减少一半左右,动植物群落增加,曾经稀有的山鸡、野鸭开始成群结队在田角林间出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3促进经济增长,群众生活显著提高。20年的实践证明了“长治”工程在促进项目区经济增长,促进了群众生活改善和提高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是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通过“长治”工程建设,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增长0.047hm2,改造后梯田每亩增产粮食75~100kg,农民吃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丹江口市的青塘河、黑沟河小流域公路沿线治理前全是望天收的坡耕地,自2001年开展创建“长治”大示范区活动后,建成了以丹郧公路为主线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平均每亩增产100kg左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恩施州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坡耕地改造,20年新增基本农田14640hm2,耕地单产大幅上升,项目区 “返销粮”历史一去不复返。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宜昌市秭归县通过20年的“长治”工程建设,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治理区74%的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05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十堰市郧县项目区通过实施“长治”工程,1998年项目区就有35000人彻底脱贫,2869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4857户购买了电视机,882 户购置了摩托车,3106 户建起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6平米。[u1] 三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长治”工程,[u2] 宜昌市夷陵区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柑桔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0 hm2,产量达22万t,茶叶年产量达2500t,二项产品年产值近3亿元。同时还形成了以干果、水果、茶叶、药材、桑蚕、奶牛等六大水土保持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形成,可每年增加区级财政收入3800万元,治理区群众年人均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1.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目县(市、区)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优化安排各项治理措施,积极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推动了治理区社会新农村建设。一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各项目区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重点改造生产用地,将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配套完善的耕作道路、灌排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大力发展水保林、经果林,有效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农村的生产条件的改善发展。二是有效推进了治理区民主管理进程。“长治”工程建设点多面广,治理措施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下,治理区广大群众充分发挥流域治理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征求意见、民主讨论、设计成果与实施项目公示、资金使用张榜公布等形式,不仅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和透明,而且有效推进了治理区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三是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截、灌、排统一布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溪沟整治、截排水沟、道路整治和田间道路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排水和生产作业条件。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通过实施“长治”工程,面貌焕然一新,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家家用上了清洁干净的沼气,150人摆脱了贫困,当地干部群众高兴的称“长治”工程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

  2、主要做法和经验

  “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是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调整思路,快速发展的二十年;是综合治理工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二十年;是水土流失明显减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二十年。在实施 “长治”工程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作法和经验。

  2.1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障。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项目实施之初,湖北省政府就成立了由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为主任,发改委、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长治”工程的实施。各市(州)及项目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委员会或工作领导小组。小流域治理涉及的乡(镇、办事处)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行政村组建了小流域治理工作专班。二是齐抓共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市及各项目县(市、区)把“长治”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小流域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内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水土保持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黄冈市浠水县坚持把“长治”工程建设与落实“三个代表”,与检验班子成员战斗力统一起来,始终把“长治”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红安县专门成立了“长治”工程监督领导小组,派一名正县级领导常驻工地;同时县人大、县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工地视察,就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2.2强化技术管理,科学地作好前期工作。为了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长治”工程的规划设计,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各项目县(市、区)始终把前期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了长江委举办的技术培训。在规划设计中,成立前期工作专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推行参与式设计,充分听取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了强化技术管理,各项目县(市、区)在工程建设过程成立了工作专班,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等进行循环检查,严把好“四道关”:一是把好技术指导关。由水保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对坡改梯、水系工程、果树栽培、植物护埂等关键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签订责任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二是把好苗木采购关。对项目建设所需苗木进行集中采购,谁负责采购,谁负责质量,实行风险金抵押,成活率达到85%以上,再付清全部工程苗木款,有效地保证了苗木的优质率和成活率。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各项目县(市、区)都建立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限期返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予验收,并追究施工方的责任。四是把好工程验收关。每项措施每道工序完工后,由工程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工程款的拨付与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措施验收直接挂钩,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

  2.3注重执行能力,提高工程建管水平。为切实加强“长治”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能建得成,保得住,治理成果能持久发挥效益,首先是从落实项目建管制度入手,要求各项目县(市、区)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使用报帐制等相关规章制度。宜昌市在规范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狠下功夫,坚持项目计划、项目资金、实施责任一次落实到位,实现了审批程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补助兑现标准统一。恩施州利川、巴东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资金报账制“四制”管理措施,县水保局担任“长治”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水保林、经果林建设所需苗木实行招标采购,各小流域的工程验收单据报送水保局统一记账。其次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对“长治”工程资金推行县级报帐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分期付款,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资金使用严格审批,资金兑现对外公开。省、市(州)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财务、审计人员对重点项目县建设资金进行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资金专款专用,帮助建设单位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年度任务完成好,标准质量高的,按时兑现资金,并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扣除投资,削减或取消下年度资金计划安排。第三是加强建后成果管护。各县(市、区)在搞好治理的同时,在建后管护上狠下功夫。宜昌市夷陵区本着建一片成一片的原则,从封禁治理入手,加大了后期管护责任制落实力度,尝试了专职管护、股份合作私营业主管护、大户租赁治理管护等模式的创新。十堰市郧西县每年都安排专人对坡改梯工程垮塌部位进行修整,对沉沙池、谷坊、排水沟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清淤、维修,同时,每年聘请农业部门的专家定期不定期对板栗等经济林进行专业的维护与管理,相关费用从工程建设的保修金中列支。

  2.4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丰富治理思路。“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各项目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治理思路日渐丰富。一是治理资金来源日渐拓宽,“三民”水保蓬勃兴起。“长治”工程实施的中后期,湖北省各项目县(市、区)加大了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各地大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等治理机制,通过政策驱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利益拉动,吸引了集体、民营、个体等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了治理资金来源渠道,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极大的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宜昌市兴山县把“承包、租赁、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经营引入“长治”工程,带动“三民”水保蓬勃兴起(民主谋水保、民营兴水保、民众干水保)。二十年来,共吸引不同社会群体治理荒山荒坡471hm2,建成柑桔基地334hm2,板栗基地15hm2,茶叶基地86hm2,药材基地40hm2,共投入治理经费2108万元。二是适应“两工”取消新变化,探索工程投工新机制。针对农村 “两工”取消等新情况,各地加大了工程投工新机制的探索。一是推行投工承诺制。黄冈市各治理区村民按照自治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治理投工投劳事项由村民大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县水利(水保)局承诺,有效解决了治理投工不足的问题。二是实行折资代补制。十堰市郧县针对坡改梯工程施工周期长,劳力需求多,资金缺口大的特点,实行折资代补制。依据国家补助标准将坡改梯资金切块划拨到村,由村组与群众签订坡改梯治理合同,完成任务后直接将工程款兑付到村民手中,让村民在参与工程建设的同时又能得到劳务报酬,改变了过去全靠义务工来完成治理任务的作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减少人工投入。十堰市丹江口市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机修梯田、砼套圈护埂、U型渠道、节水灌溉、地膜油菜、地膜尖椒、地膜保水植树等先进实用技术,相对以前大量减少了治理人工投入。四是由单一综合治理向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兼顾转变。“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湖北省各地在突出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也大力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各地把人工力量同大自然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发挥生态自我修复作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长阳、浠水等县通过封禁治理宣传、制订村规民约、落实管护措施,在治理小流域内大力推广以煤、电、沼气、太阳能等代柴的新能源技术,加快基本农田、水源、饲草料基地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有效促进了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植被恢复。

  2.5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预防监督管理。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县(市、区)水利水保部门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武器,以水政执法队伍为依托,深入宣传、广造舆论,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有效地巩固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黄冈市通过制作宣传片、建固定宣传碑牌、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宣传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恩施州以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为核心,狠抓违法案件查处工作,对乱挖、乱倒、乱堆、乱垦等“四乱”现象和“拒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拒不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拒不缴纳水土保持两费、拒不落实整改措施”的“四个拒不”行为重拳出击,通过扎实的工作,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人们在生产建设中主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3、“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思路及打算

  “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的实践证明,“长治”工程是环境建设的“生态工程”、是山区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长治”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推动了治理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就湖北而言,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防洪减灾的基础措施之一,它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稳定和改善,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民脱贫致富,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坚持“长治”工程好的做法和经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硬化措施,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

  3、1“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管理和改革步伐,突出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监测评价、生态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六项工作,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水土环境保障,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3、2“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部署

  一是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活动为契机,开展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回头看”活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95%以上,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八期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建设,以点促面,力争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同时,抓紧做好三峡库区、革命老区、坡耕地综合整治、“十二五”、湖北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准备工作,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好项目储备。三是加大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力度。抓紧完成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收尾工作。做好监测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以及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工作。

  3、3实现“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目标的保障

  要全面实现全省 “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工作思路与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强化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严格落实监管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巩固和保护治理成果;四是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加大地方配套投入。

  4、建议

  4.1建议“长治”工程项目实施继续延续由委员会组织协调,由委员会办公室具体协调实施这一管理模式;

  4.2建议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取消西部地区(含享受西部政策待遇地区)重点工程建设配套,提高单位面积治理投入标准;

  4.3建议制定出符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特点,切合实际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

  【作者简介】 吴遵雄,男,水土保持处副处长,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邮箱:wzx2005@sina.com , 电话:027-87221712

 


  --------------------------------------------------------------------------------

  [u1]资料太老,建议更新用近年来的资料。另外,先增加全省项目区的增长幅度,然后再举例。

  [u2]先谈总的情况再举例
  Untitled1

  坚持不懈抓长治,绿染荆楚福万民

 

  (吴遵雄 卢继苟   湖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    430071)

 

  摘要:湖北省自1989年开始实施“长治”工程,截止2008年底,全省共实施了六期,项目建设范围涉及三峡库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大别山南麓诸水系三个类型区,包括宜昌、黄冈、十堰、恩施四个市(州)的15个县(市、区)。20年来共对46个项目区、411条小流域进行了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708km2。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效。同时,在实施“长治”工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丰富经验与作法,为今后更好地实施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长治工程   建设   成效  

 

  湖北地处华中腹地,素有“洪水走廊”、“千湖之省”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但由于山丘区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0%,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达到?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    %,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问题。“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来,在党和国家重视下,在水利部、长江委的支持下,在项目区各级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1.18万km2,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约0.66亿t,增加蓄水能力11亿m3,累计增产粮食4.1亿kg,增产果品3.6亿kg,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显现了巨大的成效。

  1、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1注重工程质量,建设成效突出。1989年实施“长治”工程自以来,全省共实施长治工程六期,累计对四个市(州)15个县(市、区)的46个项目区、411条小流域进行了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6708km2,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了87%,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各项目县(市、区)在建设过程中以精品示范小流域为样板,突出了工程建设质量,二十年来,兴山、利川两县(市)被命名为“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秭归、夷陵两县(区)被命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区),太平溪、蛤蟆口、马蹄水、盐店河、栗子坪等2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称号。

  1.2控制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1988年湖北省第一次遥感数据显示湖北省水土流失面积为68483km2,2006年第三次遥感数据显示为55873km2,近二十年来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2610km2。宏观监测结果显示“长治”工程在治理水土流失,减轻流失强度,蓄水拦沙等方面效果明显,治理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兴山县通过累计5期综合治理,共治理小流域50条,遥感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6年,兴山县水土流失面积为578km2,比20年前下降56%。恩施州利川市马蹄水小流域治理后河道、塘库泥沙淤积量比治理前减少70%以上,森林覆盖率比治理前提高30%,地表水源涵养能力增强,许多人畜饮水水源断流时间比原来减少一半左右,动植物群落增加,曾经稀有的山鸡、野鸭开始成群结队在田角林间出没,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1.3促进经济增长,群众生活显著提高。20年的实践证明了“长治”工程在促进项目区经济增长,促进了群众生活改善和提高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一是解决了农民吃粮问题。通过“长治”工程建设,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增长0.047hm2,改造后梯田每亩增产粮食75~100kg,农民吃粮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丹江口市的青塘河、黑沟河小流域公路沿线治理前全是望天收的坡耕地,自2001年开展创建“长治”大示范区活动后,建成了以丹郧公路为主线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平均每亩增产100kg左右,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恩施州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重点突出坡耕地改造,20年新增基本农田14640hm2,耕地单产大幅上升,项目区 “返销粮”历史一去不复返。二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宜昌市秭归县通过20年的“长治”工程建设,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治理区74%的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05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十堰市郧县项目区通过实施“长治”工程,1998年项目区就有35000人彻底脱贫,2869户走上了致富奔小康之路,4857户购买了电视机,882 户购置了摩托车,3106 户建起了新房,人均住房面积达26平米。[u1] 三是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长治”工程,[u2] 宜昌市夷陵区自“长治”工程实施以来,柑桔种植面积达到了10000 hm2,产量达22万t,茶叶年产量达2500t,二项产品年产值近3亿元。同时还形成了以干果、水果、茶叶、药材、桑蚕、奶牛等六大水土保持产业,这些支柱产业的形成,可每年增加区级财政收入3800万元,治理区群众年人均增加收入300元以上。

  1.4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各项目县(市、区)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优化安排各项治理措施,积极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推动了治理区社会新农村建设。一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各项目区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重点改造生产用地,将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配套完善的耕作道路、灌排设施,提高土地生产力。同时大力发展水保林、经果林,有效培育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了农村的生产条件的改善发展。二是有效推进了治理区民主管理进程。“长治”工程建设点多面广,治理措施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下,治理区广大群众充分发挥流域治理的主人翁地位和作用,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通过广泛宣传、征求意见、民主讨论、设计成果与实施项目公示、资金使用张榜公布等形式,不仅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公开和透明,而且有效推进了治理区农村民主管理的进程。三是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拦、蓄、截、灌、排统一布设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溪沟整治、截排水沟、道路整治和田间道路建设改善了农田灌排水和生产作业条件。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福德桥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通过实施“长治”工程,面貌焕然一新,路变宽了,水变清了,家家用上了清洁干净的沼气,150人摆脱了贫困,当地干部群众高兴的称“长治”工程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

  2、主要做法和经验

  “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是湖北省水土保持工作调整思路,快速发展的二十年;是综合治理工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质量、现代化发展的二十年;是水土流失明显减轻,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二十年。在实施 “长治”工程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作法和经验。

  2.1加强组织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群众是基础,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障。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项目实施之初,湖北省政府就成立了由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为主任,发改委、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长治”工程的实施。各市(州)及项目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水土保持委员会或工作领导小组。小流域治理涉及的乡(镇、办事处)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行政村组建了小流域治理工作专班。二是齐抓共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市及各项目县(市、区)把“长治”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小流域治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内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实行水土保持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制度。黄冈市浠水县坚持把“长治”工程建设与落实“三个代表”,与检验班子成员战斗力统一起来,始终把“长治”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红安县专门成立了“长治”工程监督领导小组,派一名正县级领导常驻工地;同时县人大、县政协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工地视察,就工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2.2强化技术管理,科学地作好前期工作。为了完善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长治”工程的规划设计,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各项目县(市、区)始终把前期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选派业务骨干参加了长江委举办的技术培训。在规划设计中,成立前期工作专班,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推行参与式设计,充分听取项目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了强化技术管理,各项目县(市、区)在工程建设过程成立了工作专班,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等进行循环检查,严把好“四道关”:一是把好技术指导关。由水保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施工技术指导,对坡改梯、水系工程、果树栽培、植物护埂等关键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签订责任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二是把好苗木采购关。对项目建设所需苗木进行集中采购,谁负责采购,谁负责质量,实行风险金抵押,成活率达到85%以上,再付清全部工程苗木款,有效地保证了苗木的优质率和成活率。三是把好工程质量关。各项目县(市、区)都建立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质量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工程限期返工,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予验收,并追究施工方的责任。四是把好工程验收关。每项措施每道工序完工后,由工程技术人员验收合格后才能进行后续施工,工程款的拨付与工程建设进度、质量和措施验收直接挂钩,实行动态管理,奖优罚劣。

  2.3注重执行能力,提高工程建管水平。为切实加强“长治”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程能建得成,保得住,治理成果能持久发挥效益,首先是从落实项目建管制度入手,要求各项目县(市、区)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使用报帐制等相关规章制度。宜昌市在规范水土保持项目管理狠下功夫,坚持项目计划、项目资金、实施责任一次落实到位,实现了审批程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补助兑现标准统一。恩施州利川、巴东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资金报账制“四制”管理措施,县水保局担任“长治”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水保林、经果林建设所需苗木实行招标采购,各小流域的工程验收单据报送水保局统一记账。其次是强化项目资金管理。对“长治”工程资金推行县级报帐制,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分期付款,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户专帐管理,资金使用严格审批,资金兑现对外公开。省、市(州)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财务、审计人员对重点项目县建设资金进行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资金专款专用,帮助建设单位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年度任务完成好,标准质量高的,按时兑现资金,并给予适当奖励,反之,则扣除投资,削减或取消下年度资金计划安排。第三是加强建后成果管护。各县(市、区)在搞好治理的同时,在建后管护上狠下功夫。宜昌市夷陵区本着建一片成一片的原则,从封禁治理入手,加大了后期管护责任制落实力度,尝试了专职管护、股份合作私营业主管护、大户租赁治理管护等模式的创新。十堰市郧西县每年都安排专人对坡改梯工程垮塌部位进行修整,对沉沙池、谷坊、排水沟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进行清淤、维修,同时,每年聘请农业部门的专家定期不定期对板栗等经济林进行专业的维护与管理,相关费用从工程建设的保修金中列支。

  2.4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丰富治理思路。“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各项目县(市、区)结合各地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治理思路日渐丰富。一是治理资金来源日渐拓宽,“三民”水保蓬勃兴起。“长治”工程实施的中后期,湖北省各项目县(市、区)加大了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各地大力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等治理机制,通过政策驱动、市场推动、项目带动、利益拉动,吸引了集体、民营、个体等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了治理资金来源渠道,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极大的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宜昌市兴山县把“承包、租赁、拍卖”四荒使用权,股份合作经营引入“长治”工程,带动“三民”水保蓬勃兴起(民主谋水保、民营兴水保、民众干水保)。二十年来,共吸引不同社会群体治理荒山荒坡471hm2,建成柑桔基地334hm2,板栗基地15hm2,茶叶基地86hm2,药材基地40hm2,共投入治理经费2108万元。二是适应“两工”取消新变化,探索工程投工新机制。针对农村 “两工”取消等新情况,各地加大了工程投工新机制的探索。一是推行投工承诺制。黄冈市各治理区村民按照自治的原则,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治理投工投劳事项由村民大会讨论,形成一致意见后由村委会向乡(镇)政府、县水利(水保)局承诺,有效解决了治理投工不足的问题。二是实行折资代补制。十堰市郧县针对坡改梯工程施工周期长,劳力需求多,资金缺口大的特点,实行折资代补制。依据国家补助标准将坡改梯资金切块划拨到村,由村组与群众签订坡改梯治理合同,完成任务后直接将工程款兑付到村民手中,让村民在参与工程建设的同时又能得到劳务报酬,改变了过去全靠义务工来完成治理任务的作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减少人工投入。十堰市丹江口市在“长治”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机修梯田、砼套圈护埂、U型渠道、节水灌溉、地膜油菜、地膜尖椒、地膜保水植树等先进实用技术,相对以前大量减少了治理人工投入。四是由单一综合治理向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兼顾转变。“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湖北省各地在突出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也大力开展了生态修复工作。各地把人工力量同大自然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宜治则治,宜封则封,发挥生态自我修复作用,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长阳、浠水等县通过封禁治理宣传、制订村规民约、落实管护措施,在治理小流域内大力推广以煤、电、沼气、太阳能等代柴的新能源技术,加快基本农田、水源、饲草料基地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生态修复创造了条件,有效促进了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植被恢复。

  2.5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预防监督管理。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县(市、区)水利水保部门以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为武器,以水政执法队伍为依托,深入宣传、广造舆论,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有效地巩固了水土保持治理成果。黄冈市通过制作宣传片、建固定宣传碑牌、印发宣传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宣传工作做到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恩施州以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为核心,狠抓违法案件查处工作,对乱挖、乱倒、乱堆、乱垦等“四乱”现象和“拒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拒不验收水土保持设施、拒不缴纳水土保持两费、拒不落实整改措施”的“四个拒不”行为重拳出击,通过扎实的工作,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人们在生产建设中主动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3、“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思路及打算

  “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的实践证明,“长治”工程是环境建设的“生态工程”、是山区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长治”工程的实施既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推动了治理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就湖北而言,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防洪减灾的基础措施之一,它关系到农业生产条件的稳定和改善,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民脱贫致富,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坚持“长治”工程好的做法和经验,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硬化措施,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

  3、1“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以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加快建设、管理和改革步伐,突出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监测评价、生态修复、饮用水源地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六项工作,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水土环境保障,为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3、2“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部署

  一是加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保护。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活动为契机,开展全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专项行动“回头看”活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确保“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95%以上,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长治”八期工程、世行贷款项目建设,以点促面,力争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同时,抓紧做好三峡库区、革命老区、坡耕地综合整治、“十二五”、湖北近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准备工作,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做好项目储备。三是加大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力度。抓紧完成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收尾工作。做好监测网络运行、维护、管理以及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工作。

  3、3实现“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目标的保障

  要全面实现全省 “十二五”水土保持工作工作思路与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二是进一步强化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严格落实监管制度;三是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巩固和保护治理成果;四是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加大地方配套投入。

  4、建议

  4.1建议“长治”工程项目实施继续延续由委员会组织协调,由委员会办公室具体协调实施这一管理模式;

  4.2建议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取消西部地区(含享受西部政策待遇地区)重点工程建设配套,提高单位面积治理投入标准;

  4.3建议制定出符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特点,切合实际的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作者:吴遵雄 卢继苟
SRC-6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