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以人为本 科学抗旱
——抗击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纪实

2010-03-25

  旱魔无情肆虐,西南大地在喊“渴”!

  当下,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等5省(自治区、直辖市)正面临着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的困扰。龟裂的土地、干枯的庄稼、焦灼的目光……西南大旱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保饮水,保春播,保春灌,一场艰苦卓绝的抗旱战役就此展开。

  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考验的是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的应对能力。虽然旱情严重,但经过各方努力,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都有水喝。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防总、水利部快速响应,全力以赴,绝不让一名群众没水喝

  千难万难,饮水最难;千急万急,民生最急。

  据国家防办3月22日统计,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2204万人,是多年同期1144万人的1.9倍,其中79%集中在西南五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饮水严重告急。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旱区群众的饮水困难和生活生产,深深地牵挂着中央领导同志的心。

  1月24日和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当前抗旱工作,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尤其要解决好居民饮水困难问题。“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解人民群众之所难”,3月21—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又对抗旱救灾提出明确要求。

  温家宝总理于2月12日与3月19日先后赴广西、云南重旱区视察旱情。他强调,要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这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要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要想尽一切办法,保证群众的生活用水。“不惜代价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绝不能让一名群众没水喝。”这是战胜旱魔的信心,也是满载深情的承诺。

  2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总总指挥回良玉赴云南省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抗旱工作。他强调,要坚持把抗旱减灾保民生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保障城乡居民饮水、抓好水源统一管理调配、落实人畜饮水安全措施放在抗旱工作首位。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与旱区群众共渡时艰的真挚情感,体现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人民群众的亲切关怀,也映射出我们党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执政理念。

  把抗旱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作为抗旱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防总、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及时对旱情进行会商研判,超前作出安排部署,积极采取行动。

  2009年入秋旱情刚刚露头,国家防总就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出通知,要求做好防御秋冬春连旱的各项工作。2010年春节过后,针对日趋严峻的旱情形势,国家防总、水利部进一步加大抗旱工作力度,加强对西南地区抗旱工作的指导。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多次主持召开抗旱会商会议,传达中央领导同志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部署当前抗旱工作。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重要指示精神,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部之力、全系统之力、全行业之力,坚决打赢抗旱减灾这场硬仗。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水利部副部长矫勇,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也多次主持召开会商会和专题会,帮助旱区细化和完善供水预案,强化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加强对人饮解困的分类指导,采取水库供水、应急调水、打井以及拉水等多种措施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同时制定长江三峡水量调度方案,指导受旱省(自治区、直辖市)强化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国家防总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并适时提升至Ⅱ级。伴随着应急预案的启动,一条条指令火速发出,一项项措施付诸实施。

  派出工作组现场指导。水利部从全国范围抽调精兵强将,组成30个工作组和专家组分赴西南重旱区和北方冬麦区深入一线现场指导。工作组翻山越岭,深入田间地头,详细了解旱情发展情况,实地查看群众饮水状况,踏勘地质地形,帮助当地查找新的水源,及时指导解决旱区生活生产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拨付资金,重点倾斜。国家防总商财政部向西南受旱省份安排特大抗旱补助费。积极协调发改、财政等部门,及早下达2010年饮水安全和灌区改造工程计划及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重点向重旱区倾斜,支持旱区抗旱。

  全国水利一家亲,一方大旱,八方支援。水利部积极采取对口帮扶机制,安排当前没有抗旱任务、经济条件好的省份水利部门,从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全力支援帮助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抗旱。各流域机构也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提供技术力量,提供人员,提供支援。

  受旱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迅速行动,坚决打好打赢抗旱救灾这场硬仗!”“把抗旱救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旱区各地党委、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工作。

  优先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困难,这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旱区各地的行动指针。云南省委提出,要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确保老百姓饮水安全。“哪怕送一吨水要花100元钱,也要无偿供应;哪怕要送50公里远,也要保证供应;哪怕缺水人口达到1000万,也要全力保障百姓饮水。”

  团结凝聚力量,行动落实责任,西南大地奏响强劲的抗旱交响乐。

  科学抗旱,多措并举,全力抗灾,保饮水,保春耕,坚决打赢抗旱救灾硬仗

  用水全面紧张,如何把“水”用在刀刃上,是旱区必须面对的难题。水利部门成为“精算师”,精打细算,科学调度,“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充分利用水资源,确保用水资源调配科学合理。

  优先保障人畜饮水。广西壮族自治区逐级落实责任,把应急送水工作落实到单位、部门、具体责任人,落实送水车辆、时间、地点等,保证给群众及时送水,尽可能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校、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路程远、交通不便地区的特殊困难群众,采取政府雇工等方式,给农户运水,确保群众正常生活。

  旱区各级水利部门统筹做好用水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用水应急方案。贵州省强化水量调配和管理,细化供水方案,完善应急预案,根据缺水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完善供水方案,落实各项应急供水保障措施。

  开辟水源,打井调水,架设管道。车拉,畜驮,人背……烈日炙烤的山野田间,一群群汗流浃背的人们,为了保人饮而奋力奔忙,成为西南大地这个春天里的感人画面。

  一股股甘泉送入饱受旱灾的一个个农户,这是救命水,也是幸福水。饮水总关情,滴水映党恩。

  “农业不仅是整个经济的命脉,而且就今年来讲,关系今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关系是否能够管好通胀预期。”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深刻阐述今年农业丰收的重要意义,“要千方百计使今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

  正值春耕关键时期,抗旱责任重大,任务尤艰。小春损失大春补,有一点希望,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广西面对即将到来的农业用水高峰,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加强对水库现有水源的调度和管理,做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把有限的水用到关键地方,充分利用现有水源保障春耕春种用水需要,确保1400万亩早稻种植计划的完成。同时要求各水库灌区提前做好灌溉计划,制订最佳用水方案,尽量不用水库水育秧,把水用在关键的插秧时节;水源不足的灌溉站,加强与灌区群众的沟通,采取轮灌等措施,尽量扩大灌溉面积;做好渠道清淤和维修,提高水的利用率。

  保饮水,保春播,保春灌,各级党委、政府和水利部门全力以赴。

  “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部门协作、分级负责”,这是法律明确的庄严使命。各级领导深入灾区,靠前指挥,切实加强对抗旱工作的组织领导。许多受旱县市,采取抗旱包干责任制,组织领导干部深入抗旱生产第一线,包乡蹲点。各级行政首长成为抗旱的主心骨,他们的行动也成为抗旱工作无言的动员令。

  抗旱组织协调行动,各级抗旱指挥机构成为抗旱的中枢神经。重庆市武隆县防办针对旱情,规定从3月19日起全县所有水库由县防指统一调度,水库放水必须书面向县防指报告,县防指根据用水情况下达放水指令。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现有水源调度管理,确保了计划用水、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团结用水。

  应急预案适时启动。云南、贵州两省启动抗旱Ⅰ级,珠江防总启动抗旱Ⅱ级,广西自治区和长江防总启动抗旱Ⅲ级应急响应,保证了抗旱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

  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进一步加强了旱情调研,摸清全省旱情分布状况,并按照各地实情合理加大资金投入。截至目前,全省向7个重灾市、州及时下达中央特大抗旱补助经费1000万元,全省累计投入抗旱资金达6585.9万元。

  科学抗旱,依法实施。高效运转的抗旱指挥体系临危不乱,科学决策,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战胜旱灾的坚实保障。

  有无工程两个样,有水无水两重天,大旱之年彰显水利工程兴利减灾重要作用

  越是大旱,水利工程的作用越为明显。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的许官村,与水塘村相距仅十来公里。许官村的油菜花金黄一片,烤烟育苗在大棚托盘里钻出细嫩的芽尖,家家户户的水龙头依然哗哗作响。水塘村却正饱尝干旱之苦,村民们要到1.5公里以外人挑马驮找水喝。同样是久旱无雨,不同的是许官村有着地下水提水工程。

  西南地区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历史上一直缺乏水利骨干工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近年来,水利部采取打捆立项的形式,启动了“润滇”“滋黔”“兴蜀”“泽渝”一期工程建设,安排建设的92座中型水库已有20多座竣工并发挥效益。

  以重庆为例,与2007年大旱相比,降水减少三成,减灾效益增加四成,这就是水利工程发挥的显著效益。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245亿元,相当于重庆直辖到2006年水利总投资的80%,“泽渝”一期工程已基本建成8座中型水库,整治销号2200余座病险水库,建成5万余处饮水安全工程,新增、恢复蓄水5亿立方米。

  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还有星罗棋布的“五小”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的调蓄能力,成为抗旱坚实的物质基础。正是这些工程,使很多旱区群众吃水不愁。

  此外,很多地区还积极兴建应急工程。据统计,截至3月23日,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已新建抗旱应急调水工程3092处,新建“五小”水利工程5.86万处,铺设输水管线1.8万公里,新打抗旱水源井1.12万眼。应急工程在抗旱保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气象部门预测,西南受旱地区近期仍无较大降雨过程,其中云南、贵州等地到5月份才能进入雨季,旱情将呈发展加重趋势,抗旱形势更为严峻。

  而北方地区历来十年九春旱,随着春耕生产陆续由南向北展开,若后期出现温高雨少风多天气,旱情将会迅速发展。可能出现的南北同旱格局,更将给抗旱带来严峻考验。

  这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

  国家防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一个阶段,抗旱工作将继续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组织旱区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排查摸底,进一步细化完善供水方案,合理使用和调配好有限的抗旱水源,优先保障生活用水,妥善安排好生产用水,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攻必克,战必胜。这场特大干旱面前,一个个充满民生情怀的举措、一次次果敢有力的行动,让我们汇聚起迎战旱魔的力量,树立起夺取抗旱最后胜利的信心。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0年3月25日

作者:王鑫 陈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