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甘肃,是一道屏障,屏障立则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废则全国生态失守。”新华社的一篇评论说。
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新形势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项目选址或存隐患
地质学家杨勇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对地质灾害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待不强。城镇的防灾减灾系统、基础设施都十分薄弱。特别是一些项目的建设,在选址上就存在隐患。“一旦遇上强降雨或施工建设动静过大,就会引发地质灾害。”
甘肃省地质部门一份统计显示,舟曲县共有滑坡隐患点43处,白龙江河谷是滑坡灾害分布最集中的地带,舟曲城区是全县滑坡危害最严重的地区,省道313线仅两河口至县城17公里的路段两侧就分布着13处灾害性滑坡,滑坡灾害点遍布全县22个乡的116个村社。而如此密集且活动频繁的滑坡分布在甘肃全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
“舟曲发生的泥石流是一种突发的局部性自然灾害(山地灾害)。虽然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近年来这种灾害越来越多,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昨晚,中国水利学会城市水利专业委员会顾问刘树坤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他分析说,近年来城镇间内涝、泥石流的灾害性事件越来越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城镇发展过快。随着城镇的不断扩展,已经深入到地质高风险的区域。“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得到了较好的整治,每年造成的损失在减少,但对山地灾害重视不够。山地灾害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大,但由于突发性强、破坏力度大,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强降雨就是“预警”
“像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其实是可以预测到的。在泥石流多发、易发地段,一旦遇到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有关人员就应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刘树坤对记者说。
刘树坤指出,舟曲的泥石流灾害今后还可能发生,治本的办法就是要从体制上、发展模式上,做一个根本性的检讨。在城镇建设中,对风险要做到足够的评估。
在回答记者有关在未来的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如何避免生态破坏的问题时,刘树坤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同时又是生态脆弱地区。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很容易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好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高层的重视。”刘树坤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