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首页 ]
 


汛期来临:“三个三”沉着应对

2009-05-11


  汛期又将来临。地震一年后的四川灾区,仍有大量堰塞湖和震损水库、堤防,如何迎战暴雨洪水?地震中山体垮塌严重,一遇暴雨洪水,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又如何应对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日前走访了四川灾区。


审时度势  做到“三个充分”


  水利部高度重视今年四川震区安全度汛工作。近期,陈雷部长和矫勇、刘宁副部长先后对四川安全度汛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肩负领导重托,人民翘首企盼。四川各级水利部门在今年防汛工作中,保持着高度警惕,以戒慎恐惧的心态,做到了“三个充分”。

  充分认识地震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地震产生的堰塞湖尚有29座未彻底消险;灾区大量地质灾害体将在较长时间处于十分活跃和不稳定的状态,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2069座震损水库和894公里震损堤防尚未完全恢复,不仅防汛保安的功能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其自身度汛安全也面临考验。

  充分估计极端性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近几年,极端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据预测,今年汛期四川盆地南部和川西高原南部降水较常年可能偏多两成;安宁河、岷江中下游、青衣江、渠江可能出现中等偏高洪水,局部可能发生大洪水。

  充分把握防汛工作的薄弱环节。全省只有4个地级城市、45个县城达到防洪标准,达标率不足1/4;“五江一河”堤防工程完成不到一半;沱江、渠江、嘉陵江流域缺乏防洪控制性水库;防汛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突发性灾害监测预警手段落后。


打牢基础  强化“三大体系”


  四川省各级水利、防汛部门按照“确保洪涝灾害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确保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最大限度降低次生灾害损失”的目标,努力夯实基础,提升抗灾能力,着力强化责任、工程、管理“三大体系”。

  夯实责任体系。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建立以分级负责、部门负责、技术负责、岗位负责为支撑的责任体系,把防汛工作职责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岗位,具体到个人。建立健全防汛指挥机构,完善防指成员单位联系会商、工作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对重点江河、水库、城镇、山洪易发区以及堰塞湖、震损水库和堤防,明确行政责任人和技术责任人,并将所有责任人名单向社会公布,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打造工程体系。全力推进灾后重建,按照中央提出的“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抓紧震损水库、灌区和堤防工程的修复除险,确保到明年9月底完成重建任务的85%以上。加快堰塞湖后续治理,在今明两年全面完成29座堰塞湖的后续处置。同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以大中型水库、干支流堤防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快“五江一河”堤防建设,抓好山洪灾害防治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切实提高水利工程防洪减灾能力。

  健全管理体系。科学制定工作预案,加强预案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和责任落实,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信息测报精度,加快防汛指挥信息化建设,构建技术先进、反应快捷的现代化防汛测报体系,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提高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增强应急救灾能力。


立足当前  确保“三个到位”


  在今年的防汛工作中,四川各级水利、防汛部门早行动,早部署,早落实,狠抓各项措施,全力确保“三个到位”。

  汛期检查到位。重点对江河、水库、城镇、水电站、山洪灾害易发区和在建水利工程进行再检查。完善水库调度运行计划方案,坚持电调服从水调,确保汛期蓄水不超过汛限水位,主汛期留足防洪库容。全面排查震区堰塞湖、水库、堤防、水电站、闸坝等地震导致的险工、险段、险点,逐一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监测、预警、转移等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落实各级党委、政府“1+3”除险避险责任制。对汛前难以完工的除险工程项目,提前做好安全度汛应急准备;对尚未消险的震损水库,做好汛期降低库水位运行甚至空库运行的预案和有关准备,确保标准内洪水不垮坝、超标准洪水不死人。特别是对临近河道、地势低洼和震损水库、堰塞湖下游的存在防洪安全隐患的受灾群众安置点,采取加高加固河堤、修建排洪设施、24小时值守、落实避险预案等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防汛值班到位。严格防汛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做到无缝衔接,保证信息畅通。严格信息报送,特别是对重大突发性情况,第一时间迅速上报,并做好跟踪续报。

  抢险准备到位。根据防汛形势,及早安排抢险资金,抓紧做好防汛物资储备工作,保证出险时供得了,运得去,用得上。组织好防汛应急抢险专业队伍,加强人员培训,切实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确保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加强宣传教育,开展避险演练,让群众不断增强防灾意识,了解避灾知识,掌握避让技能,打牢防汛减灾的群众基础。

作者: 贾君洋 朱光荣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 编辑部电话:010-63205285,010-62980955 业务联系:010-632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