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点是起点
南水北调,把南方的水调到干旱缺水的北方来,这个设想从建国以后的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就开始勾画了。没有水,河南、河北和山东的良田就不产庄稼了,北京也就要成为废都了。21世纪的前10年,这个大工程却将迅速地建成中线和东线工程。
这可是一条跨越南北的生命线啊。我们来到了颐和园附近的团城湖,那里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但是这里却是我们此行采风的起点。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型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而中线工程则是直接向北京供水的输水,从地图上看,从湖北的丹江口水库,一条1300公里的绿色生命线斜着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了过来。中线工程的特点是规模大,渠线长,建筑物样式多,有明渠、漕河、管涵洞、泵站等。在团城湖,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一条宽阔的明渠,连接明渠的,是一条南接卢沟桥暗涵的穿越西四环的涵洞。因为涵洞已经建设完毕了,所以工地上看不见人,我们坐电瓶车进入了涵洞,沿着被声控灯光照亮的涵洞,向里面弯弯曲曲地走了好几公里。到时候,从湖北引来的水,就要从这个涵洞里穿越西四环,直接进入团城湖的水处理厂,能够为北京市民所使用了。这个暗涵全长12.6公里,从永定路立交桥的西南角进入地下,沿着高速公路北侧向东北方向走1.4,由岳各庄桥下进入到了西四环的下面,向北走了11公里多,才在刚才的明渠那里出来。为了不影响西四环的行车,据说这12公里多的涵洞,全部都是建设工人们用手工挖掘的,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地面的沉降,把地面的沉降降低到按照1毫米来论的地步。我们同行的作家惊叹了,因为他家就住在西四环边上,却神不知、鬼不觉的,这个涵洞就这么在他家附近的地下延伸,地面上,西四环上照样车水马龙,地下却有一条涵洞在不断地延伸。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西四环暗涵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接近终点的最后一项控制性工程了,它的建设成功,标志着中线主要工程的完成,标志着南方的水已经可以输入到北京了。出了涵洞,看到宽阔的明渠导向团城湖,忽然心里觉得很安宁。工地上,几乎看不到工人,都是大型机械在作业,似乎这样一个大型工程不应该这么静悄悄地就完成了。
这次采风,一路上我们主要是有点带线,要看一些重要的工程节点。我们驱车沿着永定河南下,来到了惠南庄的泵站工程工地。这里已经是北京和河北交界的地方了,和河北的涿州很近。惠南庄的建筑工地一看还真像是一个工地,在眼前的一片巨大的河滩上,到处都是围堰和工程机械车,旌旗招展,有不少建设者头戴安全帽,一副大干快上的样子。什么是泵站?惠南庄泵站的作用是什么?从湖北的丹江口水库引到北方来的水,有一个100多米的高差,大部分地段采取的都是水自流的手段,到了惠南庄这个地方,则需要把水进行集中起来,通过泵站加压,把水推向最后的终点——团城湖。所以,这个惠南庄泵站工程非常重要,假如南来的水没有在这里加压,那么水的流速就会产生问题,就不能在北京段里实现自流。我们在浩大的工地现场来回走动,先是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圆形水泥蓄水池,这个水泥池子叫做前池,水在这里被聚集起来,然后流入呈现扇面漏斗状的进水间,水就流入到有8台卧式的离心泵机组构成的泵站主体厂房里,水流被迅速加压,然后进入到出水管道和小流量副管道输水管里,最后进入明渠,自然流向北京西部的终点团城湖。整个惠南庄泵站的工地上有着一种热火朝天的建设气氛,在出水口的河道里,大型机械也在吼叫着来回奔走,正在为工程的竣工做努力。参观完泵站,我们就在工地上和建设者一起用餐,吃到了这辈子最好吃的猪肉炖粉条和大白馒头。肉有猪肉味儿,馒头也有馒头味儿。
漕河与穿黄工程
我们继续向南开拔。进入到了河北境内,山川和树木明显多了起来。到达河北的满城县境内,这里的汉代墓葬出土的金缕玉衣很有名,而且,万亩桃花正在盛开,也是观赏桃花的好季节。看完了桃花灿烂,在暮色西沉的时候,我们来到了漕河工地。漕河,顾名思义是有渡槽的河。当南来的水抵达这里的时候,需要穿越山峦中的山洞,跨越一片开阔的平原,继续前进。在山峦中,需要挖隧洞,在平原之上,需要建设渡槽。
眼前出现了一条从遥远的暮色中蜿蜒而来的大渡槽。全长大概有好几公里,望不到头,因为那一端似乎是从一片黛黑的山峦里面出来的。工程的建设者给我们介绍说,这个漕河工程全长9300米,由隧道、土渠、渡槽和石渠以及北部隧洞构成。站在漕河北部的尽头,向南边望,整个渡槽像一条盘绕的大虫,肉滚滚地就这么蜿蜒过来了。漕河有三个水槽,可以根据来水量进行控制和检修,同时也可以使渡槽本身的预应力减小。水的重量是很可观的,渡槽距离地面27米高,渡槽的宽度也有22米以上,因此显得宏大和壮观。这个渡槽的建设,是为了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实现从石家庄向北京进行应急供水的最重要的工程。这个工程建设完成了,石家庄附近的几个大水库的水,现在就可以引到北京了。这个渡槽是现今中国最大的渡槽,一桥飞架南北,南水北流变通途。
从河北到河南,我们走了一天,一路上,尽量地沿着南水北调的工地附近前行。下一个目标,就是在黄河边上的穿黄工程了。
南水北调的穿黄工程郑州市以西30公里的黄河两岸,是南水北调最为重要的关键性工程。只有从黄河穿越而过,南来的水才可以最终向北方流去。人类的力量,中国人改造和利用大自然的力量真的很巨大,我一方面欢欣鼓舞,另外一个方面有忧心忡忡,担心人类的活动过于剧烈,将大自然惹怒。这个穿黄工程投资在几十亿人民币,工期接近5年的时间。我们沿着黄河的岸边,一路向西走去。到了穿黄工程的现场,眼前顿时开阔了起来。工地上的繁忙程度是我们很难想象的,现在,工程的进展已经超过了一半,大概到2010年就将全面竣工。从黄河的下面穿过去,其工程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是在黄河上盖一个大渡槽,是不是更省力气呢?但是这么大的渡槽,很难在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上实现。从黄河的下面穿过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了。我们在工地上,知道了直径9米、长78米的盾构机正在黄河的底下顽强地向北岸掘进。整个穿黄工程由南岸进水工程、黄河底部2条隧道、北岸渠道和老蟒河倒虹吸工程所组成。怎么来形容呢?也就是说,从南边引来的明渠的水,到了黄河边上,要进入一个穿黄工程的进水闸门,在闸门,水的流量和流速都被控制,然后进入到几十米深的黄河底下,在隧道里向北流动,从出水口出来,经过了倒虹吸处理,然后进入 北岸边的明渠,继续向北进发。
让巨大的水流从黄河的底下穿过去,也是中国人有想象力、有科技能力的一种体现,在现场,工程的总工们告诉我们,他们在施工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项的科技创新,有很多中国人自己的发明创造。在这样的大工程里,中国人的创造性和智慧进一步地得到了发挥。眼前的打桩机、挖掘机、大卡车都在运动和奔忙,我们看着黄河水来自遥远的空茫地带,又向空茫的地方而去。但是在这种空茫的感觉里,却有一种特别实在的感觉,眼前的建设者正在这黄河的底下,把南来的水,引向北方,那我们看不见的9米直径的大盾构机,在一刻也不停地向北部掘进,在顽强地从黄河的下面穿越。
整个南水北调调来的水,河南是很大的受益者,并不是北京是唯一的受益者,受益的主体主要是沿途的河南、河北一些非常缺水的农业产区。
丹江口水库,把大坝再加高些!
看到了浩淼无边的丹江口水库,我忽然想起来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部小说的题目;《木匠们,把房梁抬高些》。汽车开了一天,我们来到了风景秀丽、被山丘所环抱的湖北丹江口市。这里的丹江口水库的水量根说要抵得上好几条黄河的水量,所以,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毛泽东就想过要从这里把水引到北方去。
在丹江口水库的大坝上,这里也是一派繁忙。为了能够更好地蓄水,实现南水北掉,丹江口水库的大坝正在加高到176.6米。这个高度,我的印象里似乎比三峡工程大坝还要高一点.1973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建设完成的时候,就已经预想到有一天要加高大坝,因此特地在混凝土大坝下面设立了键。在大坝加高到176米多的时候,正常的蓄水位要达到170米,就可以满足120亿立方米的南水北调量的要求。在工地上,我们上到了大坝的顶端,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丹江口一览无余的水库水面,烟波浩淼,碧波荡漾,白鸥飞翔,薄雾浮现。在水库的东北部,有一个水湾,南水北调的水要从那里向北方引去。我们又来到了水坝下面的出水口,看到了河水翻腾着碧浪,水质非常好,用手掬起来一捧,喝到嘴里感觉清凉甘甜。这样的水向北方引过去,当然就是甘露了。
从远处的山坡看丹江口大坝,暮色苍茫但是灯火辉煌。建设者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大坝在升高,同时也抬高了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从南到北的水啊,正是在这里被汇聚,被导引,从这个起点出发,向北方进发,一路上润泽大地万物,润泽百姓苍生,润泽山川枯河,带给了我们润泽的希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