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洪小康作大会主旨报告

2009-10-18

 

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洪小康作大会主旨报告

 

 

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水环境的影响


洪小康

 

(2009年10月18日)

 

    渭河是关系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的一条河流。为了解决这条河流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陕西省水利学会、水伙伴协会、环境科学协会和渭河流域管理局已经连续举办了与之相关的两次论坛,今天我们又邀请了各个方面的专家学者举行第三次论坛,共同探讨渭河的水环境问题,这必将对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和渭河水环境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着重讲三个问题:

 

    一、渭河水环境问题已得到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渭河是陕西的第三大河流,虽然她在陕西的水量、长度远不及黄河、汉江,但由于她纵贯陕西最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在她的两岸分布着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中心城市,从而也决定了她在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对渭河的基本情况大家已经比较清楚,这里我主要讲一下对渭河历史地位的认识。渭河的存在,奠定了关中平原在我国历史上的中心地位,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能定都陕西,与渭河的功绩是分不开的。当时建设的郑国渠、渭河槽运、唐长安城的供水系统和后来的“关中八惠”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到了近现代,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领导下,举全省之力在渭河流域自西向东依次建设了段家峡、冯家山、石头河、黑河、羊毛湾、石堡川等大中型水库,建设了宝鸡峡、交口、泾惠渠、洛惠渠等大型引水工程,使八百里秦川真正成为一片富饶膏腴之地。渭河在现代的主要功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保证全省的粮食安全,流域内九大灌区以占全省1/7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占全省1/3的粮食产量和大量的果品蔬菜;二是保证了2000多万人的生活用水;三是为工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供水保障;四是为提高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提供了生态环境。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渭河流域面积大、水量少、时空分布失衡的突出特点,加之开发利用与保护中的问题,又决定了她已经难以担负起更重要的历史使命。2007年,我们对渭河的问题作了一些研究,总结了八大突出矛盾:一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渭河人均水资源量低于国际公认的绝对缺水线以下,属于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地区;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因素渭河水量呈现减少趋势;三是渭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今后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四是进一步解决渭河流域的缺水问题将受到用水总量控制、工程建设难度加大和节水治污缺乏有力的激励和监管机制;五是局部好转总体加剧的水质污染是渭河水环境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六是由于历史原因渭河“小水大灾”的问题还将在较长时期继续存在;七是下游洪水灾害和生态环境引发的社会问题仍需予以高度关注;八是水土流失问题是渭河各种灾害的基础性因素。

 

    值得欣慰的是上述问题已经得到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省级有关部门和相关市县也已经行动起来了,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效。首先是国务院已经批准了《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这一规划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正在抓紧实施。规划项目的最终完成可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通过渭河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完善防洪工程措施,将进一步提高渭河的防洪能力;二是通过节水、治污、拦蓄、调水等多措并举,在重点保证生活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用水的前提下,流域内生态环境用水将得到显著增加;三是通过自然修复、生态建设、控制人为因素的水土流失和沟道坝系工程建设,将进一步减少河道、水库淤积;四是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并在各中心城市和流域内54座县城开始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进一步减少废污水排放。与此同时,西安、宝鸡、咸阳也在渭河及其支流建设了一批城市景观工程。省渭河管理局正在抓紧实施渭河绿色生态长廊、城市景观长廊和历史文化长廊。这些工程的实施,都将使渭河的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但着眼长远发展,改善渭河水环境还需要进一步采取一些重大的工程措施、法制措施和经济调节措施,其中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其中的工程措施之一。

 

    二、引汉济渭工程对渭河水环境建设的重大作用

 

    引汉济渭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我省一项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设计年调水总量15.5亿m3。引汉济渭工程跨流域调水的目的是向我省关中地区渭河流域补水,解决其资源性缺水问题。工程建设任务是向渭河沿岸重要城市、县城、工业园区供水,逐步退还挤占的农业与生态用水,缓解城市与农业、生态用水矛盾,为我省水资源配置提供条件。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对提高渭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极大的改善渭河水环境,以至实现建设绿色渭河的目标,重现渭河昔日的风采。

 

    1.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必将促进渭河流域乃至全省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引汉济渭工程是一项规模宏大的调水工程,其实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水资源配置工程。关中城市沿渭河呈带状分布,具有构建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城乡供水网络的条件。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首先贯通西起宝鸡,东至渭南沿秦岭城市供水大通道,并加快城市供水网络的形成,使广大区域城乡供水网连成一片,近1000万人喝上汉江清水。沿渭河供水问题的解决,创造了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水高用、统一调度的条件,届时洛河、泾河、千河河水将北调,解决关中北部缺水问题。同时渭河水量的增加,必将直接导致渭河入黄水量的增加,在国家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补上”的水资源配置方略,争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黄河的用水权。可以说,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必将在弥补流域和区域水资源条件不平衡,促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做出重大贡献。优化配置格局的形成,将极大的提高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极大改善水环境。

 

    2.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极大的缓解渭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大大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我省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70亿m3,目前已利用到50亿m3以上,开发利用的程度超过了70%,今后可利用水资源量已经十分有限。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关中地区总供水能力将达到75亿m3,可基本解决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杨凌五市区及26个县、市工业和城镇用水问题,并逐步改变城市工业挤占农业、生态水和超采地下水的局面。在人口不断增长情况下,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由370m3左右提高到450m3左右,人均用水量将由200m3左右提高到300m3左右,新增城市工业生产可用水量近14亿m3,可支撑国内生产总值4000-7000亿元,支撑400-500万人的城市规模,从而为关中的率先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小康社会目标起到促进作用。

 

    3.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极大提高渭河纳污和冲沙能力,河流的水环境将有大的改善。河道稀释水量少,水体纳污能力低下,是渭河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渭河纳污能力核定成果,渭河干流年均COD纳污能力为7.5万吨,而现在实际年均入河COD已超过13万吨。据测算,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将年均增加渭河干流水量5.68亿m3,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通过地下水的压采,年均增加渭河水量1.73亿m3;二是通过调整部分支流开发利用方案,年均减少2.5亿m3地表水利用量,大部分汇入渭河干流;三是引汉济渭工程退水,年均1.45亿m3。再加上工业和城镇生活退水,共可增加渭河入黄水量7-9亿m3,对提高渭河纳污能力,改善水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可用水量和河道流量的增加,必将提高河道的冲沙能力,也使得我们有可能有富余的水量,借鉴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的经验,通过水量调度措施制造人造洪峰,可缓解渭河河道泥沙淤积的问题。

 

    4.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减轻环境地质灾害。地下水是关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地表水资源量持续减少和其他原因,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加,年均达到28.28亿m3,最多31.89亿m3。据统计,1986-2005年已累计超采地下水69.60亿m3,年均超采量达4.59亿m3,个别年份超过5亿m3。由于地下水超采,在以沿渭城市为中心,已形成595km2的下降漏斗,在西安等城市形成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灾害,并使地下水潜水水质普遍受到污染,危及近200万人的饮水安全。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关中地区地下水开采实行总量控制,总计将压采地下水4.59亿m3,其中供水范围内渭河沿线城市群压采地下水2.73亿m3,并关停一部分水源井,可以有效的遏制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的一系列环境地质和潜水污染问题。

 

    5.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部分满足城镇人工生态需水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在喝上干净水的同时,要求改善人居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近年来,渭河沿岸的宝鸡、咸阳等城市先后结合河道治理建设了一些城市水面景观,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西安也规划恢复“八水绕长安”的历史面貌。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将为这些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可能。按照引汉济渭水量配置方案,到2020年本工程将直接或通过水量置换增加城镇生态用水2亿多m3,如果再考虑城市中水利用,城镇人工生态需水可基本得到满足。同时,随着渭河水量的增加,渭河流域湿地减少的趋势也将得到一定的遏制,对湿地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实施引汉济渭和改善渭河水环境需要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实施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和改善渭河水环境,是一项服务当前和惠及后代的重大举措,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需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部门紧密配合,各市县共同行动,努力创造良好的支撑条件。

 

    首先是来一个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把渭河水环境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问题,我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举行了生态保护与建设补偿机制研究,与会的有关学者提供了一组数据,是说我国长江流域生态资源的直接经济价值为0.197万亿元,其生态价值为2.1万亿元,两者之比为1:11。这一数据足以说明生态环境的巨大效益。同时,我们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中,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在今后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中,必须转变观念,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水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落实以调水节水、优化配置、水污染防治和提高用水效益为重点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也呼吁各位专家学者能紧紧围绕渭河水环境保护,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希望能从水环境服务功能评估方法、水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支持、水环境税费政策制定、水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政策建立、水环境补偿机制和各部门共同推进水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体制研究等方面,为加强渭河水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支持。

 

    其次是要制定完善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抓好实施。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必将使全省特别是关中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尽管这项工程的实施需要一个过程,但从现在起就需要从规划入手,统一考虑整个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规划的制定要努力体现思路创新,打破以往单纯按工程布局配置水资源的模式,按照流域、区域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要求,结合重大产业布局,实现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关中地区要充分发挥已有工程的作用,构建以引汉济渭工程为骨干、已有重点水源工程为依托,形成贯通关中东西、连接渭河南北的城乡供水配置网络;陕北地区在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的同时,通过增加渭河入黄水量置换的黄河用水指标,积极实施黄河引水,构建城乡供水网络;陕南地区要在因地制宜,加快供水工程建设,满足当地用水需求的同时,加大生态治理力度,确保引水水源安全。要从规划的角度,统筹当地水与调入水,统筹地表水与地下水,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用水,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态用水。要按照《水法》的要求,充分发挥规划对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调节和刚性约束作用,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通过有力的规划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逐步改善渭河水环境。

 

    三是要建立有利于发挥引汉济渭工程生态环境效益的水价形成和运行机制。引汉济渭工程是一项优化全省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准公益的建设项目,其收益和影响范围很大,涉及全省大多数市级行政区,工程开发目标兼顾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而且其效益更多、更长远地反映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因此不仅在工程的建设上要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而且在水价的制定上,要充分考虑引汉济渭准公益型的经济属性,制定相应的水价补偿机制,合理确定其供水价格。同时在水价的制定上要统筹当地水与调入水,核心是水价格的统一管理。要通过调入水价与当地水价、地表水价与地下水价,公共供水水价和自备供水水价的统一管理,促进不同水源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避免由于调入水与当地水价格上的不统一,造成调水工程、调入水源的双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要达到这一目的,实施两部制水价是一个重要手段。实行两部制水价对发挥引汉济渭调水的好处在于:一是规划建设阶段可以通过两部制水价实事求是地确定各地真正的水量需求,科学确定调水规模;二是在工程建成投入运营以后,可以通过两部制水价实现平稳过渡,缩小调入水价与当地水价的差距,促使受水区多用调入水,从而置换渭河超采的地下水、挤占的农业和生态水,达到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是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渭河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主要是资源性和水质性缺水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严格的规划管理、取用水管理、工程布局管理、节水管理和环境管理。因此需要通过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手段,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将其开发总量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今后要按照这一思路,根据各单位、各行业的用水指标和定额,把合理确定的水资源允许开发量分配到各行政区域和各用水户。同时制定和执行用水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对用水进行动态调度管理。同时实行水权分配制度,允许水权流通转让,通过市场手段,推动水资源配置向高效率和高效益领域倾斜。要把流域内污染治理作为确保引汉济渭调水能够充分发挥改善渭河流域水环境的前提,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引汉济渭工程的实施,虽然增大了渭河的水量,提高了渭河水体的纳污能力,但按照目前排入渭河的COD量,渭河在纳污上仍然是“超载”的。同时随着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不有效的加强污染治理,限制入河排污总量,调入水量所增加的纳污能力将很快的被新增的排污量所抵消,渭河水变清,水环境改善的目标将难以实现。这也体现了“先治污,后通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要大力推进渭河流域内节水型社会建设,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农业领域继续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农业。工业领域要重点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城市生活领域要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促进再生水、矿井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最大限度的为水环境的改善提供水资源保障。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
SRC-12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