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张志林作主题发言

2009-10-18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张志林作主题发言

 

 


加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副局长 张志林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陕西的“母亲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经甘肃、宁夏、陕西三省,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黄河。渭河流域总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其中陕西6.71万平方公里, 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一半。渭河干流全长818公里,陕西境内502公里,泾河、洛河是渭河的两条最大的支流。我省渭河流域涉及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延安和榆林七市、 59个县(市、区),流域内总人口2204.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1.2%。渭河流域内集中了全省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积、81%的工业总产值。渭河流域不仅是陕西省经济的主要支柱,而且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渭河流域水土流失现状

 

    渭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据全国第二次遥感调查,省内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8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71.5%。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2.06亿吨,年输入黄河泥沙量达1.6亿吨,占我省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的20%。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黄河下游造成了安全隐患。

 

    1、水土流失,加剧了渭河水质的污染。据环保部门监测资料,渭河常年水流由上世纪六十年代的Ⅲ类水质发展到目前的Ⅴ类水质,渭河的氮、磷浓度已达到中营养化标准的上限。渭河干流宝鸡峡以下河段全部为V类或劣V类水质,既不能喝,也不能用,基本丧失了水的使用功能。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主要载体,在流失水土的同时,也输送大量的面源污染物进入渭河,加重了渭河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据有关监测资料,渭河流域每年流失的2.06亿吨泥沙中,氮、磷、钾等富营养物质含量达160万吨,流域径流产生的COD面源污染物约占30%,产生的氨氮面源污染物约占60%。

 

    2、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地生产力。建国以来,渭河流域每年损失耕地约1700公顷,占到当年新增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8%左右。水土流失在损失耕地的同时,大大降低土地生产力。据调查测算,渭河流域严重水土流失区年均损失土壤耕作层1毫米以上,年损失氮、磷、钾约160万吨,导致农民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亿元。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频繁交替发生的旱、涝灾害,给沿岸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1995年洛河流域遇到双百日大旱,受灾面积90.7万公顷,粮食减产3.9亿公斤。

 

    3、水土流失,降低渭河防洪能力。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河床,导致河床抬高。渭河潼关段自三门峡建库以来,河床淤积抬高5米,现有库区的淤积泥沙已达15.3亿吨,93%的泥沙“只进不出”,形成“拦门沙坝”,洪水下泄不畅,致使黄渭洛三河挟带泥沙大量沉积,在华县、华阴段已形成“地上悬河”,临背差高达2~5米。渭河主槽过洪能力由建库前的5000米3/秒下降至1500米3/秒,防洪能力大幅度下降。“03?8”渭河洪水流量只有3570米3/秒就造成南山支流倒灌、河堤决口,小水酿成大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亿多元。洛河流域下游河床淤高达3米以上,三门峡库区泥沙淤积达50亿吨,在潼关以上形成“翘尾巴”,多次形成小洪水、大灾害,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防洪重点。

 

    4、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关中城市群” 的形象。渭河横贯关中大、中城市,是我省“一线两带”及纺织、电子、石油、化工、医药等密集发展区,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机的象征。所谓“八水绕长安”的奇景,就是长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动记载。可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奇景”未曾再现,而水土流失则呈现出逐步加剧的趋势。目前,西安周边地区、台塬、丘陵植被严重破坏,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周边地区40多条较大的河流,已有一半以上严重污染,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5、水土流失,使渭河水资源严重短缺。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仅有73亿立方米,人均410 立方米,只有全省人均占有量的1/3,不足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水资源的严重短缺,给工农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区域内植被少,涵养功能差,并且缺少沟道拦蓄工程,使得汛期降雨往往造成洪水灾害而得不到涵蓄利用,加重了区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二、渭河流域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渭河是黄河中下游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长期以来,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水灾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给黄河下游造成了安全隐患。开展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已迫在眉睫。

 

    1、加强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减少渭河水患。渭河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泻并淤积到下游河床,使渭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渭河下游地区连年水灾不断。各级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渭河流域的防洪保安,渭河下游的防洪已成了陕西的心腹大患。实施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拦泥蓄水,增加植被,改善生态环境,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渭河下游乃至黄河下游的洪水泥沙压力,减少渭河水患。

 

    2、加强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促进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渭河流域不仅是陕西省经济的主要支柱区和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通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拦蓄径流,减少冲刷,减轻面源污染。进一步改善渭河的水环境,推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强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缓解关中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我省地处西北干旱地区,渭北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还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传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方面对水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行以沟道工程建设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拦蓄坡面径流,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4、加强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陕西是农业大省,渭河流域又是陕西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常年与土地作伴,以务农为生,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开展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仅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而且改善生态条件,美化区域自然环境,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渭河流域水保治理成果及经验

 

    渭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建设工作的地区之一。建国以来,我省渭河流域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坚持不懈的开展植树造林、平田修地、打坝淤地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艰辛的努力。特别是近年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逐年增多,国家先后在渭河流域开展的示范小流域治理、黄河生态、世行贷款、水保国债以及小流域坝系等项目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截止2008年底,我省渭河流域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455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1285.5万亩,营造水保林2382万亩,经济林735万亩,种草730.5万亩,封禁治理312万亩,建成淤地坝3000多座,谷坊2600多座,水窖和涝池13万多眼。在长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当地人民群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沟、坡、梁、峁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草综合治理,植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科学配置,坚持高起步、高标准、高质量治理,注重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2、 坚持基本农田建设不动摇,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近几年来,渭河流域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地形和水资源状况,按照省上提出的实现陕北人均2-3亩,关中1.5亩的基本农田建设目标,在洛河流域调整配置措施,实行林草上山,基本农田下川进沟,坚持就近、就低、靠水、沿边原则,大力发展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沟坝地、川台地等。在渭北塬区大规模进行原面平整,沟边埂建设达到了保塬固沟,原面梯田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群众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

 

    3、 坚持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洛河上游和丘陵沟壑区,大力发展仁用杏、人工种草和畜牧业;在渭北高原沟壑区发展以苹果和花椒为龙头的主导产业;在秦岭北麓发展名优特经济林果和药材,在防治水土流失同时,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

 

    4、 坚持科技和体制创新,实现水保生态建设新飞跃。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机修宽幅梯田、地埂花椒、水坠筑坝等新技术,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科技下乡激励机制,开展水保科技示范园工程、清洁小流域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水保生态建设新飞跃。

 

    5、 坚持预防保护为主,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相继出台《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和“两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一批法规性文件,为依法管理水土保持提供法律依据;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执法体系,建立水保方案报批制度,规费征收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查处一大批违法大案要案;依法划分并公告水土保持防治“三区”,明确了防治重点。

 

    四、渭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渭河流域有4.8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真正达到标准的不足1.5万平方公里,还有3万多平方公里面积需要治理和继续加工提高,特别是秦岭北麓还存在大量坡耕地,渭北沟壑区、洛河中上游荒沟荒坡面积大、植被少,水土流失还十分严重,开展综合治理,任务十分艰巨。纠其原因,一是由于投入的严重不足,治理步伐缓慢;二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流域规划,治理措施单一,布局分散,不能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综合防治功能;三是区域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制约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四是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城镇、道路等生产建设活动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五、水保监测手段落后,缺乏科技支撑。

 

    省上决定对渭河实施综合整治,并提出了三年治污、五年治浑、十五年根治的阶段性目标,要实现渭河综合治理的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一是尽快启动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步伐。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三是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综合治理,一手抓监督执法。四是加强水保监测工作,建立监测网洛体系。

 

    我们围绕渭河流域综合治理,近期重点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编制完成《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我们编制完成了《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施方案》。将近期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北洛河流域重点治理区、泾河流域重点治理区、千河流域重点治理区、秦岭北麓土石山区重点治理区等四个重点区域,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施115个子项目,总投资21.28亿元。其中建设小流域坝系98条,新建3340座,其中骨干坝783座,中小型淤地坝2557座。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在重点保护区建立11个预防保护示范区;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在重点水土流失区建设水土保持监测分站6个,建设水土流失监测站点65个。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9万平方公里。

 

    2、积极开展渭河流域项目前期工作。为了加快渭河流域水保项目的启动实施步伐,2007年7月份,我们就渭河流域水土保持项目前期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部署。完成了四大重点区域的12条小流域坝系项目、20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区及水保监测、预防监督示范工程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2008~2010年三年时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4.7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基本农田1.50万公顷,营造经果林2.20万公顷、水保林4.62万公顷,种草1.51万公顷,实施封禁治理5.64万公顷,兴修生产道路792.00公里,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404处(座),项目投资4.45亿元。实施12条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淤地坝208座,其中骨干坝118座,中小型坝90座,项目投资2.77亿元。建立6个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和35个监测站点,建立5个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示范区、3个监督示范区,项目投资1.5亿元。四个项目总投资约8.7亿元。

 

    3、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从2008年开始,每年从省财政专项资金争取近2000万元投资用于渭河流域治理,目前已开展20多条小流域,12条坝系工程建设,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12座。

 

    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努力,通过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将有效减少泥沙,减轻洪涝旱灾;拦截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渭河流域建设成为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促进渭河流域经济腾飞、社会稳定、环境优美、人民富裕。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0月18日

作者:
SRC-12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