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建设”为主题的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15日在京开幕,中共在执政整整60年前夕召开的这次大会,引发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党员,我最关心四中全会有没有让共产党面貌一新的政改新举措,”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党代会常任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兴友说。
椒江区是中共最早试点党代会常任制的地方,自1988年至今已逾20年。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对此一政改探索予以肯定和认可,进一步提出要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以便为全面推行此一制度提供更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王兴友说,这一制度主要解决了党代会闭幕后党代表因缺乏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形式而“无所作为”的问题,使党代会作为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参与到党委的决策过程中,并加强对党委的监督,有效扩大了党内民主。
海内外舆论分析认为,十七届四中全会可能就党代会常任制、干部财产申报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反腐等重大党建问题做进一步的论述,提出新的举措。
“实际上,这些党内政治改革问题在一些地方早已展开试验和探索,并取得不少成功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助理、研究员陈红太说,“近二十年来,中国乡土政改试验风起云涌,酝酿了中国执政党建设的诸多重大决策。”
这位多年研究基层政改的专家指出,中共十二J大后的政治体制改革,基本上都是基层和地方根据当地出现的问题,有了创新经验,然后受到中央重视,再在其他地方试行,而后根据试行的结果制度政策并决定是否在全国推广。
“这就是中国政改的‘星火燎原’模式。”陈红太说。
中共十七大为加速推进党内民主进程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化举措,包括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任期制、党委会票决制、党委向党代会报告制等,均源自浙江台州、四川雅安、湖北罗田等地试点的成功经验。
江苏高淳等地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进行了公推直选党委书记的试点,落实了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激发了党员的政治热情;基于此,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
“全国各地方、基层政改的强劲动力出乎人们的意料,”陈红太说,“主要原因是发展的压力和问题的推动。”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社会阶层日渐分化,利益、权利诉求日渐多元,推进政改的呼声和需求日高。
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教授蔡霞说,在30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后,进一步推动民主政治改革已是中国的大趋势。
“社会矛盾多了,得靠一种制度来规范,经济引发社会不平衡,需要一个新的平衡机制,这就是民主政治制度。”她说。
陈红太认为,乡土政改为丰富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及其实现形式积累了经验、开拓了共识,“没有地方和基层的政治建设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
不过,政治专家也指出,一些地方和基层的政改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能会“水土不服”。
陈红太指出,“星火燎原”的政改方式,改革的结果代价小但过程成本高。同时,零散的地方或基层实践,与现有制度、观念的冲突大,且易受到变异的“潜规则”的严重限制、阻碍和打击。有的改革往往人治色彩浓厚,而非依靠法治。
总体而言,专家们期望乡土政改试验能走得更远。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说,地方的很多探索都是针对问题、为化解危机而进行,对这种探索创新要鼓励,给予空间,降低风险。
蔡霞认为,能否制度化,是当前地方和基层政改试点面临的最大难题。她希望各地政改中取得的好经验和好做法,能够通过制度化将成果巩固下来,走上持续良性发展之路。
“中共已经打开党内民主化的闸门,如何能够有序引导而不漫堤,就需要通过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构筑有效疏导的渠道,”蔡霞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需要地方和基层继续大胆做一些有益尝试和探索。”
来源:新华社 2009年9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