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要讲话 | 会议报道 | 讲话解读 | 会议交流 | 图片报道 | 特别报道
青海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2009-01-06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提供生态安全保障

青海省水利厅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青海省委、省政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立足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施生态立省战略。这是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希望所在,也为我们更好地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不仅事关青海长远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形成和演变。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青海又是一个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主力军,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划,近年来,我们认真实施“东治西防”的水保工作方略,在东部黄土高原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重点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黄土高原淤地坝坝系工程;在西部环青海湖地区、柴达木经济循环区,以监督执法为重点,加强预防保护力度,积极实施环青海湖流域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南部“三江源”地区,以预防保护为重点、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黄河、长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积极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一、大力实施大示范区建设


    坚持以大流域为骨架,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实施综合治理措施,由点到面,滚动发展,层层推进,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对大通、湟源等县大示范区建设的监测分析,项目区内的土地利用率由50%以下提高到70%以上;水平梯田由治理前占耕地面积的25%增加到50%以上;林草覆盖率由10%增加到30%以上;60%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得以解决。


    二、着力加强淤地坝建设


    把淤地坝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在解决群众饮水困难、交通出行、防洪减灾、改善灌溉、增加坝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得到了项目区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成为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一大亮点工程。如大通县山城景阳小流域,通过坝系建设改变了当地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流域林地面积增加24%,草地面积增加8%,坡耕地面积减少40%。据统计,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使流域内发展蔬菜生产的农户增加30%,有80%以上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近千元。


    三、加快推进生态修复步伐


    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治理为辅的原则,采取封禁管护、围栏封育、划区轮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措施,重点在柴达木地区、环青海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同时联合农林、畜牧等部门积极引进优良畜种,发展舍饲圈养,提高经济效益,积极推广太阳灶、沼气池等“以光能代柴”、“以气代薪”的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工程,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保障。监测结果表明,经过3—5年的封育管护,生态修复区内林草覆盖率由22.52%提高到49.97%,草地覆盖度由20-30%提高到50-60%,单位面积产草量及可食性草分别增加30%和15%,植被覆盖度、土壤蓄水保墒、涵养水源能力大大提高,水土流失明显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依法加强水保预防监督


    积极推进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的全过程管理,把水保“三同时”制度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予以加强。联合省人大、发改委、国土厅、环保局、安监局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强化对水保项目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督促指导建设项目落实相关水保措施,建立督察动态数据库,通报督察结果,加大对违法、违规项目的处罚力度,并在新闻媒体公开曝光,引起了省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重审批、轻管理”的局面,有力促进了建设单位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

 
    五、统筹城乡水保协调发展


    把城镇水土保持摆到重要位置,在加强对城镇开发建设项目水保预防监督的同时,结合城镇防洪、河道治理、蓄水和沿河生态建设,建成了集补水、防洪、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河道公园和亲水乐园,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5处,生态水利建设稳步向前推进。特别是西宁市进一步加大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将南北两山划分为若干小流域,按照谁治理、谁所有的原则,分片承包到省、市各大单位,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治理荒山荒坡的强大合力,取得了可喜成效。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调动企业和个人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大户治理,推进荒山荒坡的治理开发。


    六、认真开展水保宣传教育


    主动邀请新闻媒体进行深度宣传报道,举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青海省水土保持成就展,在西宁长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立青海大学实践教学基地,为中小学生、农牧民群众编制通俗易懂的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读本,使水土保持理念深入各个阶层,使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水保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我省水保生态建设之所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体会有:一是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实现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受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区域地貌、气候、土壤等条件,科学配置综合措施,分区分类开展治理。四是坚持加大监管力度,依法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管理制度,有力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国家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拉动内需的新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寓于资源开发中,将可持续发展融入生态保护之中,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逐步创建人水和谐、山川秀美、可持续发展的高原生态文明环境,使水土保持在生态立省战略中再立新功!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