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城乡居民早日喝上“放心水”
重庆市水利局
2008年,在水利部和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重庆水利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年完成投资85亿元,同比增长20%,“泽渝”中型水库有8座基本建成,20余项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00余座,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特别是在认真总结已往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创新机制,加大工作力度,一年之内解决了300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市饮水安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我市有1341万农村人口面临饮水不安全,占全市农业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水质不达标599.12万人,水量不达标249.83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271.63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220.63万人。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我们把饮水安全建设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了三大措施,加快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一、创新机制,严格奖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一是推行“竞标”,严格兑现奖惩。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全面推行饮水安全建设投入“竞标”机制,将党委政府重视程度、自筹资金落实、年度任务完成、公示制度执行以及前期工作情况等纳入“竞标”要件,真正体现“谁积极、支持谁”。同时,严格兑现奖惩,对任务完成好、工作质量高的区县,增加年度计划指标;凡是经考核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扣减或暂停次年计划指标。
二是实行“三公示”,自觉接受监督。依托市和区县主要媒体,对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内容、投资构成、建设工期、质量要求、行政和技术责任人、水价标准、管理模式、举报电话等内容,全面实行工程开工前、竣工验收前和违规违纪查处后“三公示”制度,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监督。
三是健全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本着“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原则,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推行“舆论宣传、技术准备、建立协会、竞争立项、规范建设、协会管理”的“六步工作法”。建设前明确建设管理主体,明晰工程产权;建设中体现“竞标”;建成后按照“成本+合理利润”确定水价,建立管护机构,确保工程良性运行、群众长久受益。
四是先建后补,加快建设进度。对符合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熟、自筹资金落实、符合开工条件的项目,鼓励区县不等不靠,在市里下达资金计划前,按照相关建设管理办法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提前实施。在竣工公示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关部门抽验合格的项目优先给予补助。通过该办法,我市江北区、南岸区已于2008年提前实现饮水安全“整区销号”。
二、夯实基础,强化措施,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一是倒排工期,夯实前期工作基础。完成了各区县《2008—2012年城乡饮水安全规划》的修编,进一步明确了前期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同时,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让西南市政设计院为日供水100立方米到1万立方米不同规模的自来水厂,分别印制《重庆市城乡供水工程标准施工图集》,极大地提高了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整镇推进”,突出集中供水。为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我市坚持以中心场镇等人口聚集地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一大批跨村、跨乡镇的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整镇整乡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目前,全市共有250余个乡镇实现了饮水安全整镇整乡销号。
三是公开招标,实行专业化施工。全面推行主要材料、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严格选用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坚持执行公开招标制度,择优选择专业化施工队伍,对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采取打捆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四是拓宽思路,确保自筹资金落实到位。我市积极整合财政预算、政府信贷、区县自筹、群众参与、股份合作等资金渠道,全年共落实到位地方配套资金近13亿元,有力地保障了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领导,严格考核,强化饮水安全工作组织保障
一是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人民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市水利局还专门成立了三个饮水安全片区巡查组,加强对饮水安全工程的检查、指导和考核。
二是市委、市政府将饮水安全、重点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城镇堤防等纳入区县党政班子“十一五”任期考核和年度政绩考核中,由市政府督查室进行督促检查,市委组织部牵头进行评分。考核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对排名倒数第一的主要负责同志进行诫勉谈话。
三是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的通知》,对饮水安全工作作出了更加全面的部署。在全市党代会、人代会上明确提出“2012年基本解决全市饮水安全问题”,向全市人民作出郑重承诺。
回顾2008年我市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主要有四点深刻体会。一是必须赢得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强化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加快水利发展作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视察重庆时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把饮水安全作为解民难、惠民生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放在水利工作的突出位置,举全部之力,确保群众实实在在地受益。二是必须超前谋划,扎实做好前期工作。饮水安全工程量大面广,条件各异,必须超前开展规划,合理制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三是必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抓好工程建设与管理。通过“竞标”、“三公示”等制度,有效调动了受益地区党委政府的积极性和群众的自觉参与性,提高了工程透明度,扩大了工程影响力。四是必须坚持规范化管理,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实行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施工和规范化管理,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同时,建立完善工程运行的长效机制,为工程长久发挥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各位领导,重庆的水利工作与各兄弟省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为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全面小康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