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一名“中国水利报社记者”而自豪
浙江记者站 王磊
(二○○九年十一月二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感谢报社领导让我又一次走上中国水利报社新闻宣传工作会议的发言席,只不过,这次上台,非同往常。因为今年8月,我已办妥了退休手续,从9月份起,我就开始拿退休金,按文件要求工作到今年年底办完交接后就可彻底离岗了。说句实话,自从见到文件明白我要提前退休到现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很难准确表达。当接到报社领导让我作会议交流发言时,我开始拒绝了,得知社里还是希望我作个发言时,我不好再推辞,不管怎么样,哪怕只是上台给社领导、给各位同仁们鞠一躬,表示我这么多年来对领导的关怀和各位同仁支持、帮助的一份感激之情,我也得再上一遭呀!
真的,自从领到交流发言的任务至今十多天了,我一直在打腹稿,讲些什么呢?到今年年底,我担任中国水利报社的记者已经16年了,这是我35年多的工作经历中,干得最长的一个职业,也是经历和见识最丰富的一个职业,更是一个备受领导们关注和关怀、帮助的一个职业。10分钟的发言我从何说起又怎样结束才能准确地表达我这16年来的感受、感悟,感激和眷恋呢?
记得1994年,在我走上记者岗位第一年的8月份,就遇上了“9417”号超强台风袭击我省温台等地的突发事件。当时的通讯没有像现在这么发达,水利防汛防台设施也还十分薄弱,台风登陆前一天,狂风暴雨早已把浙东南沿海的电力、通讯设施都摧毁了,所以,省防指除了能得到省气象台的一些报告以外,几乎无法了解当地的实情。8月21日,根据省气象台的报告,17号台风在温州瑞安梅头镇(今温州龙湾区海城街道)登陆,到22日清晨,陆续接到一些地方通过移动通信和应急电信设施发来的报灾报告,省防指估计这次灾情一定很严重,一清早省委、省政府就一边设法派人去离杭城数百公里的浙南沿海作灾情调查,一边决定省领导分头赶赴灾区指导抗灾救灾。但道路不通,温州机场的停机坪在台风暴潮退却后,淤泥有1米多深,铁路、公路全被摧毁,直到22日傍晚,才在温州清出了一块直升机降落场地,把领导们送到那里。因此,我们要去现场是根本不可能的。但采写的新闻也要往水利报社发啊!于是我根据省防指办专家们的分析写了个消息报给了报社,尽管消息只是一块“豆腐干”,但也是我熬了几个晚上的结晶,发出前,我也按程序交有关专家签了字。报社及时发了这条消息,但等5-6天后(当时的《中国水利报》寄到杭州需要4-5天时间)人们看到报纸时,灾情已基本明朗,显然,跟我当初发送稿件时差距很大,专家们的定性是100-300年一遇之灾,可我的报道里只是写了“可能达到20年一遇”。可想而之,我会受到指责,当时的厅长看到报纸后和生气,把我找去批了一通,尽管我强调这是动态消息,但他却说你的消息新华社也引用了,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半年后,厅长谈起此事还是责怪我。我委屈,我难受,我懊丧,我愤恨!不过,慢慢地,我悟明白了,作为一名水利部主管的权威报纸的记者,处理灾情消息时应该掌握的分寸,强调时效性是需要的,但准确比时效更重要,在不完全明了情况之前,千万不能写上定性的词句,以免误导其它媒体和读者,给本行业、本单位工作带来不必要的被动和麻烦。我慢慢想明白这些道理后,真的感觉到了自己作为一名中国水利报社记者肩上的责任!我开始感谢我的老厅长能对我直言不讳地批评了,我也开始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作为一名中国水利报社的记者,在水灾来临前后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我应该干的,是和社会其它媒体有区别的,灾前应该把灾害可能对水利工程和水利人造成的压力公诸于众,灾后把水利工程的抗洪减灾作用及水利人抗洪减灾的事迹以及各地对提高水利设施防范标准的呼声作为自己的笔触重点,这样,20年一遇的洪水也好,300年一遇的也罢,就不会误导社会舆论对水利工程的评价了。
在我16年的记者生涯中,中国水利报社的领导班子几易,记者、编辑们的面孔日新,管理记者站的部门也从通联部改名为记者读者部,但让我感觉到不变的一点是,我始终能够得到他们的信任、鼓励、关怀和帮助,每到报社,虽然陌生,却有一种温暖的亲情。闭上眼睛,华凤仙老书记、陈小江老社长、蒋旭光老社长、李鹰老社长、涂曙明书记、董自刚社长;王经国副社长、张仁杰副社长、周文凤副社长,张卫东副总编、李先明副总编,还有李力主任、胡昌支主任、王丽主任、刘耀祥主任、夏海霞主任,还有《中国水利》杂志的营幼峰主编、邓淑珍主编、韦凤年副主编,还有编辑部、记者读者部的各位老朋友们,特别是孟志康、南志群、潘晓玲等……还有各地记者站的老朋友们,陕西的陈恒基、王辛石,江苏的王铭、缪宜江、张嘉涛、盛家宝,山东的李平,黑龙江的焦立学、刘自武、杨春喜,宁夏的李刚军、张恭,新疆的王丹,广西的刘文光,上海的吴树福,丹江的常怀堂、刘铁军,黄委的郑秀云、王红育……一张张熟悉的脸庞,一个个鲜明的个性,一段段真诚的交往,一次次热情的帮助,让我倍感温暖和亲切,让我倍觉愉悦和依恋!是他们,让我把“中国水利报社记者”这个概念从模糊到清晰,是他们让我从当上一名“中国水利报社记者”后该做什么工作到怎么做,从不解到理解,从被动到主动,从为难到熟练。是“中国水利报社记者”的身份,让我有幸见证了一段中国特别是浙江不寻常的水利发展史,这是我以前近20年的工作经历中都无法相及的!是“中国水利报社记者”特别是浙江记者站记者的身份,让我感悟了作为一名水利新闻工作者的守望精神之重要性!“守望”这个词理解容易,但做起来却真难!它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深入调查,需要承担责任,需要承受委屈,需要牺牲利益,需要创新思路,需要综合的能力,需要说话的勇气!
这里有一段往事与大家分享。2000年11月26日,浙江的东阳、义乌两市分管水利的领导签订了一份供水协议,义乌人花2亿元向东阳人买取其横锦水库每年4999万方原水的取水权。当天晚上,义乌电视台作为领导活动播发了一条简讯报道。事隔半月后我从我厅的政研室潘田民主任那里了解到了这个信息并这件事情的意义,加之我当中国水利报社记者以来对义乌及全省水利情况了解的积累,我决定用通讯的形式采写这件事,介绍这件事对于解决引供水矛盾的意义。当年12月底,我去义乌作了多天的专题采访,回来后又采访了多层次的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翻阅了不少文件、资料,特别是认真学习领会了汪恕诚部长关于水权理论的讲话,我终于在2001年2月初以长篇通讯的形式在《中国水利报》上发表了这篇报道。不过我觉得对于这桩我国第一笔水权交易事件还可进一步扩大影响,于是又联系新华社记者(目前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长三江新闻中心主任)慎海雄和人民日报华东分社编辑部主任陈颂清、浙江日报农村部主任李良(现为报社编委)和浙江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钱江晚报》的记者陈志农,“推销”自己的这篇报道,他们都是新闻行业中的出色人物,非常敏感,都把我的通讯稿进行了重点处理,或联合署名发表,或以我的名义发表,版面处理也很重,都在半个版以上。新华社的通稿后来经统计有28个国内省级媒体原文刊登,有多个国外国家级媒体引用此消息。但到了2002年浙江省评好新闻的时候,同一题材的义乌电视片获得了一等奖并报送全国,下半年传出该报道又获得了中国新闻一等奖!连评奖者自己都感到,义乌台的片子是重做的,但县级台没有播出记录可查,没有证据,而且播出的日子确实是他们在前。而我的送评作品却名落孙山。就连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记者都为我鸣不平,我当时确实也很难过、很无奈,很为我们平面媒体觉得委屈,也很为我们报社当时推选好新闻不考虑记者站作品而伤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忽视了这个被别人抢了去的荣誉,而更为深入地去关注这件事的后续影响,不是为了赢回荣誉,而是真的觉得作为一名中国水利报社记者肩上的责任。相对于责任,这个荣誉对我开展工作并不那么重要,因为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去“守望”中国水权交易的起始发展,没有人能够阻拦我对东阳、义乌供引水交易的跟踪采访和分析,甚至没有人能够写出超越我对这桩供引水交易事件的权威报道。2004年底,这项工程建成,2005年元月6日,义乌市隆重举行了通水典礼,我又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水利报》上作了长篇通讯报道,经过4年的“守望”与分析,我的这篇报道重点不是写这件事,而是写4年来人们对保护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解决缺水问题的认识,写这交易之外的社会影响,写它作为“水权”交易的不成熟之处。后来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告诉我,他们的通稿用了《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我写的报道,重点介绍了这桩交易的“超越交易”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在当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有记者采访这个通水典礼的情况下,还能用大篇幅刊登我的报道,这就是对我的深入采访报道工作本身的一种评价!作为一名中国水利报社记者,我为此感到荣幸!通过此事,又教会了我新的“一招”:作为一名行业报特别是公益性报纸的记者来说,除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等基本条件之外,更要吃得起苦,静得下心,还须宠辱皆忘,唯从使命!
16年了,我们的国家变化巨大,我们的水利事业发展迅捷,我们的媒体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有时觉得自己很老了,干这工作有些干烦了,可有时又觉得自己是一名新兵,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如今,我就要告别记者岗位了,我突然觉得自己还有许多想干的事没有干成,许多想弄清的问题没有弄清,许多想学的知识还未学好。可这是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不管你怎么想都必须平静地面对。在就要离岗的时候,我扪心自问,觉得我还是为自己这个干得最长的记者职业而自豪,尽管自己曾经为这个职业付出过干别的工作所没有付出过的心血,遇到过不少从前没有经历过的苦难、委屈和损失,但这些年来与我得到的关怀、宽容、见识和荣誉相比,那又算得了什么!总的来说,工作着是快乐的,当中国水利报社的记者是快乐的!现在就退休了真是有些舍不得!不过我想,在我今后的生命旅途上,我会把自己永远当作一名“中国水利报社记者”,永远牢记她的神圣职责,永远为水利新闻宣传事业的发展,为和谐水利、和谐社会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我会永远不辱“中国水利报社记者”这个光荣称号的!
感谢各位领导!感谢各位同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