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黄河面向流域
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水利宣传报道
黄河记者站站长 王红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中国水利报社黄河记者站与黄河报社、黄河网站一直以来合署办公,《黄河报》(黄河网、中国水利报社黄河记者站)依托《中国水利报》这一平台为水利新闻宣传事业做好服务,同时通过《黄河报》(网)对治黄工作进行宣传报道。2009年,我们黄河记者站在中国水利报社和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领导下,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做好新时期、新阶段水利新闻宣传工作。现将我站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汇报如下,不足之处请批评和指正。
一、努力发挥记者站作用,为水利新闻宣传事业服好务
我站始终以“围绕国家和水利部治水方针及治黄工作重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舆论战线的宣传报道功能为国家水利事业做出贡献”作为立站之本。2009年,我们注重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将陈雷部长8月13日在中国水利报社干部职工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到的实际工作中,指导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我站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着力宣传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为水利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治黄事业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记者站积极发挥作用,围绕治黄中心工作和重大活动,通过《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网及时对黄河流域防汛抗旱、引黄供水、水资源统一管理、标准化堤防建设等进行宣传报道。2009年,由我站记者采写的《水资源革命静悄悄》《淤地坝里好播种》等作品获得水利报社好新闻奖。我站积极配合中国水利报社做好治黄宣传报道工作,在黄河流域初春的抗旱、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等宣传报道中,不仅完成了自身承担的《黄河报》的宣传报道工作,同时还圆满完成了中国水利报社交办的报道任务。
为做好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黄河治理成就的宣传报道工作,我站在提前做好宣传报道策划的基础上,要求记者积极采写稿件,支持水利报社办好相关纪念专栏、专刊,并依托《黄河报》的通联队伍为《中国水利报》组织高质量的稿件。在接到水利报社有关集中采访报道的通知后,我们迅速向黄委领导汇报,并与水利报社领导及时沟通,商讨采访主题、内容和线路,给受访单位反馈信息,让其做好充分准备,提前在沿黄村庄百姓中寻找采访对象,为获取第一手采访材料做好准备。在中国水利报社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型集中报道工作中,我站克服诸多困难,按时完成了报社的组稿任务,提供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的综合报道《安澜裕国 造福中华 彪炳史册》,使国庆专刊3个治黄专版如期刊出。
二、立足黄河,做好治黄重大活动宣传报道工作
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近年来黄委对黄河的治理和管理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也提出许多新的治河理念,为治黄新闻宣传报道提供了丰富的源泉。《黄河报》、黄河网发挥行业媒体的专业优势,紧紧围绕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维持河流健康生命治河新理念,牢牢把握主题,集中力量对治黄重大活动做好新闻宣传,先后开展了庆祝新中国建国60年治黄成就、黄河第九次调水调沙、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标准化堤防建设、黄河防汛抗旱、纪念黄河统一调水10周年等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
在人民治黄重大宣传报道活动中,《黄河报》(网)注重新闻策划,重视独家权威信息与原创新闻报道,在拓展报道空间,挖掘报道深度上下工夫,保持了《黄河报》(网)的传统优势,突出了治黄宣传的品牌和特色,也提高了《黄河报》(网)的宣传辐射力,《人民日报》、新华社、《大河报》等中央及流域省区媒体直接采用或转载编发《黄河报》(网)新闻的数量都有所增加。
黄委在今年第九次调水调沙工作中,提出了“生态调水、下游全线过流4000立方米每秒”的新目标。为了充分做好宣传报道,我们《黄河报》(网)提前做好宣传方案,明确了宣传主题、目标和方式,落实了黄河报社具体刊发计划、黄河网宣传计划和宣传报道的采编分工。按照宣传报道策划方案,黄河报社派出多路文字、摄影记者分赴黄河中游水库、水文站,黄河下游各工作站和扰沙现场及黄河入海口地区黄河湿地进行采访,并调动记者站和通联组织的记者和通讯员通力协作,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大河,再现了调水调沙的全过程。
三、发挥报网一体化优势,提高治黄宣传传播效果
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信息快速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黄河网作为黄委综合门户网站,与黄河报社合署办公,使《黄河报》(网)能够充分发挥报网一体化的优势。在治黄新闻宣传中,治黄新闻第一时间通过黄河网权威发布,重大活动报、网及时联动,跟进宣传,确保了治黄新闻宣传的时效性。《黄河报》(网)还依托网络强大的信息整合作用,加大了利用网站进行专题宣传的力度,提高了新闻宣传的深度和全面性,2009年陆续推出了《2009引黄济津济淀》《黄河连续实现十年不断流》等报道专题15个。对重大专题采取超常处理方式,在重要位置重点推介,如庆祝新中国建国60年治黄成就专题和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专题宣传就放在黄河网首页第一屏突出位置并套红处理,提高了专题的吸引力和关注度。黄河网还借助黄河报社的采编力量,增加了信息发布数量,所发布信息大部分为第一时间发布的治黄新闻,也提高了黄河网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截至今年10月底,已发布信息近1万条,其中自主采编刊发5000余条。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宣传报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报网一体化优势,在会场设置黄河网的工作平台,现场进行新闻制作和发布,确保黄河网新闻发布的时效性。同时,《黄河报》对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的全方位报道,也为黄河网提供了丰富的新闻。我们还利用网络优势,开辟了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专题栏目,专题包括领导致辞、直通论坛、图说论坛、高端访问、观点集纳、视讯网络、论坛介绍、历届回顾等,为全方位了解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提供了平台。《黄河报》连续两期刊发了八个版,内容包括论坛新闻、论坛快报、人物专访、大会侧记、评论文章等,《黄河报》、黄河网展示了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的全貌。在这次大型宣传报道活动中,我站与水利报社密切配合,超前策划,仅报道策划方案就起草了一万多字,列出了每一项重点报道任务,筛选出了专访人物,提前设置了刊发计划。由于策划详尽,报道全面、生动、及时,圆满完成了各项采访任务。仅《黄河报》和黄河网在专题报道期间就刊发各种稿件70余篇,图片数百幅。
四、强化舆论引导,做好重大新闻的深度报道
不断提高治黄宣传的专业性,凸显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是我们记者站和《黄河报》、黄河网长期追求的目标。为此,《黄河报》开辟了《新闻视点》栏目,对黄河流域发生的重要水事进行深入采访报道。济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荣获“鲁班奖”时,我们推出了《聚焦金像》深度报道专题栏目,此后,撰写了《千里长堤竞争秀》等深度报道文章。黄河设计公司2009年获得我国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全国能够拿到这个最高资质的设计单位也就50家左右,我们及时推出了《五十强的背后与未来》专栏,先后刊发了《厚重黄河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精神高地 风口浪尖中托起》等20多篇深度报道文章。
2009年年初,黄河流域部分省区相继发生冬春连旱,黄河流域旱情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也为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带来压力,《黄河报》(网)对黄河防总关于抗旱的部署和行动进行了及时报道。为了全面透视黄河防总支援流域抗旱情况,《黄河报》(网)先后推出《力抵肆虐旱魔水利拯救民生》《旱魃考验 见证责任与从容》《抗旱突围:博弈和出路》等多篇深度报道,使公众对黄河流域抗旱情况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为黄河水量调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加大流域水利宣传力度,提高《黄河报》(网)的品牌影响力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与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关系紧密相连。一年来,《黄河报》(网)始终关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流域重要水事新闻报道力度,增加了报道量,开设了流域专版,把视野和关注焦点对准黄河与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拓宽了报道面和传播领域。
2008年水利部提出在全国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为了做好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工作,黄河报社和黄河网站与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建立了西北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协作机制。2009年,《黄河报》(网)派出多名记者对晋、陕、内蒙古、青、甘、宁六省(自治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了实地深入采访,并组织举办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国策宣传通讯员培训班,建立起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国策宣传通联组织网络。7月4日,《黄河报·生态周刊》正式创刊,开设了生态视界、绿色时评、图说地理、管理者说、县市之声等栏目,密切关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为流域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工作做好服务,目前已出版了18期。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协作机制的创立赢得了流域上下的广泛支持,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也得到了水利部水保司的肯定。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报社长期关注黄河文化,《黄河报》文化版先后组织刊发了《百年中山桥》《黄河与铁门关》等反映黄河流域文化的重头文章。今后,《黄河报》将以黄河文化为依托,努力办好《黄河文化》这一品牌版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贡献。
各位同仁,一年来,我们黄河报社和记者站在水利新闻宣传工作中锐意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与水利部、黄委和水利报社领导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在当前我国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黄河报》(网)和记者站自身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也希望中国水利报社和全国水利同行特别是黄河流域各省区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黄河报》(网)的工作,加强协作,共同发展,争作贡献。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