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复制]中国水利报国庆系列特稿之七:与世界和谐脉动
——新中国成立60年水利国际合作综述

2009-09-24

  提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水利对外合作,循着“引进来、走出去”这条路径,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一起脉动,为中国水利,为世界解决水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成就速览:

  ●水利部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利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40多个国家的水利机构和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了中日、中韩、中荷等10多个双边固定合作交流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利利用外资70多亿美元,加快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27个国家开展了水利援外,完成水利、电力成套项目92项。中国共向项目提供贷款约17.87亿元。
  ●“948”计划实施以来,水利部先后从美、日、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800多项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仪器。同时,在水利建设和管理项目中引进国际专家近千人次,6人获国家友谊奖;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近万人次。
  ●我国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委员会和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中,均曾正式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40多个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中发挥作用和影响,中国还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组建了小水电、泥沙等国际中心。
  ●水利咨询和施工企业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了众多水利水电项目的技术咨询和工程建设任务。

  水是一条感情纽带,将世界紧紧相连。

  今年3月16—22日,世界各地的3万多名代表,相聚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尔,参加第五届世界水论坛,共商解决世界水问题之道。

  19日到22日,短短几天,水利部部长陈雷,7次出席会议,6次作主旨发言,会见10多位与会政要,留下了忙碌的身影,展现了中国水利的风采,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赞誉。

  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称赞:“中国的参与,使本届论坛获得了圆满成功。”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水利对外合作,循着“引进来、走出去”这条路径,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一起脉动,为中国水利,为世界解决水问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水利援外,给受援国人民送去了福祉,奠定了日后中国水电施工企业走向世界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水利事业开启了新的一页,中国水利对外合作由此起步。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成长,成千上万名苏联专家,来到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苏联援华10年间,华夏大地上,留下了苏联水利专家的身影。

  1953年,应中方要求,根治黄河被纳入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1954年1月,由7名专家组成的苏联专家组来华。同年2月到6月,两国专家120余人,行程1.2万余公里,对黄河进行现场查勘。1954年4月成立的黄河规划委员会,在苏联专家组帮助下,到了10月,就提出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

  几乎与苏联水利援华同步,遵照国家安排,由水电部具体负责,水利援外工作开始了。从1955年水电系统首度承担国家援外任务开始,这项工作历经4个阶段,几经政策调整,一直持续了40多年。

  据统计,从1955年到2001年,水利援外46年间,在27个国家,完成水利、电力成套项目92项。其中,兴建水利项目22项;兴建电站50座,总装机178.98万千瓦;修建变电工程20项,线路总长达2833公里。中国为这些项目提供贷款17.87亿元。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经理陆国俊告诉记者,水利援外,为受援国人民送去了福祉。那一座座电站,为受援国提供了电力,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刚果(布)的布昂扎水电站,年均发电4.4亿千瓦时,成为该国的“摇钱树”。中国援建的水电站,结束了一些非洲国家没有电的历史。为15个国家援建的22个水利项目,灌溉农田330万亩,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当地人民收入。目前,绝大多数中国援建工程仍在正常运行,发挥着效益。

  历史不会忘记,水利援外支持了受援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增进了中国和受援国人民间的友谊,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直到今天,这些影响依然存在。水利援外,给中国水利带来了一股清新气息,对中国水利发展与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曾见证这项工作的原水利部外事司司长杨定原感慨地说:“援外不仅促进了中国水利科技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涉外人才。”40多年间,水电系统先后有近2万人到国外执行援外任务。改革开放后,他们成为水利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在引进外资、引进承包机制、开拓对外承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利援外成为中国水利企业“走出去”的铺路石,为日后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承包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1983年,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成立后,仅仅半年,就进入国际承包市场,与原受援国签订承包项目,此后,该公司国际承包业务逐年扩大。

  引进外资,建立机制,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984年,伴着改革开放大潮,云南鲁布革水电站率先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对引水系统工程实行国际招标及合同管理,通过投标竞争,引进了国外承包商,成为水利对外开放的一个标志。

  鲁布革工程带来的冲击波,影响是巨大的。从1985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大型水电项目建设,纷纷采用并不断完善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建设监理制,在工期、质量、造价控制方面,成效显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利用世行贷款,开展国际招标,引入菲迪克条款,与50多个国家的建设者合作,中国水利第一次全方位地与国际接轨。技术在这里交流,管理在这里融合,文化在这里碰撞。接轨与撞击,改革与创新,成为当时改革开放的一种经典现象。特别是由中国人创造的“OTFF”模式,深受世行官员称道。

  2001年12月,小浪底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取得了工期提前、质量优良、投资受控、20万移民妥善安置的丰硕成果。对此,两院院士潘家铮深有感触地说:“一方面,小浪底在建设中,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又进行创新,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水利工程建设路子,取得了‘满堂红’的效益。实践证明,小浪底建设之路是对的。”

  1999年,国家颁布了招标投标法,竞争机制由此走上法制化轨道。

  就在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的1994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实施。这个项目实施10年,利用世行贷款3亿美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减少了入黄泥沙,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被世行誉为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

  资料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初华北平原水利灌溉项目开始,水利利用外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接受国外无偿援助,到利用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再到使用多个国家的政府贷款、混合贷款和出口信贷,不断发展;利用外资范围,几乎扩展到水利行业所有业务领域,覆盖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副司长刘志广说,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利用外资70多亿美元。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了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建设监理与合同管理等机制的建立,加快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理念,为中国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动力

  改革开放,打开了水利人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水利对外合作工作,在引进外资的同时,更加注重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

  1994年8月,中央决定,“九五”期间,安排1亿美元,引进1000项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这就是著名的“948”计划。1996年,水利部“948”计划实施,一场有组织、有计划、全方位、多层次的水利技术引进,从此拉开大幕。

  计划实施以来,水利部先后从美、日和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80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设备和仪器,涉及水利工作各个领域。

  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次创新,“948”计划大大提高了我国水利科技整体水平,促进了水利科技跨越式发展,为我国水利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948”计划点燃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淮河,由淮委实施完成的“948”项目“混凝土砌块护堤技术”,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无绳索连接开孔垂直连锁技术国际领先,在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同时,我们采取“市场换技术”的办法,结合水利工程建设,成功将先进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转移到我国。三峡工程70万千瓦水轮机组国产化战略的成功实施,使我国水电重大装备制造业跨入自主设计、制造世界最大水电机组的新时代。可以说,水利行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有力地推进了中国水利科技进步。

  借助实施国外贷款项目,通过“派出去,请进来”,中国水利行业培养了一大批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显著提高了国内咨询机构的技术咨询能力,培养和锻炼了大批涉外工作人才,增强了水利水电施工企业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竞争的能力。

  1992年,我国借助世行贷款发展灌溉项目,引进了参与式管理这一理念和方法。如今,用水户参与管理已在我国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实施接近尾声的中英水资源需求管理项目,引进国际水资源管理新理念,采用8个国际上先进的水资源管理工具,在石羊河和大凌河流域开展案例研究,促进了流域综合管理和需水管理,推动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结合水利建设和管理项目,中国水利引进国际专家近千人次,其中6人获国家友谊奖;通过各种国际渠道,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近万人次,涌现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资金、技术、人才、理念引进的新格局,为中国水利发展与改革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引进来,走出去,两个轮子一起转,中国水利全面登上国际舞台

  近些年,中国水利成就世界瞩目,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表达了与中国水利交流合作的强烈意愿。中国水利,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正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水利部已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水利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40多个国家水利机构和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了中日、中韩、中荷、中瑞(士)等10多个双边固定合作交流机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水论坛,是当今最为重要的国际水舞台。自世界水论坛举办以来,水利部原部长汪恕诚率团,先后出席了三届世界水论坛。今年3月,陈雷部长率团出席了第五届世界水论坛。让中国水利人自豪的是,在几届水论坛和部长级会议中,两位部长应邀多次作重要发言。中国水利建设成就、治水理念、政治意愿,为世界治水树立了标杆,提振了信心;中国治水主张,为国际社会弥合分歧、共同解决水问题,找到了支点,受到国际社会称道;中国水利专家活跃在各个会场,介绍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水利人的风采。

  越来越多的中国水利人走到国外,开展合作交流;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专家成了我们的座上客。中国承办联合国秘书长水与卫生顾问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承办水土保持、大坝、灌排等国际大会,发起并定期举办长江论坛、黄河国际论坛,举办其他学术性国际会议,均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中国在国际大坝委员会、国际灌排委员会和国际水文计划政府间理事会中,均正式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40多个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中发挥作用和影响,中国还与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组建了小水电、泥沙等国际中心。

  1994年12月,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国际小水电中心成立,成为第一个总部设在我国的国际组织,成为水利行业直接面向国际的重要平台。国际小水电中心成立以来,按照“国际化、公益性、东道国”的发展方针,在深化南南合作、发展小水电、推动中国水利走向国际舞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中心在推动小水电国际合作的同时,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今年7月29日,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走过25年历程。25年来,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第一个涉水二类中心、我国水利行业第一个国际中心,开展了大量国内外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研究咨询及搭建信息平台等活动,推动了世界各国在泥沙领域的科技合作与知识共享,促进了全球泥沙领域的技术进步,已发展成为专业实力强、合作信誉好、世界影响大的国际知名机构,奠定了在全球泥沙领域的主导地位,被誉为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合作的典范。

  与此同时,我国水电施工企业纷纷走向国际市场。8月18日下午,苏丹总统巴希尔第五次视察麦洛维大坝工程建设工地,对工程质量表示满意。这座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联合承建的工程,是苏丹乃至非洲目前在建的最大水电项目,经过6年多风雨,工程已近完工,多次受到苏丹方面高度肯定,为中国水电施工企业开拓苏丹市场乃至非洲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总经理陆国俊说,半个世纪过去,中水电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了足迹,中水电人的汗水滴洒在700多个工程项目工地。中水电公司将努力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走出去”战略,为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作出新贡献。

  近些年,水利咨询和施工企业积极贯彻“走出去”战略,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承担了众多水利水电项目的技术咨询和工程建设任务,在国际市场中赢得了良好信誉。

  在新中国迎来60华诞之际,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司长高波深情地说:“引进来,走出去,是中国水利国际合作工作的永恒主题。当今,解决世界水问题,中外需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中国水利既要吸取国外治水成果,解决好自己的水问题,同时也愿意与外国同行一道,分享中国治水经验,共同破解治水难题。”

  历经60年风雨,走过60年辉煌。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水利对外合作之路在不断延伸,前行的脚步将更加坚实。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24日

作者:高立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