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复制]中国水利报国庆系列特稿之六:良性运行 升级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综述

2009-09-22

  提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水利事业快速发展,各项改革深入推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良性运行机制建设稳步推进,运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在水利事业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成就速览:

  ●经过60年来的发展,水利工程调度已经广泛应用了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装置。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手段与时俱进,飞速发展。
  ●自2000年以来,中央已累计安排376亿元专项资金,对5407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完成分类定性的水管单位11360个,落实公益性工程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资金126亿元,一个“横向三类”、“纵向四级”、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已经形成。

  2009年8月12日,在黄河水量调度中心宽大的数字显示屏上,显示出413立方米每秒的绿色数字。这是千里之外的山东利津水文站即时传输过来的实地监测数据。这个绿色数据,是黄河实现连续10年不断流的标志,也反映了黄河干流上众多控制工程和引黄工程统一调度的成果。

  快捷、准确、安全、高效的现代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正在改变着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水利工程体系为依托,有效地保障我国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

走过曲折 追求发展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国家着手组建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建立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在此期间,水利部成立了工程管理局,负责全国水利工程的行业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各地水利工程管理业务的开展。第二阶段是“大跃进”到“十年动乱”时期。1958年“大跃进”时期,“重建轻管”思想迅速蔓延,加之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困难,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出现低潮。“文化大革命”时期,水利管理机构被撤销,技术人员被下放,大批技术资料、技术档案被销毁,管理制度被废止,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遭到严重破坏。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央制定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水管单位在保证工程安全运行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自身的水土资源优势开展水利多种经营,补充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管理费用不足。

  经过60年的风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逐步加强,在工程安全管理、运行管理、技术管理、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强水利工程的安全管理,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水库大坝管理通则》《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全国大中型水利工程组成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小型工程正逐步组建管理机构或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建立并落实了工程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主管部门及管理单位责任制,基本建成了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落到了实处。60年来,水库垮坝及人员伤亡事故逐年下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库年均溃坝率已低于世界公认的0.2‰水平。

  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更是捷报频传。黄河调水调沙以及黑河、塔里木河调水谱写了“一曲绿色的颂歌”;淮河在应对2003年、2007年大水中,科学调度水库、堤防、蓄滞洪区,洪灾损失降到最低;珠江联合运用岩滩、大化等大型水库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应急调水,压咸补淡,保障了珠海、澳门等地的供水安全;潘家口、密云水库科学调蓄,有效缓解了京津地区水资源紧张局面;丰满、尼尔基水库应急调度,在应对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市优化水利工程调度,保障了2008年奥运会的供水安全。

建管并重 比翼齐飞

  建设和运行管理向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没有水利建设,水管单位就失去了运行管理的对象;同样,如果建成的工程管理不好、不能正常运行,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水利部正确指导下,各地、各级水利部门,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初步走出了一条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的发展之路。

  病险水库一直是悬在百姓头上的“一盆水”。“十五个水库七个干、八个漏,二十四个断面没打够,烟囱(放水塔)修在坝后头。”这段曾流传于陕西省宝鸡市农村的顺口溜,形象反映了我国水库建设一度先天不足、后天缺乏维修管理的状况。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度重视病险水库的维修管理,在全国展开了长时间、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中央已累计安排376亿元专项资金,对5407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投入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经过加固的病险水库由悬在老百姓头顶上的“定时炸弹”变成了保障生产生活的“定心丸”。

  无私奉献是水利行业的优良传统,为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高效运行,广大水管单位职工默默地奉献着,特别是基层水管单位职工,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水管站的”,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臃肿、经费短缺、管理粗放,不仅严重影响着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而且挫伤了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着水管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为此,水利部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实施水管体制改革。国务院于2002年9月转发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04年,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在成功开展改革试点之后向全国推开,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完成分类定性的水管单位11360个,国有水管单位精简率达12%,一个“横向三类”(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纵向四级”(中央、省、市、县)、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框架已经形成。全国共落实公益性工程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两项经费”126亿元,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行了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管”“养”更加规范。通过一系列改革,理顺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畅通了经费渠道,推进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健全了各项制度,提高了队伍素质,进一步使水利奉献精神发扬光大,开创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新局面。

与时俱进 升级发展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管理机构体系,是保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和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的组织保证。早在1953年召开的全国水利会议上,加强工程管理机构就被列入正式日程,以水利部成立工程管理局为开端,我国的水利管理机构从无到有,并逐步建立健全。1978年以前,我国的大江大河只有长江、黄河、淮河三个流域管理机构,从1979年开始,又增加了珠江、海河、松花江辽河和太湖等流域管理机构。这些水利部派出机构除了流域规划和重点工程建设之外,流域水利工程体系统一调度管理和重点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也被列为其重要职能。同时,继水利部成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之后,各地也成立了省级水库大坝安全管理中心,全国大中型水利工程组成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小型工程正逐步组建管理机构或落实专职管理人员,地方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包括区乡水利管理站、乡村管水员,也逐步得到建立健全。目前,在全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锤炼出一支以人为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队伍。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逐步提高,技术手段也与时俱进,飞速发展。经过60年的发展,以计算机及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系统和自动化装置在水利调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03年、2007年的淮河大水,让人们对水利工程科学调度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应对2007年大水中,水利部门通过科学调度上游水库拦洪、提早启用下游入江入海水道泄洪、相机运用中游行蓄洪区蓄洪,确保了淮河干流堤防无一决口,确保了洪水没有造成一人死亡,最大限度减轻了灾害损失。

  水利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水利部党组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提出“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并将水利信息化列为2010年水利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自2002年以来,水利部通过试点建设,开发了水情监测管理、工情管理、水费计收管理、大型灌区用水管理以及信息服务与办公自动化等专业应用软件,优化了水量调配,提高了灌溉效率,降低了供水成本,使灌区的管理效能与决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近年,各地水利部门注重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规范化、现代化。黄委提出了“数字建管”的管理理念,特别是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的建设,大幅度提高了反应能力和决策水平。快捷、准确、高效的数字化调度系统,可以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涵闸进行实时控制,大大增强了化解断流风险的控制能力,让黄河调水更加从容。

  新中国60年,水利从重建轻管到建管并重,实现了理念的升华。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也为这种理念注入了新的动力。水利这一古老的行业在新的历史时期,正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指导,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水利运行管理改革,探索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体制和机制。
作者:苏冠群 杨飞 赵洪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