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复制]历史的见证—治水兴水与富民安邦强国

2009-09-27

历史的见证——治水兴水与富民安邦强国
张 岳
(水利部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
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新中国水利始终遵循党中央、国务院治水兴水方针,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指导治水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成功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水情的水利科学发展道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把治水兴水放在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治国兴邦和富民强国的大事来抓,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对我国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首届政协会议就将兴修水利、防洪防旱等水利事业规定在共同纲领中。并指出水利建设,是经济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治水方略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蓄泄兼筹”“统筹兼顾”“除害与兴利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方针,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领导和组织全国人民对大江大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治水思路和方向上,要求从全流域着眼,摸清水情;从流域规划入手,综合利用,统筹安排,注重根除水害与灌溉、发电、航运的有机结合,强调防洪防旱的有机结合,区别轻重缓急,实现当前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有机结合,这些方略和思路,成为我国治水兴水长期坚持的主导思想。
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制定了水利建设的宏伟蓝图。早在1952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提出了南水北调划时代的战略构思。1953年,明确提出了兴建三峡水库;1956年,毛泽东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设想诗篇;1958年初亲自主持中央南宁会议和成都中央工作会议上,都认真讨论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与长江流域规划的报告》。随后原水电部提出了以南水(主要是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的即将江、淮、河、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和使松、辽各流域形成相互联系的水利系统的规划设想,制定了根治全国水患和水利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自然和治水的关系,提出了水是宝贵的资源,要讲求经济用水的理念。水利法制与水利建设一直相辅相成,共同推进水利事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移民的安置工作。把水土保持作为江河治本的重要手段,予以高度重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5年、1957年、1958年,国务院连续召开了三次水土保持工作会议。1955年,国家强调科学研究工作十分重要,加强了水利科学研究工作。1957年,国务院发出指示要消灭血吸虫病。1961年,国家批转了农业部、水利部《关于加强水利管理工作的十条意见》。1964年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农业战线学习大寨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965年,国务院批转了《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1969年国家及时地制定了保护小水电的政策,大大推动了小水电不断向前发展等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关怀下,从治水和兴水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水利对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系。当时形成一种共识,水利一定要办,但办法一定要改。对水利方针进行了调整:“搞好续建配套,加强经营管理,狠抓工程实效;抓紧基础工作,提高科学水平,为今后发展做好准备”。在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下,上世纪80年代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通过了论证并在90年代进行建设,2003年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全面开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水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2年,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发展小水电,指出“中央、国务院给个政策,群众、国家都得利。这就是搞活,就是解放思想”。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开发性移民这个办法好,可以在库区建工厂”。1985年,小平同志再次指出:“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100万移民也有办法安置,可以发展乡镇企业,也可以搞第三产业,还可以发展旅游”。1984年原水电部为解决水库库区移民工作遗留问题,首次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和办法。198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水库移民问题。1986年,农业后劲不足问题开始显露,邓小平同志明确提醒和告诫我们,今后要么不出现问题,要出问题可能就出在农业上。对此,当时农口的五个部门向中央提出《关于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八项建议》,中央原则同意,并在资金和物资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水利相应得到了加强。
为适应农村改革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对水利工作的指示精神,1986、1987两年,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工作的10项工作和8项政策措施。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这两次会议并将会议纪要批转全国各地,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发展农村水利,增强农业后劲,建立劳动积累工制度,从六个方面增加水利投入。这两次会议使农村水利建设出现了新的转机,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30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党中央明确指出,中国水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水的问题的严重性。各级领导部门,尤其是经济、科技领导部门,应该把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治理污水和开发新水源放在不次于粮食、能源的重要位置上,并列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以实施,以逐步扭转目前水资源危机的严重状况。
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国家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把“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基本国策。水利部据此提出了“科教兴水”战略,并自1995年起开展了多项水利重大科技攻关活动,进一步推动着我国水利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走向社会、走向治水实践。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颁施,标志着我国开始走上依法治水新里程。
1990年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得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应该未雨绸缪”。当时中央明确,宁肯少上一些工业和其他项目也要把水利搞上去。特别是1990年,中央领导首次提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1991年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要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作为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各级党政领导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大兴水利。这是百年大计,一定要认真办好。”。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正式提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强能源、交通、通信、重要原材料和水利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对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实行适度的投资倾斜政策”。1991年11月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决定中正式确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兴修水利是治国安邦的百年大计”。明确要求90年代要加快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办成几件大事。这次全会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最全面阐述了水利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各项政策措施,水利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93年,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水利部党组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了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目标,首次制定了《90年代中国水利改革与发展纲要》。1994年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们对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对加强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够,对水利还缺乏象能源、交通那样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政策,措施还不够得力,投入也偏少”。根据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指示,原国家计委会同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开展了 研究制定水利产业政策的工作。1994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作为奋斗目标之一。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水利列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把节水排在资源节约的首位。对今后15年明确要求“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设,使之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制定国家中长期计划中,明确要求:“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领域,都必须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千方百计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消耗”。1996年,江泽民同志强调:“水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支持水利建设,为水利事业做出贡献。”。1997年国务院印发《水利产业政策》,再次确立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明确指出:国家实行优先发展水利产业的政策。建立和完善中央与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及使用管理办法。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短缺越来越成为我国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要增强全民族的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把兴修水利这件安民兴邦的大事抓好”。要“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推广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力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并在1998年大水汛后,中央下发15号文件,及时对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加固堤防,疏浚河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的32字政策措施。并明确提出,治水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对西部进行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水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水利部、国家计委联合印发了《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治水方针,即“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五中全会《建议》对水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五中全会《建议》是推进21世纪水利建设具有战略高度指导性的行动纲领和战略部署。2002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后正式施行。2002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于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3月12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这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水利部及时遵照党中央的部署,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治水思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2005年,十六届五次全会,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更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导向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一主线,要求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2006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是按照中央建议,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编制。为此,水利部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和水资源利用方式,不断寻求一个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合理限度,使水利基础设施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尽可能保障用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支撑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安全。2007年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要求“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中央领导明确指示,防治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水利部及时提出“发展水利,改善民生”的思路,把民生水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要求各地要做好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各项水利工作,这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2008年,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劲。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集中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水源工程建设,力争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2010年底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提出五年内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新中国水利60年的实践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战略设想,在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懈努力下,基本上得到实现,这是新中国60年举世嘱目、不可磨灭的辉煌成就。中国的历史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定、民富国强,以及现代化建设都必须治水兴水。实践证明,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60年来,水利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大计,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泰民安、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粮食安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新中国60年水利的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充分体现了水利事业具有中国特色,充分彰显了中华水魂和水韵的力量,而且为世界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让人看到了中国水利的未来,这就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2008年,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可耕地占全世界可耕地的比率不到7%,可更新水资源量只占6%,却要养育占世界人口比率21%的13亿以上人口的粮食安全供给问题,粮食基本实现自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年平均1%的用水低增长,支持了年平均9.88%%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世界平均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创造了高于世界平均3倍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连续近20年的农田灌溉用水量的零增长,扩大灌溉面积近1.5亿亩,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65%,人均产粮增长22.5%。我国在世界经济的地位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一直在提升,这是举世公认的成就,水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为了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开拓前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不断谱写水利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不懈奋斗。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9月27日
作者:张 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