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携手应对自然灾害

2009-03-22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携手应对自然灾害

——在水与灾害部长级圆桌会上的发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部长  陈雷
(2009年3月21 日)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水与灾害”圆桌会议,并向各位部长和同行介绍特大自然灾害与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特别分会的成果。首先,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对世界水论坛组委会和圆桌会议主办方的精心组织和辛勤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近年来,全球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洪水、干旱、飓风、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次世界水论坛专门设立“特大自然灾害与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特别分会,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研究对策,充分显示了国际社会对特大自然灾害和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的高度重视,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高度赞誉。
    这次特别分会由中国水利部牵头组织,韩国、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美国、荷兰、国际大坝委员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协办,共有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荷兰、墨西哥、美国和中国等7个国家的部长出席会议并做主旨发言,约200名各国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大家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特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以及需要共同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了广泛共识,提出了合作意见和建议,取得了丰硕成果。
    特别分会认为,做好防御特大自然灾害工作,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特大自然灾害屡有发生,造成巨大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2002年欧洲大洪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缅甸强热带风暴等,都给世人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在人口激增、城市化进程加快等背景下,当代社会面对特大灾害的脆弱性日趋显现,提高安全保障水平的难度越来越大。水利基础设施是人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一旦遭遇特大自然灾害,水利基础设施自身也可能成为被损毁的对象,其安全保障与风险管理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世界各地灾害风险特性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也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防御特大自然灾害,加强水利设施风险管理,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特别分会认为,防御特大自然灾害,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需要进一步强化综合措施。一是完善防灾减灾法规体系。依法实施防灾减灾和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协调各方权益,维护整体利益,规范减灾行为。二是健全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强化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健全水利基础设施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强防灾减灾工程体系。针对区域自然灾害的特点,建设布局合理、标准适度、维护良好、运行安全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四是强化防灾减灾保障体系。提高灾害预测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强化防灾减灾信息沟通和指挥调度手段;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相互配合,共同抗灾。五是提高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加紧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明确应急响应规程,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六是抓好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与普及。提高公众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与自保互救的能力,避免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
   特别分会认为,防御特大自然灾害,实施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一是加强高层交流与沟通。增进了解,增强互信,研究制定双边、多边合作的政策、策略和方式。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与合作。在防洪减灾、抗旱供水、水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并广泛推广应用。三是加强预测预报联合研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加大预测预报的国际联合研究力度,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精度和延长预见期。四是加强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研讨会,就共同感兴趣的事项进行深入探讨,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关经验。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此,特别分会建议尽快建立一个有关特大自然灾害的国际交流平台,密切防灾减灾合作,实现灾害信息共享,推广普及先进技术,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机制。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水利基础设施的支撑和保障。长期以来,中国在兴修水利、抗灾减灾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加强沟通与交流,分享成果和经验,携手应对水与灾害的有关问题。我相信,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防灾减灾工作一定会取得巨大进步,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和谐世界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