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雷出席“特大自然灾害与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特别分会

2009-03-20

 

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演讲

 

 

印尼公共事务部部长迪尤科·科尔曼发言

 

 

日本国土交通省高级副大臣金子恭之发言

 

 

荷兰交通、公共工程与水管理部国务秘书丁尼克·惠辛格发言

 

 

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司令安沃普发言

 

 

韩国国土海洋部副部长權度燁发言

 

 

墨西哥国家水委员会主任塔马果发言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路易斯·贝尔加发言

 

 

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专家普里斯科丽作总结发言

 

 

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出席会议

 

 

中国代表出席会议

 

 

外国专家参加会议

 

 

    中国水利网站3月19日伊斯坦布尔讯(记者 高立洪)今天下午2点40分,由中国水利部牵头组织,韩国、日本、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美国、荷兰、国际大坝委员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协办的“特大自然灾害与水利基础设施风险管理”特别分会召开。水利部部长陈雷出会议并作主旨发言(全文另发)。印尼公共事务部部长迪尤科·科尔曼,日本国土交通省高级副大臣金子恭之,荷兰交通、公共工程与水管理部国务秘书丁尼克·惠辛格,美国陆军工程师兵团司令安沃普,韩国国土海洋部副部长權度燁,墨西哥国家水委员会主任塔马果,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路易斯·贝尔加分别发言,200多名各国专家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与特大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以及需要共同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了深入讨论,达成了广泛共识,提出了合作意见和建议,取得了丰硕成果。水利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陈小江出席了特别分会。
    陈雷指出,水旱灾害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自然灾害,近年来,水旱灾害发生频次和受灾程度都有一定的上升。防御特大自然灾害,管好用好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也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面临的紧迫任务。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水旱灾害防治工作。近年来,根据本国实际情况,按照《21世纪议程》等有关文件要求,履行有关承诺,承担相关职责,大力开展防洪抗旱减灾工作。中国政府把防汛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防汛抗旱并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农业抗旱向统筹城乡与生态的全面抗旱转变,在工程与非工程措施以及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程设施,加强预案建设,强化预警预报,健全法律法规,强化应急管理。在中国政府的有效管理下,中国取得了应对特大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冰冻和地震次生灾害的重大胜利,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陈雷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防洪抗旱减灾工作也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中国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防汛抗旱减灾五大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工程体系。加强堤防、水库、蓄滞洪区建设与河道治理,优化工程布局与运行方式,充分发挥水利工程体系的综合防灾减灾效益。二是健全管理体系。加强防洪抗旱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完善防洪抗旱应急预案,健全防洪抗旱应急响应机制,形成管理规范、协调有序的联动机制。三是强化保障体系。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以及各相关部门所承担的防洪任务和责任,促进公众参与,共同应对灾害。四是健全法规体系。依法协调各方权益,规范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完善工程抢险、防洪调度、救灾救助、经济补偿等行为。五是强化科技体系。大力支持研究和推广实用、先进的防汛抗旱技术,建立科学、高效的防汛抗旱技术支撑体系,努力推进防汛抗旱现代化。
    陈雷强调,防御特大自然灾害,加强水利工程风险管理,需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强协作,付诸更加有力的行动。为此,他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国际减灾信息平台建设,利用联合国系统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网络,对全球特大自然灾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全面汇总和分析,为国家和地区间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努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的国际防灾减灾信息交流机制。二是促进技术合作。建立有效的国际技术合作机制,消除国际技术合作中存在的壁垒和障碍,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特大自然灾害、水利设施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应用与转让。加强气候变化和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特别是先进观测设备制造技术、卫星遥感灾情监测分析和应用技术、气候变化模拟技术等方面的国际技术合作,提高各国掌握实时灾情、快速决策和灾后评估的能力。三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死亡人数、灾害损失程度以及灾后恢复难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在防灾减灾技术和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发达国家和其他有能力的国家应加强在技术转让、人才培训和设备资金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扶持与帮助,以提高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9年3月19日


 

作者: 高立洪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