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用活机制创新“金钥匙”

2009-11-20

  “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新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新要求,探索行之有效的机制,吸引民间力量,吸收社会资金,调动各方积极性,对夯实农田水利基础越发显得重要。在近几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践中,一些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了突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以奖代补”机制是调动地方和广大农民积极性的好抓手。不少地区通过开展竞赛,实现以奖代补。宁夏、辽宁、河南等地深入开展“黄河杯”“大禹杯”“红旗杯”等竞赛活动,实行以奖代补,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逐年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激发地方和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积极性。各种杯赛活动以政府的有限资金,有效撬动了地方和民间资金投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积极性,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各地顺利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强力“助推器”。

  项目整合机制是统筹各类资金,产生“聚变”效应,有效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好办法。整合使用有利于科学统筹,有利于发挥各种投资的整体效益。不少地区按照“统一规划,统筹项目,各投其资,各负其责,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形成合力。

  群众广泛参与机制是调动农田水利建设主体积极性的必然选择。许多地方积极用好国家支农惠农的相关政策,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和自觉参与的机制,以及“统一调工、轮流整治、均衡受益”的格局。一些地方把组织群众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相结合,投工与筹资相结合,人力与机械施工相结合,村队组织形式与协会参与组织形式相结合,建立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群众投入机制。对于村内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行“一事一议”;对跨村跨乡、受益面较大的工程,以乡镇为单位,跨村集中调集劳动力,通过“统一出工,集中治理,以工换工,轮流整治”的大兵团作战的方式集中解决。通过有效的政策宣传和组织发动,使群众认识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政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而办的实事,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

  去冬以来,随着各地不断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农建政策,增加投入,科学组织,我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有效解决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组织发动难、资金筹措难、施工组织难的问题,解答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大规模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时代课题。

  实践充分证明:创新机制,积极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农建发展的新路子,是破解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诸多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作者:本报评论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