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地处西江下游,濒临南海,境内河流纵横交错,历来是水灾、风灾、旱灾多发区。江门是著名的侨乡,改革开放以来,该市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侨商、外商来江门投资兴办企业。

  治水,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为了给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江门市始终把治水放在重要位置,水利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江门的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较弱,建设标准普遍较低,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大部分设施老化失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对此,江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把水利建设列入重要议程,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全市上下形成了“水利不兴,侨乡不宁;堤围水库不牢,经济发展难保”的共识。市委、市政府对水利建设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格局,构筑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行政保障体系。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上任后,更是把水利事业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30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900多座,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灌溉、防洪、排涝、发电、供水、航运、旅游等多功能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侨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治水之本——观念篇

  江门市以前治理水患灾害时,往往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挡。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在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后,江门人的治水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防范。

  树立灾前防御胜于灾后抢险观念,建立健全预测预警机制。洪涝灾害可预可防,但不可避免。要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就必须建立健全先进全面的预测预警系统。江门市近年来加大投入,在水利领域推广应用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等先进技术,每次洪水和台风来临之前,在依靠省三防指挥部技术指导的同时,发挥监测预报系统的作用,充分做好抗洪救灾准备,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树立减灾就是效益观念。灾害经济学告诉人们: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如房屋倒塌、交通与水利基础设施损毁,其重建投入往往为毁前价值的倍数。如出现重大人员死亡事故,则更是难以用金钱来计算。减少灾害损失就意味着增加社会经济效益。为此,江门市不断建立健全与国家法律相配套、符合实际的防灾减灾体系,发挥减灾效益。

  树立水利投入就是改善投资环境观念。过去人们把水利投入看成是地方财政、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往往在出现重大洪涝灾害后才痛定思痛深刻反思。而实践证明,事前扎篱胜于亡羊补牢。水利投资大多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重形式,数倍回报社会。江门市水利巨大投入既保障了社会财富的安全,又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吸引了BP石油、艾默生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江门。2008年6月,江门市虽然遭受持续暴雨、西江洪水及台风的袭击,但灾情轻、损失少。水利工程防灾减灾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

  治水之纲——制度篇

  没有规矩难以成方圆。江门市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促进了水利的大建设大发展。

  建立督办机制。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建立“双层”督促机制,即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和建立政府自身督办机制。人大定期对水利工程建设状况开展检查,发挥社会公众监督作用。政府将水利建设列入部门考核目标,定期开展督办,并在媒体上发布责任人名单,编发进度简报,接受社会监督,推动工程建设进展。

  建立筹资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水利建设资金、堤围防护费、水资源费等水利规费的征管政策,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全市年均征收各项水利规费超亿元,有效弥补了水利建设资金的不足。

  建立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拨”形式,江门市政府对完成水利工程安全达标的市、区奖励10万元,对进度慢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开平市对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的镇(街),给予工程投资10%的奖励。财政还单独拿出50万元,用以奖励按时办结省人大议案的单位。

  建立管理机制。江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执行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法规制度,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推行文明施工。台山大隆洞水库重视质量管理,被省验收组评为优良工程,是全省首批“销号”的防灾减灾工程之一。

  建立廉政机制。为了加强廉政建设,防止商业贿赂和职务犯罪,各水利工程项目同步实施廉政建设,邀请纪检监察、计划、财政、建设等部门参加审核,做到监督到位,关口前移。重点加强资金监管,按规定由财政集中支付,做到“专款、专户、专用”。强化预防职务犯罪和监督工作,努力打造“廉政工程”,确保“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政治安全”。

  治水之基——建设篇

  经历1998年特大洪水的洗礼,江门人深深地体会到:水利工程的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与安全的基础。基于水利工程在防洪保安、防灾减灾中的极端重要性,江门市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水利工作的部署和人大决议,水利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突出重点,抓好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建设。1998年年底,根据江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加快水利达标建设的决议,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搞好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建设的通知》,制定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建设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近7年共投入资金23.2亿元,实施900多座工程达标建设,按期高标准完成了议案提出的建设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保障了水利工程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办理议案,抓好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为根除小型水库安全隐患,广东省人大通过决议,从1998年至2007年,分两期开展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江门市列入议案需进行除险加固的小型水库有500多座。市政府和水利等部门认真办理议案,10年间共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除险加固513座,超额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确保小型水库安全。此外,全市分5年投入6751万元,实施贫困地区农村机电排灌工程建设议案;分5年投入3.9亿元,实施省水库移民议案,落实后期移民扶持政策,逐步改善农业生产和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

  居安思危,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开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专项建设,是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作出的战略决策。江门列入省计划的工程19项,估算投资23.9亿元。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多方筹资,强化监管,稳步推进各项工程建设进程。长94公里的江新联围是珠三角五大重点堤围之一,是捍卫江门三区防洪安全的屏障,江门市将分期投入12亿元,力争2010年基本完成达标建设任务,保障西江沿岸防洪安全。

  治水之策——管理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利部党组高瞻远瞩,提出从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韬略,水利建设和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和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针对大中型水库水质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江门市水利局积极呼吁,并开展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市政府出台《江门市水库水资源保护暂行规定》,全面清理整顿水库、水电站及库区承包经营、种植速生桉、水质污染及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防止因承包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污染水资源等事故发生。加强取水许可管理,加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监督工作,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

  开拓进取,积极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水管体制已显现出种种弊端。水利基层单位职能不清、责任不明、维修养护缺乏资金等现状,严重阻碍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江门市水管体制改革进展顺利,市、县(区)两级政府相继出台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通过省级验收。恩平市对富余人员参照“离岗退养”的做法,鼓励自谋职业。台山市通过财政核补、从堤围防护费中安排资金的办法,解决管养经费。江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水利基层单位的经费保障、管理权限、奖惩规定等内容,使工程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依法治水,水政监察管理取得实效。2007年6月,江门全面推行河砂开采权公开招投标,河道采砂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轨道。一年多来,江门市开展河道采砂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力度,控制运砂渠道,切断违法采砂的销路。水利部门会同公安、航道、海事、渔政、船舶管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坚决打击非法采砂行为,维护河砂管理秩序,确保河道堤围安全。

江门市锦江水库工程管理处获国家一级
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荣誉
江门市获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
工程建设先进单位一等奖
江门市水利局获广东省水利系统
文明单位称号

  治水之功——成效篇

  水利是公益事业,是民心工程,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安全效益明显,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得到增强。开展水利工程安全达标建设,进一步增强了防洪能力。经过达标加固的江新联围大堤,有效地抵御了2005年6月西江出现的近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保证了沿岸各行各业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2008年6月发生的连续强降雨中,锦江水库发挥削峰作用,拦蓄洪水超过2亿立方米,避免了下游农田和群众受灾。多年来的水利建设,换来了显著的防洪效益,保证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捍卫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果。

  灌溉效益明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水库经过安全加固,蓄水能力普遍得到恢复和提高,增强了农业灌溉和抗旱能力。开平市自2004年以来,曾连续3年发生严重春旱,其中2005年平均降雨量仅1202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36%。水库加固后,蓄水能力大大增强,灌溉效益得到充分发挥,有效缓解了用水矛盾。蓬江区加固3座水库,增加库容23万立方米,改善灌溉面积1万多亩,灌溉效益明显提高。

  养殖种植效益明显,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市农业形成了优质水产养殖带、优质水稻产业带、立体农业产业带、蔬菜产业带的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利工程达标建设,为200多万亩农业种植和近110万亩水产养殖提供水源保障,推动“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发展。

  环境效益明显,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堤路围相结合的滨江大道,已成为江门市一道亮丽风景。水库蓄水量的增加改善了局部气候环境。一些水库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开发前景看好。如锦江水库成为恩平市新八景之一,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观光。紧依台城的石花山水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众多的水利工程为江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文明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水环境条件。

  侨乡人民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振兴民族、造福人类的伟业中谱写了一曲曲蕴含丰富、生动别致的水利建设变奏曲。30年建设发展,是丰碑,顶天立地;是史诗,荡气回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充满希望的未来,侨乡儿女将更加意气风发,开拓进取,为侨乡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