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珠海市的堤防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存在多处险段,水闸大多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建于20世纪50年代,年久失修,甚至处于危病状态,设计挡水标准较低。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升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以2003年广东省开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为契机,全市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水务,计划在8年内投资约24.8亿元,建设西部海堤加固工程和东部城市防洪工程,以保障全市123.6万人与55万亩农田耕种面积的安全,确保珠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目前,全市达到20年一遇设计标准的堤围有314.7公里,50年一遇设计标准堤围有43.16公里,水闸的加固扩建或新建工作也在加速推进中。


  珠海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南部,毗邻澳门,与香港隔海相望,三冬无雪,四季常花。珠江入海口八大口门的四个口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位于市区流域内。全市总面积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5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1公里,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是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也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珠海是一座堤围保护起来的城市。珠海市防洪、防潮、除涝空间体系,以磨刀门水系为界,可分为两大组团和十个联围,其中两大组团分为东部组团和西部组团。东部组团位于磨刀门水系左岸地区,以外海堤防为主,河堤为辅,包括珠海市主城区唐家新城和横琴新城;西部组团位于磨刀门水系右岸地区,包括金湾次中心城、斗门次中心城、港区新城、三灶新城。陆域中心镇中的莲溪镇、白蕉镇、斗门镇、五山镇、乾务镇、上横镇和平沙镇的外江堤围统称西区海堤。十个堤围分别为:香洲海堤、横琴海堤、淇澳海堤、中珠联围、大沙联围、竹银联围、白蕉大联围、上横联围、三沙联围、乾务赤坎大联围。

  全市现有防洪防潮堤线34条,总长465.5公里,有白蕉、赤坎、乾务、五山、大沙、上横、竹银、三沙、小林、平沙、中珠等十多个小型联围。河口口门以上沿江已基本实现联围。

  珠海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出海口西岸,东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距香港36海里,南与澳门陆地相连,北距广州市140公里。珠海市陆海总面积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653平方公里,共拥有146个岛屿,享有“百岛之市”的美誉。

  珠海于1953年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珠海市现辖香洲区(中心城区)、金湾区、斗门区3个行政区。设有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珠海保税区、临港工业区、横琴经济开发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五个经济功能区。

  珠海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洪潮泛区面积83.02万亩,易涝面积46.97万亩,灾害主要发生在斗门区、金湾区和香洲区,尤其是斗门区。

  据不完全统计,1989—2005年的17年中,珠海市共发生洪涝灾害17次,特大的有1989年7月18日发生的“8909”号台风,1993年9月17日的“9316”号台风,1994年7月22日—8月6日的连续两次暴雨,1997年7月2—4日连续的大暴雨,1999年9月16日的“9910”号台风,2000年4月14日的特大暴雨,2003年7月24日的“0307”号台风,2005年6月21日西江洪水和特大暴雨等造成的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4.28亿元。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