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工程、重点江海堤围加固达标工程和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工程于1994年开始实施,2003年8月被列入广东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并确定了18个工程建设任务,其中城市防洪工程8个、江海堤防工程7个、中型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工程3个。截至2007年年底,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形象进度完成总任务的90%,建成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水利基础设施,赢得了广州地区的江河安澜。

  珠江堤岸整治工程 1994年10月28日,第一期整治工程顺利开工建设,截至2007年年底完成堤岸整治97.6公里,计划于2008年年底完工。该工程促进了广州治水理念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人文水利的转变。堤岸建设结合城市规划、防洪功能及沿岸景观建设的要求,在老城区以直立式结构为主,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多建亲水平台结构;在岛屿,基本采用“复式堤+亲水平台”结构,如大坦沙岛、金沙洲和大学城的堤防,在确保防洪安全、经济环保的前提下,穿插人文景观、生态和亲水理念,强调地域性、现代性、文化性,淡化工程痕迹。

  流溪河整治工程 流溪河是广州市辖区内唯一一条完整的内河,担负全市60%的供水任务。1996年,广州市政府要求对流溪河现有的177公里堤围进行达标整治。截至2007年年底,已实施完成流溪河防洪整治第一、二、三、四期及从化街口沿江南左岸段工程,整治堤围70公里,堤顶混凝土护面工程约88公里,工程投资约8.6亿元,初步构成灰黄带(路面)、绿带(堤身、台地绿化)、蓝带(流溪河水面)三色带生态绿廊的景观。

  农田标准化建设工程 工程始于1996年,规划到2010年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110万亩,截至2007年年底已建成99.5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是推进了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步伐。二是促进了多种经营的发展,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三是经过标准化建设后的农田,土地租金迅速提升30%~40%,农户直接受惠。四是有利于节水灌溉,根治内涝。

  “五小”水利工程整治 2007年10月开展全面摸查,明确全市“五小”水利工程整治的范围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小水库、小堤围、小水闸、小泵站、小村落。

  河涌综合整治工程 工程启动于1999年,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针对防洪排涝能力进行单一的河道防洪堤修复。2000—2005年,注重对景观生态的堤岸整治,改善水环境。2005年以后,提出了以规划为龙头,结合水系梳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群闸联控、河道清於、植被复育、景观营造、生态堤岸建设,将河涌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规划实施。整治后,广州河涌防洪排涝标准提高至20年一遇,削减了排入珠江的污染物负荷,部分河涌水质明显好转。

  “两涌一河”综合治理工程(广州部分) 工程于2005年8月动工,2007年年底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主要是通过降低芦苞水闸、西南水闸闸底高度,整治河道两岸堤段和清疏河道,恢复白坭河输水功能,从而达到防洪引水并重、保护西部水源的目的。

  北部水系建设工程 主要包括西航道引水工程和三涌补水工程。西航道引水工程总投资约12.68亿元,按20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于2005年动工。建成后将形成一条连通北部河涌、白云湖的“水绿生态带”,解决广州市北部河涌水系生态、环境需水,从而达到水安全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三涌补水工程于2007年9月开工建设,自东圃泵站提水,分别补水至沙河涌、车陂涌及猎德涌,按提水、输水、蓄水、补水共分四期组织建设。

  西江引水工程 这是广州市迄今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于2007年正式启动,计划2010年亚运会前建成投产。工程取水规模为350万立方米每日,主要包括引水管线工程和水厂改造工程,主管线总长约48公里。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广州西北部水源水质性缺水的问题,全面提高广州城市供水水质,确保广州水资源战略安全和市民饮用水安全。

  供水计量系统改造工程 工程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计划用5年时间将全市116.64万户居民用水户的计量系统进行全面改造,截至2007年年底全市已有50万户完成了计量系统改造。

  饮用净水工程 工程分两个阶段建设:2003—2007年,对南洲水厂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并对其供水范围内的配水管网按照供应饮用净水标准进行改造;2008—2010年,对东部西洲、新塘水厂及其相应的配水管网进行改造,同时引西江水置换西部水厂水源,对西村、石门、江村水厂及其相应的配水管网进行改造。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阶段工程已全部完成,饮用净水人口达216.54万人。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