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利厅厅长 黄柏青

  改革开放30年,广东水利实现了辉煌的跨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历史不止于满足,未来只属于永不言罢的开拓者;让改革开放的成果在科学发展观的沃土中不断吸收养分,才能确保水利建设经得起大自然和历史的检验。

  日前,水利部部长陈雷率水利部调研组到广东调研水利时,对广东水利寄予厚望。他指出,广东省水利部门要注重城乡、区域统筹,在流域治理达到一定程度后,把工作重点放在区域治理,积累和创造好的经验和做法,争当全国水利工作排头兵。

  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近年,在水利部的关心重视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东省水利重点项目建设、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三防减灾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开发轻保护、重投入轻效益、重审批轻服务等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水利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做到“四个并重”,建好十大建设项目。

飞 来 峡 水 利 枢 纽

  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决战三个冬春,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的目标,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确保三年内完成77座大中型病险水库和121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强力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

  着力抓好水管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确保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同时着手研究乡镇以下水管单位改革问题。

  切实加强河道管理,努力规范涉河水事行为。进一步完善河道管理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严格涉河、涉水开发建设项目的审批。研究河道采砂管理的治本之策,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

  着力抓好质量与安全监管,防止重、特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在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落实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经得起大自然和历史的检验。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强化管理基础,不断提高水利管理水平。推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落实管理责任制,确保管理工作到位。建立健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各项工作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位,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责任有人负,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增强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保护也是发展”“人水和谐”的理念,正确处理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以流域管理为核心,强化水资源综合管理。贯彻实施《广东省东江西江北江韩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水资源保护职能。以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为准绳,确保有序开发。强化水功能区管理及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核定水功能区水域纳污能力,使产业转移和布局符合水功能区要求。

  以水库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与环境保护。加强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重点加强对大江大河的拦河建筑、梯级开发等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载体,积极推进全省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作。

  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载体,促进节水减排。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切实推进全省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的长效机制。建立五项机制:协调机制、监控机制、调配机制、奖惩机制、投入机制。

  坚持投入与效益并重

  积极开展水利投资效益评价调查研究。开展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投资效益的实况调查,着重查找影响水利投资效益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和加强投资管理措施及政策建议,进一步提高水利投资效益。

  建立水利建设资金竞争激励机制。探索水利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项目管理机制,提高省级财政水利建设资金使用效益,调动社会与公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优化工程设计方案,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切实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做好设计方案的比选。

  开展项目后评价,完善基建程序,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通过完善基建程序,对水利效益指标进一步具体化、量化,对完成项目进行进一步典型分析,对发挥效益好和不好的项目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项目决策科学管理水平。

  加强资金管理和审计稽查力度,为工程效益的发挥提供保障。完善水利行业内部管理制度,杜绝挤占、挪用和滞留水利建设资金的现象,保证建设资金的安全。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确保干部安全、工程安全。

  坚持审批与服务并重

  创新服务理念,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以批代管、只批不管、重审批轻服务的做法,树立行政服务观念,管理与服务并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做到主动、热情、周到、高效服务。

  改进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抓好窗口建设,按照“厅堂化设置、规范化操作、人性化服务”的目标,进一步发挥“窗口”的服务功能。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对于申报手续比较简单的项目积极推行网上提交材料、网上回复、网上指导、网上审批。

  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一是下放审批权限。依据“审批、核准、备案、下放”四种情况进行分类梳理,按照“能下放就下放、能简化就简化”的原则,推进审批制度创新,打破利益格局、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二是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报送材料质量、减少来回反复次数,缩减审批时间。三是委托中介进行技术审查,解决技术审查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的有关制度。一是建立处室之间协调机制。对于同一审批项目,由一个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二是加强对行政审批的监督。建立重大事项专家咨询论证制度、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等,打造公正透明的服务环境;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外部监督与内部制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把绩效考评与公务员考核挂钩。三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审批的责任落实到人,做到事前职责明确,办事高效透明,事后监督检查。

  加快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打好新一轮水利发展攻坚战

  广东省是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咸潮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的省份,尽管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水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更加艰巨的任务。突出表现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一些大江大河骨干工程建设尚未完成,干流较大洪水仍然难以控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节水改造、小流域综合治理、内涝治理等工作任务也十分艰巨。未来一个时期,广东水利新一轮大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全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加快重点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一是防洪控制性工程。2010年基本完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和湾头水利枢纽2座重点水利控制性枢纽。二是水资源调配工程。2010年基本完成珠海竹银水源工程和湛江鉴江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任务,2009年启动潮州供水枢纽配套工程建设和汕头南澳引韩供水工程建设任务。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省列入国家规划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1645.5万人,现计划提前到2011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其中2008年累计完成272.6万人,2009年计划安排468.9万人,2010和2011年分别计划安排904万人。

  ——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全省计划2010年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2010年基本完成2045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任务,其中2009年计划完成1218座。

  ——加快海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2011年争取完成万亩以上重点海堤(约1285公里)除险加固建设。

  ——加快珠江三角洲五大堤围和四大江河干堤除险加固工程建设。2010年基本完成珠江三角洲景丰联围、江新联围、中顺大围、佛山大堤和樵桑联围等五大堤围除险加固建设任务。2011年基本完成东江、西江、北江和韩江等四大江河干堤除险加固建设任务。

  ——加快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全省水土流失和小流域山洪灾害问题比较突出,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八成以上都是小流域山洪地质所造成的。全省现有需重点防治的小流域552条,其中属于一级重点防治区的有106条,属于重点防治区的446条。目前正在河源市和清远市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计划2011年完成1645平方公里治理面积和18条集雨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流域综合整治任务。

  ——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2011年基本完成雷州青年运河灌区和高州水库灌区2座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加快内涝整治工作。由于城市化建设、经济建设、公路建设以及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造成雨洪径流归河条件恶化,洪水蓄滞的空间减少,加上城乡排水系统老化失修,淤塞不畅,洪水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全省规划,内涝整治需建设机电排灌设施总装机55万千瓦,其中2009年实施18座内涝整治项目建设,计划完成装机5.6万千瓦。

  ——加快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全省集雨面积在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江河共153条,其中独流入海河流共46条,近期首先对集雨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11条独流入海的河流进行治理,包括鉴江、漠阳江、榕江、九州江、黄岗河、练江、龙江、螺河、黄江、遂溪河、南渡河等。2009年全面启动11条重点中小河流治理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对11条重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完成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以上十大建设项目,是全省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任务,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将紧紧抓住这次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大好机遇,把广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问题基本解决,在巩固水利改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广东水利新一轮大发展,努力实现全省从水利大省到水利强省的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