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探求健康生命的回归

2008-11-27

    中国水利网站记者 李洪宇 王辛石  报道   

   

    渭水,横穿中国腹地,纵贯华夏文明,造就关中沃野,泽及黄土丘陵。


  渭河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一路聚纳百川,自西向东,至陕西潼关汇入黄河。


  渭河,穿越千年历史,创造关中地区太多荣耀与辉煌,承载两岸儿女太多依靠与索取,赢得陕西“母亲河”的称谓。而如今的“母亲河”已经不堪重负,疲态尽显。现在,我们终于开始醒悟,对水的敬畏在复苏,对水的爱护在延伸,对水的感恩在传承。

  昔日渭河之兴

  “三源汇鸟鼠,一水兴八朝”。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繁盛的关中文明伴着渭河从古至今一路流淌。


  古代的渭河曾经是黄金水道。渭河水运始于周初,《诗经》有云“文定厥祥,亲迎于渭”,周文王曾迎亲于渭水之滨。公元前6世纪,秦国借给晋国几万斛粮食,从渭水经黄河入汾河,浩浩荡荡,被称作“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关于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重要记载。到隋唐以后,渭河更主要承担着漕运的任务,向京都运粮,向边疆运兵,成为关乎王朝兴衰的运输大动脉。公元584年,隋文帝深感渭水沙多,深浅无常,不利漕运,遂命宇文恺率水工凿渠,引渭水从大兴城向东直达潼关,径入黄河,称为广通渠,成为关中地区交通命脉。公元742年,陕郡太史兼水陆运使韦坚再开漕渠,从咸阳引渭河水,横跨浐河、灞河,经渭南,由华阴东北注入渭河,大大改善了黄河、渭河与汴河的通航。偎依渭河这条生命之河,古人发展灌溉、水运、城市供水,使关中平原成为丰饶沃土,造就周秦汉唐泱泱雄风。


  曾经的渭河清波粼粼。一波清水荡漾,两岸荻花飘扬,水鸟翻飞,鱼翔浅底,故有姜太公独享直钩垂钓的惬意。“渭水银河清”,“渭水如镜色”的诗句记录了渭河昔日美丽的身姿。


  曾经的渭河大水汤汤。作为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从前的渭河气势磅礴,风光无限。早在20世纪50年代,渭河从宝鸡到渭南就有8个渡口,千余人以摆渡为生。千帆竞渡的咸阳渡口昭示着渭河当年的恢弘气魄。“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的记忆仍在渭河两岸人民的心中。

  今日渭河之伤

  渭河倾尽了能量,终于无力承载污染、断流的煎熬,无度的透支侵蚀着她的健康生命,壮丽之美饱含沧桑。


  渭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上游水干了,中游污染了,下游淤满了”,是渭河的真实写照。渭河支流七十二峪也几乎呈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严峻局面。


  近年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来水减少的趋势更加剧了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的态势。渭河流域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308立方米,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174立方米,分别为全国人均占有水量的13%,亩均占有水量的9%,相当于黄河流域人均占有水量和亩均占有水量的一半。陕西省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70.52亿立方米,流域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为285.5立方米及280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4%和17.7%,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绝对缺水线。


  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110.5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100.40亿立方米,占黄河流域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17.3%。地表水资源的60%集中在汛期,洪水资源无法利用,渭河干流上没有大型水库,调蓄洪水资源能力较低,使得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水污染问题严重,水质恶化业已成为渭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渭河接纳了陕西省78%的工业废水和86%的生活污水。渭河干流宝鸡到潼关段370多公里的河段,多数河段属劣Ⅴ类水质,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


  渭河径流锐减,河道断流萎缩,地下水超采等水环境问题突出。以渭河林家村站实测资料为例,1956—2000年平均径流量21.8亿立方米,但是上世纪90年代只有15亿立方米。其中1995年到2000年连续6年不足10亿立方米,最低的1997年只有4亿立方米。由于社会各部门取用水量不断增大且处于无控制状态,河道径流减少量日益增加,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渭河开始出现萎缩、断流现象,而且断流长度、时间逐年增长。由于地表水资源的不足,西安、咸阳、宝鸡等80%的城镇和工业以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地下水漏斗面积400多平方公里,全区出现超采面积2590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面积656平方公里,年超采量5亿立方米左右,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加剧。


  渭河中下游还面临突出的防汛难题。由于河槽宽浅不一,河道淤积严重,主流多变,丰枯流量相差极大,水位变幅大,渭河中下游经常洪水泛滥和塌岸,给两岸人民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如今,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质污染日趋加剧,防洪形势严峻,严重制约了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已迫在眉睫。

  保护渭河之举

  渭河治理刻不容缓。2001年10月14—20日,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为团长,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梅向明为副团长,两院院士张光斗、潘家铮等专家以及国家有关部委一行57人组成的渭河考察团,对渭河流域进行全面考察,就节水、治污、流域外调水、降低潼关高程、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提出重要建议和意见。考察结束后,全国政协将《关于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的调研报告》报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同年12月,温家宝副总理对调研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渭河综合治理要列入重要议程,首先要充分论证,做好规划。”2002年5月,温副总理再次批示:“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应统筹考虑环保和生态问题。”


  2004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召集省水利厅、省政研室和各有关高校组成调研组,开展了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调研,提出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首要问题,并将战略措施列入陕西省“十一五”规划。


  2005年12月,国务院批复《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规划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改善渭河干流及支流水质,遏制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绘制了渭河治理的发展蓝图。目前,部分水资源配置和水污染防治项目前期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标志着渭河综合治理的序幕已经拉开。


  为了加强对渭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2006年7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原陕西省三管局基础上成立了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并授权负责渭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工作。2006年11月,黄河水利委员会把渭河纳入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对渭河实施断面流量控制,保证渭河环境流量不低于规定指标。


  2006年,陕西省政府发布实施沿渭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及保护方案,全面监管水源地、水功能区、排污口。同时,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强渭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采取了十分严厉的治污措施,关停并转了大部分污染企业,开始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渭河污染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同年11月,陕西省水利厅开始统一负责组织、协调、指导渭河水量调度,对非汛期沿渭各市和灌区实行用水定额制度,从而对两岸的农业灌溉、生活生产用水开始按计划进行统一管理。


  2007年3月22日,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陕西水利厅联合启动了“渭河健康生命行———陕西省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型公益活动。


  2007年6月,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依法成功组织实施了首次渭河水量应急调度,确保了渭河不断流,翻开了渭河生态调度工作崭新的一页。同时,还组织完成《陕西省黄河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细化方案》和《渭河应急水量调度预案》,现已上报待批。2007年9月,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带领调研组先后深入西安、渭南、宝鸡3市和杨凌示范区,就渭河与关中经济区的发展问题进行调查研究。2007年10月,首届渭河论坛———渭河水文化在陕西西安举办,引起各地、各界、各方人士对渭河的关注,收到良好效果。2008年3月陕西省政府颁布了《陕西省渭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掀开了渭河水量依法调度的新篇章。


  进入21世纪,渭河沿线的大中型城市,坚持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理念,加快渭河城市段水环境整治,努力探索一条渭河治理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新路子。西安市按照治水新思路,全面实施大水大绿工程,先后在渭河支流浐灞河城市段兴建梯级蓄水工程20多座。启动渭河三角洲生态林工程,造林1600亩,植树15万株。另外,加强泾河、灞河入渭三角洲的湿地保护,建成6万亩滩涂湿地,疏浚治理了沣惠渠和皂河。通过这些治理措施,城市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昔日的水荒城市正在演变为一个以水为命脉的生态大市。


  最新的机遇来自于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陕西省将把渭河治理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安排,迅速实施,实质性启动渭河综合项目。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局以河流代言人为己任,将“维持渭河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作为终极目标,通过开展一项活动,抓好两大重点,实施四项规划,完善五大体系,构建“健康渭河、生态渭河、文化渭河”。


  一项项制度,体现着我们保护渭河的决心;一个个行动,昭示着我们今天对重现渭水清波的信念;一条条新规,憧憬着明天渭河健康发展的夙愿。

  走近渭河

  2008年10月29日,记者参加媒体记者走渭河考察团活动。


  在鸟鼠山的半山腰处,一汪清泉从地下涌出,让人感叹水之灵性。这股细流清澈见底,缓缓向山下流去,不时有其他溪流汇入,到山脚的时候已然有些壮阔。山衬水,水映山,这就是渭河的源头,一副美丽的景象。山路崎岖,但大家的脚步却轻松。渭河管理局的同志告诉记者,近些年,陕西省政府每年拿出1亿到1.5亿元用于治理渭河污染。他说,下一步,水利部门将围绕“生态、文化、绿色”渭河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你们下次来的时候,渭河又会大变样了。


  渭河上游的水一直清澈,从天水段开始,随着天水、宝鸡、咸阳、西安等沿岸城市的污水排放,渭河污浊凸现。


  车沿渭河行驶,一路绕山而行,弯弯曲曲的渭水时隐时现。有的地方河床裸露,石块堆砌,杂草丛生;有的地方河面很宽,水流湍急。水从中游开始变得浑黄,同行的一位主动参与此次考察活动的热心网友在渭河边长大,他告诉记者,前些年,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断断续续的河流夹杂着废物,各种垃圾漂浮在若隐若现的水面。他家离渭河200多米,夏天根本无法开窗,老远就能闻到河水的恶臭。如今,通过这几年的大力整顿,河水不再污浊,不再臭气熏天。只是这边的泥沙大,河流必然会携带泥沙流过,但是,他说喜欢这样的渭河水,有种特有的泥土芳香。


  渭河流域管理局党委副书记王剑明一边凝视渭河,一边给我们讲述着渭水文化,从其古老的发源传说,到缔造的关中繁华,滔滔不绝,言辞中流露出对渭水的深情厚谊。


  同行的一位同志已经是第四次走渭河了。2002年,他第一次走渭河的时候,沿途裸露的河床,黑黄色、泛着泡沫、散着恶臭的污水就像一块大石头重重压在心头。而今的渭河,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和付出,水比以前清了,河床宽了,植被多了,让人欣慰。但是作为渭河的守护者,依然不能松懈,渭河的水问题还很多,很复杂,也很紧迫,流域管理者的担子将会更重,责任将会更大。


  沿途走过,渭水给人感慨,给人启发。河流给予我们绵延不绝的生命与活力,而这些,都必须以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为前提,一旦破坏了这个前提,必将受到惩罚。


  沧桑与变迁告诉人们,对待河流,在索取的同时,要懂得回报;在利用的同时,要懂得给予。关爱河流就是关爱我们自己,我们期盼也相信一条生态的渭河、美丽的渭河一定会重新回归。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作者:
SRC-102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