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峡水库为核心
探索实施控制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
长江水利委员会
经过多年建设,长江流域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控制性水库群正在逐步形成。初步统计,其总调节库容近1000亿m3 ,总防洪库容约500亿m3。做好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控制性水库群的调度工作,对保障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陈雷部长在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近年来,我委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实践,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是基础工作。强化了水量、水质及泥沙等原型观测,开展了水库预报技术研究,制定了干支流控制断面生态环境需水控制指标,开展了生态环境重要敏感区及敏感因子调查与辨析,为开展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创造条件。二是科研工作。启动了以水库群联合调洪、各水库蓄水时机及枯水期水量调度为重点的长江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研究,完成了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重大课题研究,开展了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重要敏感因子对水库调度需求分析研究,开展了以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的三峡水库优化调度专题研究,为实施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作好技术准备。三是试点工作。开展三峡水库优化调度试点,2006年在川、渝两省市发生大旱和长江干流水位创历史同期最低的不利情况下,提出并实施了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方案。通过精密组织、合理调度,控制宜昌下泄流量不小于8000 m3/s,大通流量尽可能大于10000 m3/s,既保证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用水需求,又实现了三峡水库10月底蓄水到156m的目标。
通过初步探索与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多维调控问题。其本质是实现均衡优化,即以防洪为约束,以河流健康为目标,通过协调各兴利因子达到效益最大化。从长江的情况看,比较完善的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模式,至少要实现三个基本要求:一是将河流健康作为水库调度目标,努力保障“三个安全”。要合理设置水库防洪库容,实行水库群联合调洪,配合其它防洪措施,保障防洪安全;实行水库群枯季水量统一调度,研究制定特枯年应急调度预案,建立应急调度机制,保障供水安全;合理调控水沙,保证入海水量要求,努力实现水沙、水盐平衡,同时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重要敏感区及敏感因子的需求,通过合理调控满足其对水位、水量、水质、水温及营养盐的需求,保障生态安全。二是正确处理水库调度运用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要统筹治理开发与保护,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水库在水害防治和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统筹兴利与除害,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考虑洪水资源化问题;统筹综合利用各用水部门的利益与矛盾,协调好供水、发电、航运等用水部门的关系;统筹局部与整体,在满足流域总体需求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各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三是具备健全灵敏有效的水库调度运用后评价和后调控能力,切实做到反馈及时、调控有效。要搞好原型监测,科学评估水库调度运用的作用和影响,适时修正与调整水库调度运用方案,使之随时处于优化状态。
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将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三个信息库,进一步加强水文、泥沙及水生态与水环境的原型观测和调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文、泥沙和水生态与水环境基础资料信息库。二是全面开展三大研究,即水库调度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变化及对江湖关系、河势变化的影响研究,以及生态环境重要敏感区及敏感因子对水库调度的需求及水库调度对其的影响研究。三是逐步建立水库群联合优化调度三个子模型,即水库群防洪统一调度模型、应对特枯年及重大水污染事件的水量统一调度模型以及协调兴利与防洪的蓄水调度模型。四是科学制定三峡水库五种功能调度方案,即荆江补偿与城陵矶补偿相结合的防洪调度方案、水库发电调度方案、水量调度方案、特枯年份应急调度预案以及生态调度方案,积极开展三峡水库防洪、发电、供水及生态调度有机结合的水库优化调度。五是分阶段开展三峡水库与葛洲坝、清江梯级、金沙江下游梯级、长江上游其它干支流控制性水库、全流域其它控制性水库联合优化调度的探索。六是尽快出台三峡水库等控制性水库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健全长江流域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控制性水库群统一调度管理体制,以及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应急机制和补偿机制。
控制性水库群的联合优化调度,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生动实践。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提高联合优化调度水平,为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为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