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委员会:努力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

2008-01-24

努力实现黄河功能性不断流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23%,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2%,但却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养活了全国12%的人口。随着黄河流域及其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外用水持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以至于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堪重负的黄河年年断流,不仅给沿河城镇居民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加剧了河道萎缩和主槽淤积,尾闾三角洲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


    1999年国务院授权黄委对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面对流域来水持续偏枯的严峻局面,我委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度:一是法律法规建设,1999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印发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为黄河水量调度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完善管理体制,明确水量调度和监测任务,成立了专门的水量调度机构,制定年度水量调度方案,加强黄河河道控制断面的水文测验和用水管理;三是建成了黄河水量总调度中心,实现了黄河水量调度及径流演进的数学模拟,对黄河下游78座涵闸实施远程实时监控。同时,认真落实水量调度责任制,实行订单供水,严格控制新增取水规模,不断深化流域取水许可管理。制定了水权转换管理实施办法,在宁蒙两区开展了水权转换试点工作。在沿黄省(区)有关部门、枢纽管理单位通力配合下,取得了黄河连续8年不断流的斐然成绩。不仅确保了供水安全,而且使已经恶化的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然而,我们清楚地认识到,现阶段实现的黄河不断流只是较低水平的不断流,尚达不到功能性的目标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对黄河水量调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在开始,黄河水量调度要从较低水平不断流转变为实现功能性不断流。


    由黄河的特性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决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水量调度的功能目标主要体现在经济用水、输沙用水、生态用水、稀释用水四个方面。
经济用水,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在黄河流域,该部分用水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上。要改变传统的沿河灌区自下而上凭经验要水、黄河水调部门被动制订供水计划的局面。强化对灌区土壤墒情、蒸散发和作物生长期有效降雨的科学监测,研究分析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推广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主动超前提出灌区最佳灌溉时机、灌溉水量和灌溉过程,使黄河水资源在沿河农业灌溉方面得到优化配置。


    输沙用水。进入黄河水库和河道中的泥沙,需要借助一定的水流动力输沙入海,因此,输沙用水不可或缺,必须成为黄河水量调度功能用水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水库及下游河道的冲淤规律,研究提出具有较高效率并应长期维持的输沙流量及其过程,并通过水沙的调控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为此,在继续做好汛前调水调沙工作的同时,汛期要充分利用中小洪水进行调水调沙,通过对不同区域来水来沙量及其过程的组合调度,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达到水库排沙、河道输沙和主槽泥沙冲淤平衡的目标。


    生态用水。维持河口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防止海水倒灌、满足生物种群新陈代谢对淡水的需求,需要黄河向其提供一定的水量及其过程。因此,应对河道及河口生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对淡水补给的基本需求,反向提出调度要求,正向进行调度操作。


    稀释用水。沿河一定数量的污染物排入河道,会使黄河水质超出规定标准,因此,需要有相应的水量及其过程稀释污染物,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做好污染物浓度监测及预测,进而研究提出污染物稀释到符合国家规定水质标准的需水量及其过程。


    上述四个方面的用水,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甚至一部分完全重合的,即从同一座水利枢纽下泄的是各方面用水相耦合的水量及其过程。这样的水量调度,比以往传统的水量调度目标更多,范围更广,技术更复杂,系统性更强,要求也更高。因此,从现在开始,黄委将集中力量,有针对地深入开展一系列的基础研究工作,建立严密的水文、气象、墒情及生态系统运行监测预报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黄河水量调度从较低水平不断流到功能性不断流的根本转变。

 

    (图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