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保障太湖流域水安全 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01-24

保障太湖流域水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

 

    近年来,太湖局在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认真履行职责,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实施引江济太,保障供水安全

 

    按照温家宝总理2001年提出的“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要求,2002年起,我局会同三省市水利部门实施了引江济太水资源调度。六年来,共调引长江水113亿立方米,其中入太湖52亿立方米,结合雨洪资源利用,通过科学调度,经太浦闸向下游增加供水82亿立方米。引江济太增加了水资源总量,调活了流域水体,加快了水体置换,促进了水体有序流动,改善了受水区水质,提高了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望虞河和太湖周边苏州、无锡、湖州等地直接受益,通过向下游增加供水,使得下游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普遍受益。

 

    引江济太还成功应对了2003年黄浦江重大燃油污染事故以及2003~2005年太湖流域持续干旱,保障了上海、苏州、湖州等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了世界遗产大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重要会议期间的供水安全。在去年应对无锡供水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5月30日引发无锡供水危机。太湖局按照陈雷部长指示精神,依托多年来积累的引江济太调度经验,在保障流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承担防洪风险,通过加大调引长江水入太湖流量,加密水量水质监测,最大限度地为改善并稳定无锡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太湖贡湖水质做出了努力,成效明显。应对危机过程中,太湖局克服种种困难,发挥了流域机构应有的作用,受到了水利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好评。

 

    引江济太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保障了流域重要城市和地区的供水安全,得到了国务院和水利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引江济太关键技术研究通过水利部组织的鉴定和验收,并获高度评价。引江济太实践使太湖流域应对突发性供水危机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重视民生水利,认真履行职责

 

    重点加强关系民生的流域饮水、防洪和水生态安全等水利工作。充分重视上海、无锡、嘉兴等重要城市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化重要饮用水源地布局,推动钱塘江河口水资源配置规划实施,促进杭嘉湖水资源配置规划,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加强浙闽边界交溪规划协调,完成规划编制,维护了浙闽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认真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复核和把关工作,保证流域片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开展防御风暴潮研究,协同相关省市成功防御了太湖流域片遭遇的多次强台风袭击。流域水利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完成阶段成果,《太湖管理条例》立法进入实质性阶段。

 

    三、把握发展机遇,推进综合治理

 

    今后一段时期,太湖局将按照“防范水患任何时候都不松懈,兴修水利任何时候都不松劲”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抓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机遇,完善流域调控体系,建立协调机制,加快流域立法,建设流域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和民生水利建设,实现“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可调控”,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服务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流域水利规划体系。抓紧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完成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协调,编制太湖岸线利用等专项规划,加强与长三角综合规划的沟通和衔接。

 

    二是构建流域防洪和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抓紧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明确的扩大引排能力项目,加快重点工程前期工作,完善流域总体工程布局。实施东太湖综合整治和太湖底泥疏浚,促进流域生态修复。

 

    三是建设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坚持量质并重的原则,在已建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完善流域水量水质监控体系;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建设水情自动测报、工程实时调度的流域现代化管理调度体系。

 

    四是强化流域综合管理。以流域水量配置和总量控制为重点,加强水资源管理;以水功能区管理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和管理;构建流域协调机制,加快太湖立法,规范水事行为。

 

    五、把关系民生的防洪、饮水和水生态安全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做好流域片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复核、把关;优化流域重要饮用水源地布局,推进钱塘江河口水资源配置规划实施,促进杭嘉湖水资源配置;加强防御风暴潮研究,提高防御台风能力。

 

    (图为太湖局局长叶建春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