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水利局:坚持多水源优化配置 缓解天津市缺水矛盾

2008-01-24

坚持多水源优化配置 缓解天津市缺水矛盾


天津市水利局


    天津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在水利部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指引下,我市坚持外调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等多种水源统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了有限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有效缓解了天津缺水矛盾,使天津取得了连续多年全市用水总量保持不增长,而GDP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成绩。

 

    一、加强政府调控和组织推动,大力实施多水源优化配置战略

 

    坚持用规划统筹水资源优化配置工作,制定了水资源配置、再生水资源利用和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引滦水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生产,本地水和入境水用于农业生产,再生水用于工农业和生态,海水淡化水用于电子等高品质行业,海水直接利用于滨海新区工业循环冷却等行业,搭建起多水源优化配置平台。

 

    坚持水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实施,由市发改委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布年度水资源使用计划,确定全市区域、行业用水结构、规模和供水布局,推进天津主导产业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对高耗水、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实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联审联批机制,从源头上落实多水源优化配置措施,凡是能用再生水、海水和雨洪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一律不批引滦水指标,确保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目标的实现。

 

    坚持发挥水价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市场主导作用,自1996年以来的11年8次调整水价,城市综合水价由每吨0.95元提高到4.76元,再生水水价1.8元/吨。通过多种水源的不同差价,保障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的实现。

 

    二、全面落实水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措施,初步形成了多水源优化配置格局

 

    实现引滦水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在保证市中心城区用水安全的基础上,以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重点,建成引滦入开发区等8条供水管线。去年又投资2.47亿元兴建第二条引滦入开供水管线,全市引滦供水量6亿立方米,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

 

    实现污水资源化。出台了城市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管理条例、住宅中水供水系统建设规定,实行分质、分类供水。去年城市再生水深度处理能力17万立方米/日,铺设再生水管网238公里,1500万平米居民住宅实现了双水入户,年再生水综合利用量3亿立方米,约占全市总用水量的1/8。

 

    实现海水资源化。出台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政策,海水淡化项目享受全额贴息贷款,设立海水淡化专项发展资金,实施日产20万立方米淡水的北疆电厂等一批海水淡化工程。天津被国家命名为国家级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年海水直接利用量14亿立方米,到2010年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1.5亿立方米。

 

    实现雨洪水资源化。制定了雨洪水资源利用方案,建设天津境内南北水系沟通、中小型蓄水和城市雨洪利用工程,形成城乡雨洪水配置工程体系,蓄水能力达到16亿立方米。去年汛末全市农业蓄水6.2亿立方米,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水源。

 

    三、多水源优化配置成效明显,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要

 

    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多种水源优化配置,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缓解了天津缺水局面,改善了投资环境,支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将水资源优化配置贯穿于产业结构调整始终,实施工业东移战略,电力等行业和纺织工业园等功能区布局沿海,海水、再生水一体化循环利用。去年,天津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0立方米/万元,电子信息等六大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72%的比重,而用水量仅占40%;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近两年来农业总产值增长12%,而用水量没有增加。

 

    带动了城乡水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实施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联通和城乡清水廊道工程,为优化配置雨洪水和再生水奠定基础。去年调配近1亿立方米雨洪水和再生水进入城镇河道循环,初步形成了“河湖沟通、水系相连,水绕城转,水清船行”的生态河道景观,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有效缓解了地面沉降。通过发布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划定范围,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实施地下水源转换。近两年来全市压采地下水3943万立方米,地面沉降量稳定控制在15~20毫米/年的水平,重点防治区地面沉降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天津在多水源优化配置上虽然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依然任重道远。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结合天津实际,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好地服务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图为天津市水利局局长王宏江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