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水利厅:实施兴水战略 着力改善民生 为建设秀美山川新山西提供有力保障

2008-01-24

实施兴水战略  着力改善民生
为建设秀美山川新山西提供有力保障


山西省水利厅

 

    为寻求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治本之策,山西省委、省政府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了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于去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兴水战略的决定》,明确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加强生态保护为抓手,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全力推进兴水战略顺利实施。

 

    一、以民生水利为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

 

    一是优先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期间,每年解决200万人,到2010年解决100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具体做法是:在平川区,突出抓好集中联片供水工程;在城乡结合区,突出抓好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山丘区,本着“让每位村民都能享受财政补贴”的原则,突出抓好财政公共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力争做到村村不漏。

 

    在饮水工程管理工作中:一是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专门的工程管理机构。二是今年由财政列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扬程在200米以上的提水工程进行水价补贴,确保老百姓吃得起优质水。三是省政府明确要求对供水管理人员月收入不足500元的由县级财政予以补贴。四是逐步实行县级财政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进行水费补贴。

 

    二是切实抓好节水灌溉增产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1800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实现全省农业人口人均1亩旱涝保收的高效节水农田。

 

    主要措施:一是在全省大力推广夹马口灌区“阳光工程”和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积极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末级渠系改造。近年来,夹马口灌区以信息化建设为主要手段,着力实施“配水到户、水务公开、一票制度”的“阳光工程”,实现了灌区用水管理的“超市化”销售方式,老百姓交的是“明白钱”,用的是“放心水”。灌区水费收取率连续数年达到100%。下一步,将重点在全省大中型灌区推广夹马口经验,全面提高我省灌溉管理水平。

 

    二是实施高扬程泵站农业灌溉电价补贴政策,对泵站灌区水价高的要降下来,减轻农民负担;对水价低的要提上去,以促进节约用水,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二、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岩溶大泉保护,促进山西水生态环境的改善

 

    多年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用水总量有2/3是依靠地下水。部分水井深度已超过千米。地下水严重超采和过渡开发已成为心腹之患。在控制地下水超采和岩溶大泉保护方面,具体抓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我们在清徐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县域节水型社会试点,对全县所有地下水取水水井进行了水量分配,并通过IC卡进行控制,建成了地下水监测网络,对地下水的升降情况进行严密监测,对超采量进行准确测定,以此作为地下水用水量指标调整的依据。根据清徐县的做法,从去年9月份开始,组织全省400多名技术人员和3000多名普查员,开展了全省水井普查工作。目前,成果汇总已经完成,正在建立全省地下水监测网络,监测体系直接到省,控制体系直接在县。随后依据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确定相应的水权指标。

 

    二是加强岩溶大泉的保护。对全省19处岩溶大泉保护设立重点保护区,在保护区禁止擅自打井、采煤、开矿。目前,省政府已批复保护区划定方案,从今年开始依据省人大条例,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三是从去年9月1日开始,省政府调整了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和标准,使地下水水资源费达到每方1元,用经济杠杆引导各用水户使用地表水。

 

    三、以创新机制为保障,全力推进兴水战略

 

    一是创新政策投入机制。我们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我省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政策机遇,2007年,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用于水利建设的资金达到30亿元左右。目前,省政府按照“以工补水”的政策,在征收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水资源补偿费中,2008年初步确定用于水利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省级资金达40亿元。

 

    二是创新社会融资机制。去年4月分,省政府公布了《山西省社会资金建设新水源工程办法》,全面开放水利建设市场。目前,先后有国家投资开发公司等多家企业参与城乡供水工程和灌溉工程,吸引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同时,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40亿元贷款协议,以新组建的山西水务投资公司为平台,履行其融资职责。

 

    三是创新工程建设机制。在新建的夹马口北扩和北赵引黄两大灌溉工程,和以前没有建成的半拉子灌区工程中,把基建、农建两种建设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用基本建设完成工程泵站水源、枢纽、干渠建设、支渠防渗及配套建筑物建设任务,用农建的组织形式完成支斗毛农渠的土方建设及田面工程建设任务,使两大部分同步协调推进,同期投入运行。

 

    (图为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