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水利厅: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2008-01-24

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


江苏省水利厅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部党组提出的治水新思路,切实维护江河湖泊的健康生命,保障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确立水利人当好“河官”的责任意识


  江苏跨江滨海,水网密布,湖泊众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河湖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日趋突出:一是河湖淤积、水系受阻,严重影响河湖引排能力;二是非法围垦、侵占水域,严重削弱河湖调蓄功能;三是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事件频发,严重威胁城乡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保障防洪安全和水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已成为新时期江苏水利的一项突出而紧迫的任务,水利人必须牢固确立当好“河官”的责任意识。


  二、建立河湖管理与保护的规划体系


  几年来,我们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先后完成了《水(环境)功能区划》、《湖泊保护规划》、《城市水利规划》、《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主要成果。正抓紧推进《全省河网水系规划》和《沿海地区水利综合规划》编制工作。这些规划相互配套、自成体系。特别是《湖泊保护规划》和《水系规划》,实现了对全省湖泊和河流的系统普查,明确了河湖功能定位,规定了水域保护面积、堤防标准、调蓄规模、水质目标和主要治理保护措施,开展了一系列河湖治理课题的研究,努力为科学治湖(河)、管湖(河)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三、落实河湖管理与保护的工作措施


  一是建立河湖管理机构。抓住地方立法的契机,确立水行政部门主管湖泊的法律地位;抓住水管体制改革的机遇,建立河湖管理机构;按照分级管理体制,落实各级财政河湖管理专项经费。省财政今年安排1亿元,专项用于省级湖河管理维护。二是扎实开展城乡河湖水系疏浚整治。在城市,把防洪工程与河湖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改善了河网水系环境;在农村,已连续三年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拆坝建桥、疏通水系、整治环境、植树绿化,取得很好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效益。三是核定河湖纳污能力。依据水(环境)功能区,针对不同河湖水域特点和水文条件,率定重点河湖水质降解系数,核定河湖纳污能力,作为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湖(河)排放的主要依据。四是集中开展对重要河湖排污口治理整顿。开展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坚决取缔非法设置的入河排污口,限期整顿超标排放的排污口,建立更加严密的排污口审查审批制度。五是积极组织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跨行政区域河湖交界断面水量、水质的监测考核,对上游主要污染物超标排放到下游的实行经济补偿。目前已在太湖主要入湖河流进行试点。六是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从去年11月起,向社会核准公布了8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立水源地水质状况每月三次公报制度。七是积极推进重点河湖水生态修复工程。这两年,支持无锡市政府对西太湖实施底泥疏浚和环境整治,配合苏州市政府制定东太湖综合整治规划,帮助常州市政府编制了滆湖清围还湖规划,会同环保部门实施新沂河入海口生态修复工程等,都取得积极成效。八是建立河湖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管理机制。通过制定全省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加强水文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实行重要江河湖泊水文情报信息公报制度,完善水利工程应急调度管理机制,切实增强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


  四、强化河湖管理与保护的法制建设


  在立法方面,先后出台了《湖泊保护条例》、《关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决定》等;在执法方面,依法公布了《全省湖泊保护名录》、《全省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名录》。重点加强了河湖资源管理与保护方面的水行政综合执法力度,每年集中开展河湖执法清障活动,持续加大对长江和湖泊非法采砂打击力度,建立了重点江河湖库执法巡查管理制度。


  五、成功应对太湖蓝藻危机


  去年5月底,太湖蓝藻提前暴发,我们立即启动应急管理机制。一是调水引流,引清释污。调度常熟枢纽抽引长江水22亿方,直接入太湖13.5亿方。同时,开启梅梁湖泵站出流4亿多方,加快水体交换,保障了太湖供水安全。二是关闸截污,控源减排。对望虞河两岸和环太湖周边污染严重的入湖(河)河流,严格控制管理,减少劣质水源对湖体污染。三是应急监测,加强预警。组织水文力量对调水引流沿线、环太湖入湖河流、湖区饮用水源地实行每天跟踪监测,建立分析预警制度。四是超前组织,编制工程方案。及时规划编制太湖水污染治理“3+2”水利工程方案,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太湖应急治理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会表扬。

 

    (图为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

作者: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