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洞庭湖治理 促进江湖两利
湖南省水利厅
洞庭湖区面积1860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15200平方公里,包括6个地级市的37个县市区,受堤防保护面积11094平方公里,耕地约1000万亩,固定资产2000多亿元,总人口1008万。在新的形势下,应将洞庭湖作为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加快治理。
一、洞庭湖治理的成就
建国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来,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开展了持续、大规模的洞庭湖区水利建设,重点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在10个方面成效显著:一是按设计已基本完成二期治理三个单项工程,松澧垸等11个重点垸的防洪能力和标准基本达到10年一遇,险工险段明显减少;二是对142公里长江干堤,按二级堤防标准全面加高加固,抗洪能力基本达到10~20年一遇;三是基本完成澧南、围堤湖、西官等蓄洪垸蓄洪安全建设;四是结合堤防加固,对部分河湖进行了清淤疏浚;五是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搬迁55.8万人,高水位时,还湖面积可达到779平方公里;六是利用外资全面启动长沙、岳阳等21个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七是已启动明山等6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株洲白石港、沱江华容河河道整治等水利血防工程;八是在湖区已建立总面积达43.86万公顷的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九是积极开展洞庭湖水质保护,去年坚决关停了环洞庭湖区236家中的234家造纸企业,湖区水质出现好转;十是洞庭湖区水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上治理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湖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加快洞庭湖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洞庭湖治理十分必要,十分紧迫。一是维护长江流域防洪安全的需要。洞庭湖是长江流域唯一的洪道型湖泊,是长江中游洪水重要的调蓄场所,防洪地位十分重要。洞庭湖现有天然湖泊面积26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湖水量约300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总径流量的1/3,多年平均削减长江洪峰30%。而且湘、资、沅、澧四水与长江洪水遭遇的几率依然存在,洞庭湖分蓄洪的任务仍然很重。而目前洞庭湖区堤防尚未全面达标,蓄洪垸建设标准严重偏低,难以实施科学、有计划分蓄洪水。二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洞庭湖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全省1/15的面积、1/6的人口、1/5的耕地,生产出全省1/3的粮食、7/8的棉花、1/2的油料,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三是维系江湖健康的需要。洞庭湖作为我国最大的一块淡水湿地,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还是一个丰富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护长江中游的生态安全,对保障生物种群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存续,具有难以估量的重要价值。四是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需要。湖区六市经济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防洪和水资源安全得不到保障,湖区季节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枯水季节入湖水量大幅度减少,生活用水、粮食生产用水、经济发展用水、生态用水严重不足。湖区饮水不安全的人口达350万人,特别是血吸虫病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湖区血吸虫病人达20.5万人。
三、洞庭湖治理的思路和重点
洞庭湖治理总的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江湖两利、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治理方针,妥善处理好江湖关系、蓄泄关系、人水关系,充分发挥洞庭湖区长江洪水调蓄区、湖南经济发展优势区和江湖生态平衡区的作用,建设一个安全、健康、生态的洞庭湖。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主要突出六大工作重点:一是加强蓄滞洪区建设。全面启动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等三个堤垸的蓄洪安全建设,加快屈原等重点蓄洪垸安全建设,确保遇大洪水能顺利启用,科学实施分蓄洪。二是加强堤防建设。加强蓄洪垸和重要一般垸堤防建设,加大对崩岸河段和内渍堤段撇洪渠的整治力度,提高防洪标准,增强防洪能力。三是加强四水控制性枢纽建设。加大洮水、托口水库等在建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沅水五强溪水库扩容改造、湘水涔天河水库、资水金塘冲水库、澧水宜冲桥水库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逐步实现四水水库与三峡水库、蓄洪堤垸联合调度。四是加强水资源配置。加强河湖整治,增强湖区河湖行洪能力和水资源配置能力,切实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确保湖区群众饮水安全。五是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实施在枯水季节的调水补水措施,加强工业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全面禁止围垦湖泊和洪道,加强岸线开发利用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做好水利血防,控制湿地萎缩,保护珍稀动植物,保持物种基因库功能。六是加快洞庭湖综合治理规划修编工作。积极开展三峡工程蓄水后江湖关系及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实施综合治理,促进江湖两利,维系长江健康。
(图为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