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感情 带着责任 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广东省水利厅
广东是水利大省,水利工程点多面广,绝大部分水利工程是公益性或准公益性工程。全省6万多水管职工长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机制不活、体制不顺、政策缺失等原因,大量水管单位无法正常运作,职工长期领不到或领不足工资,生产生活状况很差,部分单位日益贫困,个别甚至濒临解体。据统计,全省710个国管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年基本支出需4.47亿元,但实际到位1.35亿元,到位率仅为30%;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年需5.80亿元,实际到位只有1.18亿元(其中大部分是珠三角地区市和省管工程),到位率仅24%。经济欠发达地区水管单位有50%以上存在长期欠发职工工资情况。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我们为水管单位职工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仍能守在管理岗位而感动,也为水管单位的窘迫而感到惭愧,更为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和水利工程安全而担忧。
2005年,我省将710个水管单位列入改革范围,其中省属单位2个,地级以上市属单位68个,县属工程单位640个。但由于各种原因,前两年改革进展缓慢,尤其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大量水管单位徘徊不前、起步艰难,改革处于落后状态。
我们认识到,不改革水管单位就没有出路,水利事业就不可能实现良性发展;没有满腔热情、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行改革,改革也难以深入。只有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积极推进改革,才能把改革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陈雷部长在云南水管体制改革调研报告上的批示和要求广东“优先解决基层水利困难”的指示精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改革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锁定目标,掀起改革攻坚战。为加快改革步伐,我省把去年作为水管体制改革的攻坚年,把今年作为改革的冲刺年。去年7月,省水利、发改、财政、编制、劳动保障、物价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改革目标、措施和责任。9月份,省政府在中山市召开再动员大会,号召各地全力以赴打一场水管体制改革攻坚战,务必在2008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以点带面,确保改革的有效推进。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我省水管体制改革的重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难点是水库管理单位。为此,我厅选择经济条件较差,人员较多的10个大中型水库,作为10个厅领导的联系点,一个领导带一个处室抓一个点,以加强指导和协调,通过以点带面,全力推进。同时要求各市、县水利(水务)局参照省的做法,领导班子成员也要具体联系一个水管单位,确保如期完成改革任务。岁末年初,省政府派出7个工作组,分赴全省督促、检查各地水管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三是加大投入,着力解决“两费”问题。一方面,加大省财政补贴力度。决定从今年起一补5年,每年拿出5200万元用于补贴贫困地区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积极争取省财政进一步增加补贴,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维修养护经费和欠发职工工资、欠缴社保的费用。另一方面,因地制宜筹措。深圳、中山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按水管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性质,由同级财政给予核拨(核补),一步到位。梅州、茂名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落实“两费”难以一步到位,就在用足水利规费政策、整合水利资源、拓宽资金渠道等方面下功夫。
四是建立四项机制,增强推进改革的动力。根据省直六部门《通知》,我省建立了四项激励和约束机制:水管体制改革与病险水库、堤防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改造项目同步推进;与省级水利投资挂钩;与省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补助经费挂钩;纳入单位和个人评先以及干部考核内容。凡是今年年底前不能如期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的市、县,从明年1月1日起,除防汛抢险项目除外,一律不安排项目立项、审批和资金补助。我厅将和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把关,把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落到实处。
通过以上措施,我省水管体制改革被动、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最新统计,省属和地级以上市属70个水管单位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县属640个水管单位中,有239个完成改革任务;省属飞来峡水利枢纽管理局、北江流域管理局和深圳、中山、佛山等3个地级市及蕉岭县、茂南区、阳东县、番禺区、萝岗区、南沙区等6个县(区)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我们正按照既定的目标,全力以赴,加快冲刺,确保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图为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柏青发言)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