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发“行走型暗式注水灌溉播种技术”过程中,有件事情至今使人心潮澎湃。那是在暗式注水灌溉播种机样机的研制初期,在机具现场试验时,有很多农民争相围观,当机具一启动,沟开了,种子下地了,肥料入土了,水也灌进土里了,而且还把土也覆盖上了。农民们个个都看傻了眼,都说它真是个“好家伙”。“两个人就能干六七个人的活”;“有了这玩意儿,种地保墒有保证”;“不看不知道,科学就是科学,真让人佩服哇”;“哪有卖这种机器的?我们很想买几台”。
到如今,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每每想起这些,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依然感动,热血沸腾。就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真是太重太重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强了。由此感到,该技术不仅把农民从千百年来所从事的人工坐水种的繁重体力劳动中彻底解放出来,而且是缓解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有效办法,对于旱作节水型农业的持续和高效发展,探求到了新的技术支撑模式。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链接
行走型暗式注水灌溉播种技术
项目概况 行走型暗式注水灌溉技术源于水利部“自动式坐水种机具研制”和“抗旱坐水种机具完善与推广”及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移动式注水灌溉系列机具成果转化与示范”项目。该技术成果于1997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黑龙江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2000年获松辽委应用二等奖,2004年获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效益奖(省长特别奖),迄今还获国家专利、黑龙江省新产品、科技部和黑龙江省科技厅技术依托各1项。
技术创新 行走型暗式注水灌溉播种技术将“松土暗式灌水器”与点播机有机结合,实现了灌水、播种、施肥同步。在注水灌溉保墒机理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春播期抗春旱、保春种的关键问题,对解决影响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干旱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其他类似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高效的灌溉技术保障,提高了抗旱节水灌溉的机械化水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推广价值。
该技术依据水向土壤中入渗理论,通过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创制的国家专利产品“松土暗式灌水器”这一核心部件,采用移动式局部暗式注水灌溉方式,解决了传统作业中灌水、播种、施肥不同步的技术难题。在理论上首次将土壤水热平衡理论应用于春播灌溉,揭示了暗式注水灌溉的抗旱保墒机理;首次提出了以干土层厚度为变量的土壤水分日蒸发强度模型。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保墒好,出苗率高,抗旱能力强。解决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十年九春旱的严重问题。实现了灌溉、播种、施肥一体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实现了高效用水,提高作物产量15%~20%。研究表明,暗式注水蒸发少,具有保墒和引墒作用,自注水日起,可抗旱10~25天。
增加积温,有利于抵御早霜。年增加积温70℃~100℃,促进早熟,抗御低温。有利于提高肥效。据测土化验分析,提高肥效20%~30%。据调查,玉米苗注水后8天,比不注水平均高2厘米、根系长1厘米。
节水、节能、省投资。比沟灌节水70%~80%,节能20.5%,省工程投资71.4%。比喷灌亩节水11立方米,比地面灌亩节水26立方米。
据不完全统计,暗式注水灌溉技术从推广至今,仅1999—2001年在黑龙江省旱田种植中暗式注水点播机播种面积达到263.2万亩,节省人工351.6万个,节水3460万立方米,纯增收1.02亿元,总增收节支1.7亿元。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