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沿江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河道采砂的日益旺盛,盲目和无序的采砂给长江河势的稳定、防洪和通航的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制定科学的采砂规划,加强对采砂活动的管理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然而,在既没有针对性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又无现成采砂规划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如何制定采砂规划,是摆在该研究项目课题组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创新的过程需要大胆的探索。课题组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从调研入手,深入摸清采砂的特点和控制要素,从中提炼出科学的采砂规划理念。课题组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乘船从宜昌至长江口,行程约1800多公里,历时10余天,与一线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座谈,并访问一些采砂企业和采砂户,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点的分布、采砂船的型号和功率、砂质和采砂量、采砂从业人员情况以及砂石的运输等情况进行了较广泛的调查,获得了长江河道采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在大量调研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经过深入分析,反复研讨,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的采砂规划理念和原则,确定了采砂规划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首次提出河道采砂总量控制要求和具体采砂规划方案,解决了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探索出一条制定采砂规划的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河道采砂管理局)
链接
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研究与实践
技术内容 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研究与实践项目针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过量采砂对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沿江设施正常运行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分阶段、多层次地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和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项目根据长江河道采砂及其管理现状、河道近期演变情况以及三峡工程开始蓄水至完建期的河道演变趋势、来水来沙变化情况、防洪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保证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沿岸涉水设施正常运用以及满足生态与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研究提出管理体制、制度与措施;考虑沿江各地对建筑砂石料的需求情况以及合理开发江砂的要求,研究提出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禁采区和可采区的规划范围,提出禁采期,可采区的控制开采高程、年度控制开采量、采砂船数量等。
技术创新 该项目系统进行了采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首次提出了科学的采砂规划理念和原则,体现了河流泥沙学科多技术集成研究特色,首次提出河道采砂总量控制要求和具体采砂规划方案,解决了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推动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的立法,为国务院颁布施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提供了技术支撑,成为我国大江大河采砂管理的成功范例。
该项目属国内外首次对大江大河的采砂进行系统的规划研究和实践,在河道采砂规划研究的系统性、实用性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本项目研究成果主要运用于对长江采砂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在确保不对长江的河势稳定、防洪安全、通航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沿江工农业设施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长江河道砂石。因此,本项目除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在本项目研究的基础上,国务院颁布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明确了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长江河道采砂的管理体制;明确了统一规划和采砂许可制度;明确了控制采砂总量的要求和依法征收砂石资源费等措施。本研究成果自2003年应用以来,为长江采砂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管理依据,使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采砂管理状况总体处于可控状态,并初步实现了依法、科学、有序的管理局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为全国河道采砂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也为全国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制定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