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项目的研究工作历经六年,我有幸参与了整个过程,目睹了研究成果从设想到完成的每一个步骤,体验着一次又一次的百转千回与柳暗花明。在此过程中,我也接触了一大批单位和个人,是他们不懈的努力,才使项目研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
通过这个项目,我深深体会到,搞好流域信息化建设,领导重视是关键。加强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对一个区域、一个单位或某项业务来说,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向前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行政领导的指导思想和方法策略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关键。工程建设初期,我们就成立了以黄委主任李国英为组长、主管信息化建设与分管计划的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数字黄河”工程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数字黄河”工程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查、建设、监督,协调各单位、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做好规划是基础。信息化规划是减少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我们采取“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方式,同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合作,完成了“数字黄河”工程规划。
科学管理是保障。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制定了一系列工程建设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办法,并对所有项目实行方案论证制度,以保证工程建设的统一,避免了重复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需求主导,共建共享,先进实用,开放扩展,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
保障经费是措施。我们采取“以工程带动非工程”的措施,明确在防洪工程建设中要有一定经费比例用于信息化建设。近几年已投入数亿元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在黄委的“十一五”规划中,信息化建设作为黄河治理开发的非工程措施,加大了投资力度,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还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经费使用管理,避免经费重复投入与分散使用,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
链接
“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
技术内容 “数字黄河”工程研究与应用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对“数字黄河”工程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用于指导工程建设的“数字黄河”工程规划;二是对“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实践中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解决了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很多难题,开发建设了大量实用先进的信息化应用系统。
技术创新 “数字黄河”工程规划首次提出了“数字黄河”的理念及其体系构架,开创了流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模式。首次提出了完善实用的流域信息化标准体系。从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出发,提出并建立了黄河流域信息化标准及规范体系,为大规模信息化系统成功建设和运行奠定了基础,对流域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数字黄河”工程标准体系的制定,系统地规范了数字流域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内容、步骤,改变了在流域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为实现“数字黄河”工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应用中按照“数字黄河”的总体构架,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一体化及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与管理和电子政务等六大应用系统的综合集成,建立了“数字黄河”统一的共享应用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适用于黄河的水沙联合调度、水沙演进、产汇流和水资源调度等数学模型;研发了一批适合多泥沙河流的自动化数据采集仪器和设备,填补了多泥沙河流的多项测验空白。综合了各类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决策会商的可视化。在丰富的黄河空间地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各类专业数据的支撑下,通过采用3D、GIS及虚拟实现等技术,运行相应的数学模型,在高速宽带通信网、计算机网络构成的平台上,开发了黄河下游三维视景系统,可以模拟再现历史洪水演进和给定水文、河流边界条件模拟预测可能发生的洪水过程等。“数字黄河”工程为指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