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拐杖与突发奇想

2011-04-19

  为落实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的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我们积极联系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当时主要考虑使用政策性贷款,由财政给予贴息,所以去的最多的部门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向农发行的司长、处长们反复宣传节水灌溉的重要性,对贷款细节进行认真磋商,有时一个问题要反复谈好几天。当时我因股骨头坏死,总是拄着一根拐杖。那时农发行还租用东交民巷的燕枫宾馆办公,门口有一个传达室,进去要出示证件并填写会客单。我因为去的次数太多,又拄着拐杖,门卫后来见到我,什么手续也不用办,挥手就让进了。同事们开玩笑说,他的拐杖就是通行证。1997年春节后,我动了手术,换上了人工关节,丢掉了拐杖。再去农发行时,门卫居然不认识我,要我按规定办手续。我问门卫:“您不认识我了?”并做拄拐杖状,门卫恍然大悟:“是您呀,拐杖怎么不用了?进吧!”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制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规范的难点是对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进行科学认定。当时我是起草人之一。节水灌溉工程中,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面积都好认定,难的是渠道防渗工程。因为灌区中渠道尺寸差别太大,大的渠道可以上百个流量,小的不足1个流量,断面也不同。按长度比例计算显然不合理。也考虑不同尺寸的渠道用不同的权重,但渠道尺寸差别太大,也不可行。由于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编制工作一度停顿,大家很郁闷。一天晚上看电视,讲中国的植树造林和森林覆盖率,当时编写组成员之一、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副所长黄修桥突然受到启发,是否可以用渠道渗砌率来衡量渠道的渗砌程度,即渠道已衬砌的面积与所有需要衬砌渠道的最大过水面积的比值。此话一出,大家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于是全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顺利出台,当时是水利行业标准,后来升级为国家标准。这套评价渠道防渗工程是否达到节水灌溉工程标准的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

  (作者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链接

  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成果


  1996年9月,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的技术推广项目正式启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为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中心、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为承担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厅(局)为参加单位。项目要求每个重点县“九五”期间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0万亩以上,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要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60%以上,项目区内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以上,产量提高10%~20%。经过5年的建设,水利部于2000年对300个县建设进行了验收。5年间,300个重点县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676.9万亩,“九五”全国新增节水面积40%以上,平均每个县发展15.5万亩;项目区内年节水约60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亿公斤,新增经济作物生产能力57亿公斤;灌溉水利用率平均提高26%;重点县内节水灌溉面积比例由“八五”末的29%提高到63%。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超额完成预期任务。

  项目成效  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通过5年的建设,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全国节水灌溉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推动了全国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全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九五”期间,全国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15亿亩,是“八五”的近2倍。在全国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新增6400万亩灌溉面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3年“全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技术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2001年全国共有4人获国际灌排委员会“国际节水奖”。

  项目创新点  在认真总结我国20多年在农业节水技术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针对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分布广,各地气候、地理及经济条件差别大的特点,提出和推广了适合不同条件、不同地区的12项节水灌溉综合技术,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体系;针对不同的灌溉类型区,通过进一步组装集成工程措施,农艺生化措施,形成了适合我国农业局面和农业生产体制的节水灌溉的8种工程模式;为适应社会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5种节水灌溉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模式;此外项目还提出了8项技术支撑体系,6项项目管理和政策措施,为普及节水灌溉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撑和保障。从而也形成了包括技术体系、工程模式、管理模式、支撑体系、项目管理和政策措施的完整的节水灌溉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水灌溉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08年3月28日

作者: 顾宇平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