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领先”背后的耕耘

2011-04-19

  为了项目的开发建设,为了我国水库防洪调度,课题组所有人员都付出了大量的劳动。由于项目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十分艰巨。时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邱瑞田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宵达旦地工作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在项目开发、研究、建设的4年间,他基本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全身心扑到项目上。4年的每个周末,他不是奔波在调查研究的路途上,就是在紧张的会议中。项目组中年纪最大的王本德教授,他不顾年逾60的高龄,爬山越岭,先后深入数十座水库调研,为项目研究收集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在系统最后集成阶段,万海斌同志的父亲不幸去世,他深知此刻组织工作的重要,硬是克服巨大的悲痛,一直坚持在紧张的工作中,直至系统调试成功。
  

  项目组经过4年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多学科理论综合应用、多系统无缝集成、多目标与智能化决策、水库洪水资源安全利用、信息采集传输可靠性、系统扩展和移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提出了指导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库洪水调度系统设计与开发规则》和《全国水库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出版了3本专著,发表了40多篇学术论文,有11项专题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水利部鉴定认为,项目成果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多系统集成、多目标决策、水库洪水资源安全利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链接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与二元演化模型”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的第二课题。
  

  项目创新点:构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二元演化模型,这个模型是由分布式流域水循环模拟模型和集总式流域水资源调配模型耦合而成。前者模拟流域自然的“坡面产流—地下渗流—河道汇流”陆面水文循环过程,后者刻画人工“取水—供水—用水—耗水—排水”侧支水循环过程,两者结合起来即可对实际的二元水循环全过程进行整体描述。
提出了流域全口径层次化的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即从降水为流域全口径的水分输入,在降水中定量区分有效和无效降水,在有效降水中定量区分径流性和非径流性水资源,在径流性水资源中定量区分国民经济可利用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在国民经济可利用量中定量区分工程可控量和非可控量。
  

  将上述二元模型和新评价方法应用于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价,揭示了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基本规律,即广义的有效水分增加,狭义的径流性水资源减少,地表河川径流量减少,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增加,上游就地利用的水量增加,下游可利用的水量减少,且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

  以上三项成果被科技部验收专家组认定为“原创性成果”,被水利部专家组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前主席竹内邦良教授认为该研究“对国际水文水资源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主办:中国水利报社 设计制作/维护管理:北京激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管信箱:webmaster@chinawater.com.cn 投稿信箱:abc@chinawater.com.cn